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播的《奇葩說》第五季,第一個辯題就引發(fā)了熱議:父親一周陪伴孩子不足12個小時,是否應該取消爸爸的稱號? 在我看來,當然不能。 但聽到正方的一番話,我卻幾度飆淚。 顏如晶說: 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電視劇,從1集到20集。 你不看,卻問我,現(xiàn)在演到哪里了? 我怎么告訴你?誰能告訴你? 連續(xù)劇不看可以補,但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 不看,就永遠看不了了。 很多時候,父親有各種理由證明自己很忙,忙著陪客戶、陪領導、陪朋友、陪同事,卻唯獨忽視了給孩子的陪伴。 孩子是研究父母的專家, 能清楚地感知到父親的愛有多重。 也許在父親眼里,所有的忙碌都是為了這個家。 但在孩子的眼里,愛和陪伴緊緊相依。 時間是愛的刻度,質量是愛的精度。 工作永遠忙不完,而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 當父親功成名就時,卻發(fā)現(xiàn)一切面目全非。 孩子早已長大,不再是那個你想陪就能陪的小孩。 你們之間的疏離、陌生、隔閡,很可能會伴隨終生。 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的第一私人助理文森特·福斯特,曾提醒世人: 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將長大成人并離開你的身邊。很幸運我們擁有很多和孩子一起讀故事、釣魚、玩游戲的機會。 所以,盡量不要失去其中的任何一個機會。 如果說父母真的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那就請爸爸們做一個負責任的觀眾。 做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爸爸 有一個名為《取款機爸爸》的短片: 小女孩彤彤對爸爸的記憶仿佛就是那臺提款機。 她曾無數次幻想爸爸陪她騎車、蕩秋千、寫作業(yè)、講故事…… 然而,這一切都是夢。 除了錢,爸爸什么也沒有給她。 彤彤知道,爸爸是天底下最辛苦的爸爸,即使過年,也因為太忙而無法回家。 但她最渴望的,還是抱抱爸爸,親親爸爸。 她不斷在心里呼喚: 童年只有一次,爸爸,陪陪我! 父愛如鈣,是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 《你好,爸爸》中,凱叔曾說,再忙他都要趕在女兒睡前回到家,為她按下「凱叔講故事」的按鈕。這是屬于他們之間的儀式感。 包貝爾自從有了女兒餃子,每次收工就匆匆回家,不管多晚,一定要回到家里睡,餃子第二天一起床就能看見他。 孫云曉說:沒有被感知的父愛對孩子沒有影響力。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說有笑的爸爸,而不是一個躲在金錢背后,藏在電話那頭,遙不可及的模糊樣子。 翻看鄧超的微博會發(fā)現(xiàn),除了工作,他談論最多的就是一雙兒女。 給小花扎小辮,背著等等去逛街,到兒女們幼兒園講故事,為了搭雪屋,自己凍成狗…… 就像他「自詡」的:父愛如山。 等等、小花對他的「虐」,正是反哺給他的愛。 《世界需要父親》一書中談到:6歲孩子心目中的上帝形象通常來自于對自己父親的印象,而看得見、摸得著的「上帝」正是孩子所需要的。 孩子給的不僅是「爸爸」這個稱號 最早知道陳小春脾氣火爆,是因他常和媒體沖突,甚至大打出手。后來聽聞他童年經歷的不易,才有所理解。 他出生于一個及其貧寒的家庭,貧寒到為了生活,賣掉了他最小的弟弟。 他不得不早早輟學干活打工,吃盡各種苦頭,還曾被父親用鐵鏈鎖在家里。 有了Jasper后,他自然也是一副「嚴父」的模樣,耐心不足,暴躁易怒。 在節(jié)目中,常對兒子發(fā)脾氣。 但出人意料的是,Jasper總是用他的「柔情」來「征服」老爸。 那一句「Can you stop angry now?」讓陳小春淚崩。 不論爸爸多過分,Jasper都說「沒關系,我愿意每天、每天都和你做好朋友」。 當爸爸自責是壞人時,Jasper立刻更正「你是一個好人」。 在爸爸為他洗腳時,拉著爸爸的胳膊說「謝謝你,爸爸」又讓陳小春紅了眼眶。 孩子用純真而美好的愛,療愈了這個童年缺愛的爸爸。 陳小春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和孩子的相處越來越融洽,也愛上了陪伴這件事。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變身成了一個敢于表達愛的老公、父親,甚至還有一點幽默。 陪伴,不僅僅是父親給予孩子的,也是孩子給予父親的一次機會。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男人能夠得到二次成長。孩子讓父親看清自己,實現(xiàn)自我和解、自我療愈,讓人生更完整、更豁達、更幸福。 再忙也要當個好爸爸 前段時間,表哥和我說了一件事: 周六一大早,他推了所有工作,打算幫女兒輔導作業(yè)。 第一項就是報聽寫。20個拼音,錯了10個。 女兒垂頭喪氣地說:「每天在學校聽寫我都是倒數幾名?!?/p> 表哥耐下性子,試圖安慰:「沒事的,你很聰明?!?/p> 女兒:「我很笨。」 表哥:「我的女兒是最聰明的?!?/p> 女兒:「不,我最笨,全班最笨?!?/p> 表哥:「怎么能這樣說自己呢?我都說了你很聰明?!?/p> 女兒掩面大哭起來:「我都說了我很笨。」 后來,表哥被「請」出了房間。 他很郁悶:「我只是想鼓勵她,但她一點都不領情?!?/p> 的確,表哥是個「空中飛人」,工作非常忙碌,對于女兒的學習生活,一點都操不上心。 這次好不容易抽出時間想陪陪女兒,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 表哥看似努力想和女兒溝通,但他并沒有和女兒一起解決任何問題,更沒有觸及女兒真正的感受,還習慣于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期望女兒接受和服從。 像表哥一樣的父親,可能不在少數。 其實,高質量的陪伴是建立在有效溝通之上,才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父親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孩子的內心,一定要先學會傾聽。 用一顆平靜的心去傾聽孩子,孩子才會覺得你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 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語言背后的情緒,父親才能 在該表揚時,給予恰到好處的表揚;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幫助他找到解決辦法; 在孩子犯錯時,有原則地批評他。 孩子和父親最好的溝通狀態(tài)是:他愿意說,你愿意聽。 好父親不僅是付出時間,更要關注孩子的情緒。 不論是讀書、旅游、游戲,只有進入彼此的世界,才會產生共振。 電影《如父如子》里,有一段兩位爸爸的對話: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只有我能做的工作等著我去完成呢!沒有時間陪孩子。 ——父親也是一個只有你才能完成的任務啊! 每一個孩子只有一個父親。 這個父親無可替代。 無論多忙多少困難,陪伴孩子也是你的責任。 當你對孩子無暇顧及,你有一天也會在孩子的生活中若有若無。 當你習慣于用金錢來代替陪伴,孩子也必將用金錢給你養(yǎng)老。 當你從不出現(xiàn)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也必將離你而去。 不是他們無情無義,而是習慣使然。 有人說, 最奢侈的人,是肯花時間陪你的人。 誰的時間都有價值,把時間分給了你,就等于把自己的世界分給了你。 愿天下所有的父親,都能陪著孩子長大。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陪著父親變老。 -END- 作者:金豆媽媽,一枚職場二胎媽媽,帶著誠意,用文字記錄育兒路上那些事兒。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