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以來,首部被引進的金棕櫚獲獎電影。 毫無懸念,一上映就是本月最佳。 Sir看過了兩遍,今天來好好說說它—— 《小偷家族》 萬引き家族很多人都說,拍《無人知曉》的那個是枝裕和又回來了。 為什么? 同樣改編自社會新聞。 提取出來,都是一群“隱身在社會底層的人”。 Sir今天就想聊聊是枝裕和《小偷家族》的三個關(guān)鍵詞: 是枝裕和鏡頭里的“底層小人物”和他們的“扭曲的三觀”,以及他們的岌岌可危的“家庭”。 《小偷家族》的人物線索,講起來其實并不復(fù)雜。 有一個去工地上班的爸爸治(中川雅也 飾),一個在洗衣工廠上班的媽媽信代(安藤櫻 飾) 。 一個在軟色情店跳艷舞的小姨亞紀(松岡茉優(yōu) 飾)。 有一個喜歡去柏青哥賭博的奶奶初枝(樹木希林 飾)。 和兩個精靈一般的孩子,哥哥祥太(城檜吏 飾)和妹妹友里(佐佐木美結(jié) 飾 )。 祖孫三代,一家六口,看起來齊齊整整對吧。 但如果真的細問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其實他們這一家人,根本沒有血緣關(guān)系。 奶奶是被原配老公拋棄,被母親撿回來的。 兒子祥太被鎖在車里,扔在停車場,被父親撿回來。 妹妹友里,大冬天被親生母親扔在家門外,他們帶她回家只是想給她吃頓晚飯。 但沒想到,發(fā)現(xiàn)友里渾身上下布滿淤青和被毆打的舊傷。 心疼孩子的信代,就這樣把友里留了下來。 直到友里的失蹤被登上新聞之后,他們才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樁綁架…… 他們先是靠偷,偷來了家庭關(guān)系。 然后過日子,也靠偷盜。 爸爸阿治和兒子祥太的日常采購,就是去超市兩個人互相打掩護。 偷洗發(fā)水,偷零食,偷全家人的食材。 在店員面前打一套太極,配合得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而阿治有著自己的一套“盜亦有道”的理論: 只要放在貨架上,別人也沒有買的東西,就不是屬于別人的。 在媽媽信代帶著友里出去買衣服的時候,也是讓友里把衣服全部穿在身上,然后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帶出去。 就連奶奶在打柏青哥的時候,也轉(zhuǎn)身就偷別人的彈珠。 一家老老小小全都能偷善騙。 在電影里,詐騙也是維系這六口之家的方式之一。 奶奶騙取著前夫家里給的生活費。 順便每個月還要裝成孤寡老人,去騙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收房子。 就連祥太的身世,也被信代和阿治隱瞞著。 而后,信代又騙著奶奶的養(yǎng)老金。 但除此之外,還有更嚴重的“謀殺”,也在這個小破屋子里發(fā)生。 為什么做了這么多壞事,他們這6口之家還能過得好好的? 實在是存在感太低。 在日本社會有一個專屬名詞“無緣社會”。 他們已經(jīng)與社會絕緣,哪怕被抹去,也不會引起任何人的察覺。 在《小偷家族》里,有一個情節(jié)讓Sir印象深刻。 坐在走廊上乘涼的一家人,突然聽見遠處放起了煙花。 從他們的角度望去,天空是被樹木、屋頂擋得嚴嚴實實,完全看不見的。 但他們卻能為煙花綻放的聲音,從屋檐底下探出腦袋。 那激動的心情,就仿佛看了一場真正的煙花。 Sir在看一段的時候,心里苦笑了一聲,連煙花都是偷的。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里,三觀的崩壞其實是隨處可見的。 《無人知曉》的三觀,已經(jīng)被日本影評說成是“國辱映畫”,就是為了登上國際舞臺,特意丑化國家形象。 而就算是在《步履不?!防?,三觀也是隨時崩塌的。 隼平是這個家庭的長子,但是為了救落水兒童卻溺水身亡。 每一年隼平的忌日,媽媽總會邀請那個被救的孩子芳雄來家里祭拜隼平。 但那個芳雄每一次來的時候,都是一臉廢柴的樣子,而在隼平的遺照面前,又顯得格外受折磨。 二兒子良多(阿部寬 飾)問: 能不能不要再叫他來了,我覺得很可憐, 他看到我們好像很痛苦。 良多的媽媽在上午還給芳雄好吃好喝招待著,一臉慈母的樣子。 到了晚上,一邊勾毛線,又一邊說出了格外腹黑的話: 才幾年,我不能讓他就給忘了。 隼平的死,都是那個人的錯 所以一年一次,我也要讓他覺得難過 這種人性的死角,晦暗,但也真實。 是枝裕和從不避諱這種“不正的三觀”。 記者在采訪是枝裕和關(guān)于《無人知曉》的這部電影時,有一個問題讓他印象格外深刻,被他寫進了自己的書里:
他的回答是:
《小偷家族》里有誰犯了罪,那是法律的事。 是枝裕和的電影不審判。 擔當父親角色的阿治,把偷盜技巧當做生存技能傳給兒子。 只是因為自己沒有什么能教給他們了。 媽媽信代心疼孩子,把孩子撿回來的時候,她的說辭是: 我是把別人遺棄的撿了回來 罪或許是真的。 但那份感情也可以是真的。 所以一群罪犯可以組成家庭嗎? 這也是是枝裕和所拍的電影里,很大一部分的話題。 《步履不?!贰侗群8睢贰逗=秩沼洝贰际鞘侵υ:偷募彝ビ^:親情總是被一根細線維系著。 《步履不?!防?,是掰玉米。 在《奇跡》里,半年沒有見的弟弟和哥哥,被一條新干線鏈接著。 家人,就是家人。有血緣就會被維系。 但在《小偷家族》里,這個話題更尖銳了。 如果毫無血緣的人,他們怎么維系親情呢? 靠窮? 偷出的默契,讓他們更有默契。 靠痛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這份痛楚反而更能讓他們產(chǎn)生共情。 這群被看作最糟糕的人,卻反而擁有著最純粹的感情。 就是想成為家人。 如果說,在血緣家庭里,親情是無法選擇的。 但在這個毫無血緣的家庭里,親情的雙向選擇,卻讓這些人的感情更深刻。 在片尾,信代邊哭邊問檢控方“生了就有資格當媽媽嗎?”的時候。 似乎,這才點醒了許多人對親情的思考。 生了,就能當媽媽嗎?養(yǎng)了,就真的能養(yǎng)好嗎? 親情到底是用血緣維系,還是用感情維系? 這種感情放在不起眼的他們身上時,反而把沖突放大了。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命題。 正因為他們沒有身份,沒有血緣,反而更能過濾出親情純粹的本質(zhì)。 那種東西究竟是什么呢? 說不清,道不明。 要參透它,你要經(jīng)歷一生。 經(jīng)歷一次次的出生、死亡,最后可能是在一個人吃著飯的時候,眼淚不經(jīng)意間就留下來了,就懂了。 或許親情最感人,也最哀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個答案。 而是你必須一次又一次遭遇的,不同階段、不同心境的“懂得”。 而一部好電影,可能就是其中的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