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7期 中醫(yī)學一點,健康多一點 全文共計1214字 | 閱讀需要5分鐘
筆者 | 南京昌平中醫(yī)特色診所 王必昌
筆者近年來采用自制敷臍散治療小兒腹瀉120例,效果滿意,現(xiàn)介紹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中,年齡2-5個月者10例,6~12個月者40例,2~5歲者70例;病程2天至半個月不等;多數(shù)患兒每天腹瀉5~10次。所有患兒均經常規(guī)檢査排除菌痢,服痢特靈、諾氟沙星等抗菌藥無效。
2、治療方法 2.1藥物組成與制備敷臍散由公丁香100g、吳茱萸200g、炒白術50g組成。上藥烘干,共研細末,混勻裝瓶備用,密封,防止揮發(fā)損失藥效。
2.2用法取敷臍散1~2g,用生姜或蔥白汁將藥調成糊狀,稍加熱納入患兒臍部,然后用傷濕止痛膏貼敷,24小時換藥1次,3天為1療程。
3、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中用藥1次治愈20例,用藥2次治愈46例,用藥3次治愈40例,用藥4~7次治愈14例,多數(shù)患兒用藥24小時后癥狀改善。
4、典型病例 韋某,男,2歲。1995年6月15日初診。 其母訴小兒腹瀉半月余,曾在某醫(yī)院多次就醫(yī),吃藥打針,現(xiàn)仍每天腹瀉多次,排泄水樣及不消化食物糞便。大便常規(guī)檢查為陰性。
查:神疲倦怠,消瘦,眼瞼色暗,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即取敷臍散10g用姜汁調敷,傷濕止痛膏貼之。囑其母回去用熱水袋置臍部加熱(不可過熱,以免燙傷皮膚),再取50g炒至焦黃,加水煮后放紅糖喂之。3天后復診時知,用藥次日起腹瀉次數(shù)減少,且大便稍干,第3天大便成形,飲食如常。為鞏固療效,繼續(xù)用藥2天。
5、體會 小兒腹瀉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和脾胃虛弱等為多見。其主要的病變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瀉。
臍即神闕,又稱臍中穴,俗稱肚臍。臍是人體先天之本源,是一切血管、神經的發(fā)端。臍在經絡系統(tǒng)中是一個重要穴位,屬于任脈。任脈為陰脈之海與督脈、沖脈“一源三歧”,聯(lián)系周身經脈,故中醫(yī)學有“臍通百脈”之說。
吳茱萸辛、苦、熱,公丁香辛、苦、溫,白術甘、苦溫,皆入脾、胃經。諸藥合用具有溫里散寒、健牌燥濕止瀉之功,加之用生姜、蔥白汁調之,更加強藥物的滲透力通過臍部對該藥的吸收通達病所,故能取得較好療效。 該治法具有用藥少、治療方便等特點,克服患兒服藥難的現(xiàn)象,故深受群眾歡迎。
關于小兒腹瀉,在之前的推文中也介紹過另外一個外敷療法,效果也很不錯。
方藥:車前子3份、丁香1份、肉桂2份,研成粉末,用時取2g,置于肚臍,然后用膏藥貼上固定,每隔兩天換一次,一般一次就能見效。
這個方法針對的是脾虛濕盛,導致乳食不化的小兒泄瀉。
對于小兒腹瀉,除了采取治療外,作為家長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 在腹瀉期間多給小兒喝些白開水或者淡鹽水,長時間腹瀉容易導致小兒身體出現(xiàn)脫水情況;
2. 腹瀉時小兒的脾胃及其虛弱,在飲食上要多吃一些粥類易消化的食物;
3. 腹瀉期間小兒的飲食要多加注意,以清淡為主,不能吃辛辣刺激以及寒涼的食物,加重腹瀉情況;
4. 腹瀉期間多注意小兒的保暖,避免受涼加重腹瀉,尤其是腹部保暖。
對于小兒腹瀉的注意事項,對于大人腹瀉也一樣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