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問題:兩個物體從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必然會在中途相遇,這類型題我們稱它為相遇問題。 相遇問題是研究速度、時間、路程三者數(shù)量關系之間的問題。 相遇問題主要是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這是區(qū)別于一般行程問題的關鍵。 相遇問題常用關系式: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路程÷相遇時間=速度和 利用數(shù)形結合思想,結合實際理解兩次相遇三個全程。第一次相遇時共走了1個全程。分開,各自回到出發(fā)點,走1個全程,共走了2個全程。到第二次相遇時共走了3個全程。以此推理,到第三次相遇時共走了5個全程。 特別注意:相遇問題要弄清題意,是否同時出發(fā),是否相遇,或者相遇并錯過。按照題意畫出線段圖,分析各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精講1:甲賽車手和乙賽車手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甲賽車手每小時行駛110千米,乙賽車手每小時行駛112千米。兩車相遇時甲比乙少行駛4千米。甲、乙兩站間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分析:甲、乙同時出發(fā),結果相遇時甲比乙少行4千米。為什么會少行4千米?甲每小時行駛110千米,乙每小時行駛112千米。也就是甲一小時要比乙少行駛2千米。一共少行駛了4千米,可以算出甲、乙行駛了2小時。相遇時間知道了,速度和也能知道。根據(jù)相遇關系式可求出。 解:相遇時間:4÷(112-110)=2(小時) 相遇路程:(110+112)×2=444(千米) 答:甲、乙兩站間的路程是444千米。 精講2:爸爸和媽媽同時從家和單位出發(fā),相向而行,爸爸每分鐘走60米,兩人相遇后,爸爸再走3分鐘到達媽媽的單位,媽媽再走240米到家。媽媽每分鐘走多少米? 分析:利用數(shù)形結合思想,畫出線段圖理解。 解: (60×3)÷(240÷60) =180÷4 =45(米) 答:媽媽每分鐘走45米。 精講3:甲、乙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處相遇,相遇后兩車繼續(xù)前進,甲車到達B地,乙車到達A地后均立即按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B地60千米處相遇。求A、B兩地間的距離。 分析:根據(jù)題意畫出線段圖。由圖可以知道,甲、乙兩車從同時出發(fā)到第二次相遇共行駛了3個全程。第一次相遇距A地80千米,說明行完一個全程甲行了80千米。兩車同時出發(fā)同時停止,共行了3個全程。說明在第二次相遇時甲行駛了80×3=240千米。結合線段圖可以發(fā)現(xiàn),甲實際行駛了一個全程多60千米,所以A、B兩地間的距離就是240-60=180千米。 解:80×3-60=180(千米) 答:A、B兩地間的距離為180千米。 精講4:甲、乙兩地相距30千米,其中一部分是上坡路,其余是下坡路。某人騎自行車從甲地到乙地后沿路返回,去時用了3小時,返回時用了4小時。已知自行車上坡時每小時行6千米,求自行車下坡時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分析:明確去時的下坡路+回來時的下坡路=全程,去時的上坡路+回來時的上坡路=全程。是解決此題的關鍵。因為去和回來的路里,去時上坡回來就下坡,肯定上坡和下坡是一樣多的。 解:來回總時間:3+4=7(小時) 上坡時間:30÷6=5(小時) 下坡時間:7-5=2(小時) 下坡速度:30÷2=15(千米/時) 答:自行車下坡時每小時行15千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