廊茵 拼音Lánɡ Yīn 別名紅火老鴉酸草、蛇不鉆、貓兒刺(江西《草藥手冊》),南蛇草(《甘肅中草藥手冊》)。 出處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蓼科植物刺蓼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蔓延或上升,長達1~3米,四棱形,有倒生鉤刺。葉有長柄;葉片三角形或三角狀贛形,長4~8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或狹尖,基部心形,通常兩面無毛或生稀疏細毛,下面沿葉脈有倒生鉤刺;托葉鞘短筒狀,膜質,上部草質,綠色。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生腺毛和短柔毛,疏生鉤刺;花淡紅色;花被5深裂,裂片矩圓形;雄蕊8;花柱3,下部合生,柱頭頭狀。瘦果近球形,黑色,光亮。 生境分部生于溝邊、路旁及山谷灌叢下。分布遼寧、甘肅、河北、山東、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化學成分含異槲皮甙約0.07%。 性味①江西《草藥手冊》:"苦,平。" ②《甘肅中草藥手冊》:"酸微辛,平。" 功能主治①江西《草藥手冊》:"行血散瘀,消腫解毒。治蛇頭瘡,頑固性癰癤,嬰兒胎毒,蛇咬傷,跌傷,濕疹癢痛,外痔,內痔。" ②《甘肅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理氣止痛,固脫,治小兒胎毒,胃氣疼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研末,0.5~1錢。外用:搗敷、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復方①治耳道炎癥:鮮廊茵搗爛絞汁滴耳。(《福建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②治濕疹,漆過敏,腳癢感染:廊茵內服每次二兩,煎湯外洗每次二斤,或搗汁外涂。(《福建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 樓梯草拼音Lóu Tī Cǎo 別名細水麻葉、石邊采、赤車使者、半邊山、半邊傘、到老嫩、冷子草、冷水草、龍含珠、上天梯、海馬含珠、水芝麻葉、驚風草、大傘花樓梯草、拐棗七 出處始載于《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樓梯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tostema involucratum Franch.Franch.et Sav.[E.umbellatum(S.et.z.)Bl.var.majus Maxim.]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季采割,洗凈,切碎,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高25-60cm,無毛,稀上部有疏柔毛。葉無柄或近無柄;托葉狹三角形;葉片草質,斜倒披針狀長圓形或斜長圓形,長4.5-16cm,寬2-4.5cm,先端驟尖,基都在狹側楔形,在寬側圖形或淺心形,邊緣有牙齒、上面有少數(shù)短糙伏毛,下面無毛或沿脈有短毛;葉脈羽狀,側脈在每側5-8條。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序有梗;花序托不明顯,稀明顯,周圍有少數(shù)狹卵形苞片;小苞片條形;雄花花被片5;雌花序有極短梗;花序托通常很小,周圍有卵形苞片,中間生有多數(shù)密集的雌花。瘦果卵形,有少數(shù)不明顯縱肋。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2000m的山谷溝邊石上、林中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長約40cm。葉皺縮,展平后斜長橢圓形,先端尖銳,帶尾狀,基部斜,半圓形,邊緣中部以上有粗鋸齒。聚傘花序常集成頭狀;雄花1-10朵簇生,花序有柄;雌花8-12朵簇生,無柄。瘦果卵形,細小。氣微,味微苦。 性味微苦;性微寒 歸經(jīng)大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活血止痛。主赤白痢疾;高熱驚風;黃疽;風濕痹痛;水腫;淋證;經(jīng)閉;瘡腫;痄腮;帶狀皰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搗爛和酒揉擦。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性平。有清熱除濕,活血散瘀功能,用于疾痢、風濕痛、黃疸、水腫、癰癤腫毒、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梁王茶拼音Liánɡ Wánɡ Chá 英文名all-grass or root of Delavay Falsepanax,Delavay Falsepanax 別名金剛散、山檳榔、良旺茶、寶金剛、金剛樹、白雞骨頭樹、香棍、蘭花、小牛角蘭 出處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掌葉梁王茶的樹皮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othopanax delavayl(Franch.)Harms ex Diels[Panax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儲藏:叢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葉多鮮用。 原形態(tài)掌葉梁王茶,灌木,高1-5m。莖干灰褐色,有稀疏的皮孔。葉為掌狀復葉,稀單葉;葉柄長4-12cm,小葉柄長1-10mm;小葉片3-5,稀2或7,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1-2.5cm,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疏生鈍齒或近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側脈6-8對。圓錐花序頂生,長約5-18cm,傘形花序直徑約2cm,有花10余朵;花萼無行,長約1mm,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約1.5mm,白以;雄蕊5,花絲長2.5-3mm;子房下位,2室,花2,基部合生,先端離生;花盤微凸。果實近圓球形,側扁,直徑2-5mm,宿存化柱長2.5-3mm,先端外彎,有種子2顆?;ㄆ?-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森林或灌木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多為切碎的枝條和葉。枝條圓柱形,外表面灰棕色。葉柄可見,長4-10cm;完整者披針形,長4-11cm,寬1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銳利疏鋸齒,上面色深,有光澤。葉片革質。氣微,味甘,微苦,涼。 以質干燥、葉色深綠、味甘涼者為佳。 性味味甘;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舒筋。主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消化不良;月經(jīng)不調;風濕腰腿痛;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茶;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理氣舒筋。 2.《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清熱消炎,生津止瀉。 3.《云南中草藥選》:止痛。 摘錄《中華本草》 ? 疬子草拼音Lì Zǐ Cǎo 別名蠻刀背、下延葉排草、大羊古臊、馬蘭花、獅子草、白當歸、黑疔草、樹胡椒 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延葉珍珠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 decurrens Forst.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粗壯草本,高40-90cm。全株無毛,莖直立,有棱角,上部分枝,基部常木質化。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柄長1-4cm,基部沿莖下延;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6-13cm,寬1.5-4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成狹翅,干時膜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腺點,有時腺點僅見于邊緣,并常連結成條??偁罨ㄐ蝽斏?,長10-25cm;苞片鉆形,長2-3mm;花梗長2-9mm,斜展或下彎,果時伸長達10-18mm;花萼長3-4mm,分裂近達基部,5裂,裂片狹披針形,邊緣有腺狀腺毛,背面具黑色短腺條;花冠白色或帶淡紫色,長2.5-4mm,基部合生部分長約1.5mm,5深裂,裂片匙狀長圓形,先端圓飩,裂片問彎缺近圓形;雄蕊5枚,明顯伸出花冠外,花絲密被小腺體,貼生于花冠裂片的基部,分離部分長約5mm;花藥卵圓形,紫色,長約1mm;子房球形,花柱細長,長約5mm。蒴果球形或略扁,直徑3-4mm,不規(guī)則開裂?;ㄆ?-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村旁荒地、路邊。山谷溪邊疏林下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臺灣、湖南南部、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南部等地。 性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散結。主喉痹;疔瘡腫毒;月經(jīng)不調;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欖李樹汁拼音Lǎn Lǐ Shù Zhī 來源藥材基源:為使君子科植物欖李的樹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 采收和儲藏:割樹干,取其流出之液汁。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8m,徑約30cm。樹皮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枝紅色或灰黑色,具明顯的葉痕,初時被短柔毛,后變無毛。葉常聚生枝頂,或具極短的柄;葉片厚,肉質,綠色,干后黃褐色,匙形或狹倒卵形,長5.7cm-6.8cm,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漸尖??偁罨ㄐ蛞干ㄐ蜷L2-6cm;花序梗壓扁,有花6-12朵;小苞片2枚,鱗片狀三角形,著生于萼管的基部,宿存;萼管延伸于子房之上,基部狹,漸上則闊而成鐘狀或為長圓筒狀,長約5mm,寬約3mm,裂齒5,短,三角形,長1-2mm;花瓣5枚,白色,細小而芳香,長橢圓形,長4.5-5mm,寬約1.5mm,與萼齒互生;雄蕊10或5,插生于萼管上,約與花瓣等長,花絲長4-5mm。果成熟時褐黑色,木質,堅硬,卵形至紡錘形,長1.4-2cm,徑5-8mm,每側各有宿存的小苞片1枚,上部具線紋,下部平滑,一側稍壓扁,具2或3棱,筠央冠以萼肢;種子1顆,圓柱狀,種皮棕色?;ü?2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部分布于廣東、廣西、臺灣。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燥濕;止癢。主鵝口瘡;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涂敷;或熬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六棱麻拼音Liù Lénɡ Má 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駕尾科植物小花鳶尾的根,根莖。四月采,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須根叢生,粗壯。根莖平臥,較長,有較密的環(huán)節(jié),并被纖維狀的殘留葉基。莖扁平,細弱?;~闊線形,長10~45厘米,寬約6毫米,先端短尖,全緣,有縱脈多條;莖生葉2~4片,狹披針形,較基生葉短,基部抱莖?;ㄇo扁平;花頂生于由3枚狹長的披針形苞片組成的佛焰苞內;有花2朵,淺藍色;花柄約與子房等長;花被管短,6裂,外裂片匙狀矩圓形,鈍頭。內裂片約短2倍,先端凹入;雄蕊3;子房下位,3室,花柱舌狀,3分枝,花瓣狀。蒴果革質,矩圓形而兩端尖,具縱棱線6條,背裂。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的潮濕地。分布四川、廣東等地。 性味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鎮(zhèn)痛。治跌打損傷,閃腰挫氣。 用法用量內服:每日量1~2錢,浸酒服。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發(fā)表散風;和中化濕;止血。主風寒感冒;嘔吐;泄露瀉;風濕麻痛;濕疹瘙癢;腳氣濕爛;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 欒華拼音Luán Huá 出處《本經(jīng)》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花。 原形態(tài)欒樹(《正字通》),又名:木欒(《夢溪筆談》),石欒樹、黑葉樹、木欄牙、山茶葉、軟棒。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可達10米。小枝暗黑色,被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有時呈2回或不完全的2回羽狀復葉;小葉7~15,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5厘米,寬2.5~3.5厘米,基部鈍形或截頭形,先端短尖或短漸尖,邊緣鋸齒狀或分裂,有時羽狀深裂達基部面呈2回羽狀復葉。圓錐花序頂生,大,長25~40厘米;花淡黃色,中心紫色;萼片5,有小睫毛;花瓣4,被疏長毛;雄蕊8,花絲被疏長毛;雌蕊1,花盤有波狀齒。蒴果長橢圓狀卵形,邊緣有膜質薄翅3片。種子圓形,黑色?;ㄆ?~8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多生于雜木林或灌木林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四川、陜西、甘肅、山西等地。 化學成分果實含甾醇、皂甙、黃酮甙、花色甙、鞣質和聚糖醛酸。皂甙中分出了欒樹皂甙A和B。干燥種子含水分9.4%,粗蛋白17.5%,卵磷脂磷酸0.045%,淀粉7.0%,灰分9.0%,脂類20.9%。種仁含油38%,皂化后分出甾醇和棕櫚酸。葉含沒食子酸甲酯,對多種細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性味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功能主治①《本經(jīng)》:"主目痛淚出傷毗,消目腫。" ②《唐本草》:"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 注意《本草經(jīng)集注》:"決明為使。" 摘錄《中藥大辭典》 欒犀拼音Luán Xī 別名格雜樹(《廣州植物志》) 出處《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菊科植物闊苞菊的莖葉。夏季采收。 原形態(tài)直立多枝灌木,高1~2米。葉矩圓狀倒卵形至矩圓狀橢圓形,長1.5~5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楔尖,邊緣稍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頭狀花序多數(shù),長約5毫米;排列成頂生的傘房花序,花序長5~10厘米,稍有毛;總苞片卵形,短尖或鈍,內列的略長;花淡紫色,全為管狀;在外圍的雌性,多列,柔弱;中部的兩性,數(shù)朵,5裂。瘦果微小,有棱,冠毛白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于近潮水能達之處。分布我國南部。 功能主治《嶺南采藥錄》:"治板疬,取莖葉搗取自然汁,加入牛皮膠、海帶,燉溶服之。" 摘錄《中藥大辭典》 藥理作用抗炎作用,欒樨根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組胺、5-羥色胺、透明脂酸酶、鈉-尿酸等引起的多種炎癥幸免有抑制作用。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和棉球肉芽腫生成松油誘發(fā)的關節(jié)腫脹、輔劑誘發(fā)的關節(jié)炎均有作用。提示該提取物對滲出性、增生性、慢性炎癥均有效。 性味味甘;性微溫 功能主治暖胃去積;軟件堅散結;祛風除濕。主小兒食積;癭瘤痰核;風濕骨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1.《嶺南采藥錄》:治板疬,取莖葉搗取自然汁,加入牛皮膠、海帶,燉溶服之。 2.《廣州植物志》:取葉搗爛后;和米粉及糖,制成欒犀餅,小孩食之有暖胃去積之效。 摘錄《中華本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