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源流歷史悠久,枝繁葉茂,支系甚多,特別是客家劉氏,后裔發(fā)展更繁,遍布世界各地。由于歷史及戰(zhàn)亂之原因,譜牒記載缺失,后裔為紀念祖先而編篡族譜,受到分居省州各地異域之局限,對客家劉氏祖先傳遞世系,確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我們理應本著尊祖敬宗,追本溯源,考證、理順客家劉氏中代源流世系,彌補已有族譜世系錯亂的缺陷,力求世系的準確、做到有錯必糾,以示尊重和傳承,使之綿延萬代,讓后人明白為出發(fā)點。 在客家劉氏所有族譜的中代世系(祥公至開七公)中,都有宗臣公的存在。清代“劉墉譜”是以宗臣公為第十七世祖,而“興寧譜”則以宗臣為第十二世祖也,為宋代之人。為探討、考證客家劉氏中宗臣公的源流世系,我們查閱各地部分劉氏族譜,整理資料以考證之: 一、江西省《寧都固村劉氏十六修族譜》,是宋代初始修,重修從未間斷的族譜,也是寧都目前譜牒史料,保存最完整的老族譜之一,此乃是宗臣公之五世孫---三府君為開基祖的房譜。據宋建隆二年辛酉歲(公元961年)初修的“寧都固村劉氏族譜”中劉氏源流老序記載:“……高祖一人已傳位數世,至景帝八子靖王勝、封中山,由是著於南服,其后分金陵句容東鄉(xiāng)劉家巷,山東、西京徐州彭城等處,至三十六世孫 諱韶,字正朝,號石坡先生,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授銀青榮祿大夫,賜虔州判事,復召入朝,敕封宗臣,御書忠厚廉明,加封金紫光祿大夫,大司農兼侍講大學士,后解組,與虔化龍驤將軍丁修正友善,引游金精勝境,復往清泰鄉(xiāng)安樂里,六都藍[山+畬]衙鼓峒,朝謁平山漢太祖皇陵,即今郡縣記所載凌云山是也,旋至安福,見水秀山環(huán),遂留居安福馬跡營,置稅產,立正朝為戶,子孫仕宦蟬聯(lián)不絕。卒奉敕賜王禮,祭葬於安福村木護塘仙人仰睡形。宗臣公生一子諱輝,字子光,蔭授宣德郎,后升虔州提刑;輝公生三子:廷瑞、廷珍、廷寶;廷瑞任永州太守,寄留官籍;廷寶西川仕路未回;惟吾祖廷珍三舉及第,初任將仕郎,授奉職大夫;廷珍公生一子景慶,諱鑾,名少大官,任廬陵縣令,任滿兩考,即於吉水縣折桂鄉(xiāng)明善里起稅產;景慶公生三子:應垢、應奎、應壁,惟吾祖應垢,諱潮,名大三、宣教,三舉及第,任汀州上杭縣令;應垢公生八子, 稱為八郎、即八府君是也,奎、壁二公筆難馨述,總之源流只載同修……”。 二、大清朝同治十一年壬申歲(公元1872年)孟冬月修的江西省《雩都觀溪劉氏四修族譜》:族譜舊序所記載:“……我族系本陶唐初氏伊耆,后有劉累遂以劉為氏,夏封御龍氏,商封豕韋氏,周又封為杜伯氏,所謂御龍而劉興也,遞傳而至沛公,諱邦,字季,即漢高祖也,大蛇當道拔劍斬之,而有赤帝之號,遂有天下,在位十二年,所謂斬蛇而劉顯也,傳子文帝再傳景帝生十四子,惟第八子諱勝,封中山靖王,傳至三十六世孫唐封金紫光祿大夫, 諱韶,字宗臣,號石坡,夫婦墓在寧都安福村,奉敕用鉎水封閉其冢,世號鐵墓記……”。 三、興邦,少卿宗長編著《劉氏世系年氏考》所載:“……84世舒公 子四:誼、諠、讀、講,諠公(信公)傳下至110世宗臣公,乃唐代宗駙馬,115世八府君,116世39支系裔居江西興國、寧都數縣。1983年5 月12日,江西省興國縣宗親曾發(fā)出“修復寧都安福‘劉宗臣公鐵墓記’邀請信”信中有宗臣公及鐵墓詳細資料。證明宗臣公是唐氏當官,“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八月二十五日誥封銀青榮祿大夫,賜虔州判事,復召入朝敕號宗臣……”他的夫人“正配大唐代宗女李氏,封存懿德夫人……”?!?4世昭烈帝備公,生三子:長禪,傳下裔孫住江西太和縣;次子永,傳下120世祥公,……”。 四、江西省《瑞金東關劉氏族譜》記載:“東關劉氏形成于唐代,中山靖王劉勝的第36 代孫劉 韶,賜名劉宗臣,官任虔州判事、銀青榮祿大夫,后任大司農兼侍講大學士,任職期滿,后遷居江西省寧都縣安福鄉(xiāng)馬跡營,成為劉氏入贛始祖?!?/p> 五、江西省《瑞金劉氏首次聯(lián)修總族譜》中劉氏源流考,記載:“……瑞金劉氏,大多數出于彭城郡,唐宋間約有五支遷此: (1)勝公35世孫,諱韶,唐貞元間,官授虔州判事,敕封銀青榮祿大夫。貞元十三載加封金紫光祿大夫、大司農兼侍講大學士,賜號宗臣。致仕后,卜居寧都安福村馬跡營。其五世孫一至八府君之部分子孫先后來瑞 [世系待后詳列]。 (2)禪公34世孫,諱汝,忠心,宋末遷于瑞金塘背……。 (3)永公32世孫,諱祥,因避黃巢之亂,徒福建寧化石壁洞葛藤坳開基創(chuàng)業(yè)。傳至萬九郎由閩徒瑞金。 (4)藜郡閣漢宣帝之子楚孝王囂之后裔諱寬仁,字安邦,號宏齋,宋辛卯進士,任江西吉安廬陵縣令,致仕后居瑞金塘背……。 (5)沛豐郡長沙定王發(fā)五十一世孫諱昌禮,由泰和南崗攀桂坊徒瑞金西門外云龍橋頭開基立業(yè)。 六、江西省《寧都固村劉氏十六修族譜》、《寧都安福劉氏統(tǒng)修大成族譜》、《寧都安福劉氏大祠牌譜》《瑞金劉氏首次聯(lián)修總族譜》、《雩都觀溪劉氏七修族譜》和《劉氏聯(lián)修族譜》,所有的譜牒都記載了,宋太平興國二年七月,由閩人張元龜敬撰〈唐敕葬宗臣公太鐵墓記碑文〉:“公諱韶,字正朝,號石坡先生,乃致道公之曾孫,官拜尚書,遷揚州大都督於公之孫,兵部尚書汾公之子也?!淅钍舷茸渥贩廛驳路蛉?,虔州郡君,繼室曾氏封永安夫人……生一子諱輝,字子光……娶張氏、謝氏生三子,長諱瑜,字廷瑞……次諱玉,字廷珍娶丁將軍女名六娘,生一子諱 鑾;三諱玨,字廷寶……惟廷珍之子名鑾,字景慶,一舉入仕廬陵縣令,娶文氏繼張氏,生子諱潮,字應垢……任汀州上杭縣令,娶謝氏,繼娶室梁氏,生八子,以行次為名,稱列八府君……?!彼凶V牒與碑文完全相符。 七、大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歲冬月的《寧都安福劉氏統(tǒng)修大成族譜》源流支派序其內容與“寧都固村劉氏族譜”宋代初修劉氏源流老序記載相同,這里就不再重復介紹。主要將該族譜世系分列于后: (一)劉氏受姓始祖累公來源世系:(括號內的世系均是加注的 下同) 1世(18)、累公---2世、馗公---3世、信盛---4世、詠八---5世、相承---6世、全福---7世、美熏---8世、釗寧---9世、炳寬---10世、文盛---11世、錦遙---12世、阩吉---13世、瑞明---14世、先柱---15世、源傳---16世、維琮---17世、新興---18世、建[月+呂]---19世、寶招---20世、晨祿---21世、任玉---22世、添禎---23世、樹鴻---24世、登貴---25世、俊通---26世、彥武---27世、標林---28世、德明---29世、朝良---30世、廷聲---31世、元振---32世、勝海---33世(50)、杜伯---34世、溫叔---35世、上云---36世、倉模---37世、榮信---38世、封誥---39世、大祿---40世、富仙---41世、貴玟---42世、德公---43世、璋秀---44世、金盛---45世、榜照---46世、顯科---47世、思龍---48世、恩盛---49世、有發(fā)---50世、士為---51世、伯缺---52世、明接---53世、遠勝---54世、暍公---55世(72)青步--- (二)西京彭城劉氏始祖豐公位下世系圖 1世(73)、豐公---2世(74)、煓公(諱顯初)---3世(75)邦公---4世(76)常公(諱恒、盈)---5世(77)啟公---6世(78)勝公(封中山靖王)---7世(79)貞公---8世(80)昂公---9世(81)祿公---10世(82)巒公---11世(83)嬰公---12世(84)建公---13世(85)衷公---14世(86)憲公---15世(87)舒公---16世(88)信公---17世(89)賢公---18世(90)勇公---19世(91)愿公---20世(92)金公---21世(93)成公---22世(94)衍公---23世(95)修公---24世(96)誼公----25世(97)元明----26世(98)棣公----27世(99)義僖--28世(100)文靖—29世(101)[禾+犀]公---30世(102)蕃公---31世(103)君復---32世(104)莊公---33世(105)昱公---34世(106)璇公---35世(107)荊公---36世(108)德明---37世(109)籀公---38世(110)致道(子二延、於)---39世(111)於公(子三沼、汾、洙)---40世(112)汾公(子三淵[宗武]、韶[宗臣]、瀣[宗文])---41世(113)宗臣公--- (三)寧都安福始祖宗臣公太位下世傳(摘錄) 一世(113)宗臣公 諱 韶,字正朝,號石坡先生,大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歲八月二十五日授 誥封銀青榮祿大夫,賜虔州判事,復召入朝,敕號宗臣,御書忠厚廉明,加封金紫光祿大夫,敕封大司農兼侍講大學士,后解組,與虔化龍驤將軍丁修正友善,引游金精勝境,復往清泰鄉(xiāng)安樂里六都藍[山+畬]衙鼓洞,朝謁平山,漢太皇陵,即今郡縣記所載凌云山是也,旋至寶[山+畬]安福,見山水環(huán)秀,遂留居安福馬跡營,置稅產,立正朝為戶,子孫仕宦蟬聯(lián)。卒,奉敕王禮祭葬,於安福村馬跡營屋后,木護塘仙人仰睡形咽喉穴,乾亥山發(fā)龍,壬山入首,作丙向,水歸巽堂,當熔生鐵封閉其冢,世代號曰鐵墓記。祖妣李氏,大唐代宗之女封懿德夫人,虔州郡君,葬左明堂;繼妣曾氏封永安夫人,葬右明堂,附兩乳穴。生一子:子光。(他譜一說是有子八,則與碑文不符)。 二世(114)子光,諱輝, 蔭授宣德郎,后升江西提刑,葬松下里,遷葬龍巖下,申山寅向(一作庚山),夫人張氏,繼妣謝氏。生三子:廷瑞、廷珍、廷寶。(他譜一說是有子四,也與碑文不符)。 三世(115)廷瑞,輝公之長子也,諱瑜,名長大郎,湖南永州太守,官授中奉大夫,卒于官。妣黎氏,生一子:寄籍未回; 廷珍,輝公之次子也,諱玉,名二府干,三舉及第,初任將仕郎,廣昌縣尉,轉承事郎,潭州化善化縣令,升授朝奉勸大夫,夫人丁氏將軍女六娘,合葬本里牛路下拓田崗已山亥向, 生一子:少大官(景慶); 廷寶,輝公之第三子也,諱玨,名省元,妣李氏,子五,入西川仕路未回。 四世(116)景慶,諱鑾,名少大官,一舉入仕,任吉安廬陵縣令,因官寄籍於吉水縣折桂鄉(xiāng)明善里,起稅產。歸葬安福木護塘石文嶺,元配文氏葬本處吉坑,次妣張氏合葬牛路下人形乾山巽向,生三子:潮、溷、澄,(他譜一說是生九子,稱開一、開二、開三、開四、開五、開六、開七、開八、開九)。 五世(117)潮,景慶公長子也,字應垢,號伯溪,名大三、宣教,(派開一),三舉及第,授登仕郎,任汀州上杭縣令,任滿歸,葬果子園塘源虎形。妣謝氏葬王爾二十四都中寮頭獅形,繼妣梁氏葬挹江牛路下人形。生八子:祺、祎、[衤+良]、禱、祉、禮、祥、[礻+集],稱八府君分居八處,后分百余處俱大族。 溷,景慶公次子也,字應奎,號伯淵,名三郎,授秉議郎,任鐃州船口鎮(zhèn),妣李氏,夫婦合葬懷德鄉(xiāng)二十二都黃潭朝路人形庚甲向,繼妣艾氏葬夫穴右,生四子八孫,居信豐提荊衛(wèi)下。 澄,景慶公第三子也,字應壁,名層三郎,五舉不第,興創(chuàng)家業(yè),妣陳氏夫婦合葬本處龍山底,傳七子十孫,住上村老屋下。 六世(118)祺,潮公長子也,字世明,稱一府君,妣謝氏、易氏,生五子:少大郎、少九郎、少三郎、少四郎、少五郎。 祎,潮公次子也,字世楠,稱二府君,妣唐氏,生四子:松大郎、松二郎、松三郎、松四郎。 [衤+良],潮公第三子也,字世隆,號朝弼,稱三府君,妣曾氏、次妣吳氏,生四子:德成、德彰、德勛、德重。 禱,潮公第四子也,字世清,即十四知軍,稱四府君,妣古氏,生四子:竹元、竹光、竹先、竹堯;(他譜一說是七子 珊、琨、湖、璉、珠、[王+垂] 、[王+爾])。 祉,潮公第五子也,字世修 ,號光祖,又號興宗,即十五尚書,稱五府君,考春秋,授正議大夫,妣吳氏,生一子:越馭,本縣記載古代名臣錄是唐代從一品尚書仆射。(他譜一說是生五子:梅大郎、梅二郎、梅三郎、梅四郎、梅五郎)。 禮,潮公第六子也,字世學,稱六府君,妣毛氏,生六子:德智、德仁、德圣、德義、德忠、德和。 祥,潮公第七子也,字世崇,稱七府君,宋進士,官授山東青州長樂縣知縣,妣廖氏,生七子:宣一郎、宣二郎、宣三郎、宣四郎、宣五郎、宣六郎、宣七郎。 [礻+集],潮公第八子也,字世宏,號仲敬,稱八府君,妣王氏、陳氏,生四子:得意、得誠、得心、得正。 子孫繁衍分居各省州邑數百余處,而不及備載,其余橫系由各族自找源流、續(xù)編各支祖族譜。 附錄:大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歲《寧都安福劉氏統(tǒng)修大成族譜》新增字派 積善詒謀盛,存心慶澤長;光邦恢甲第,華國有文章。 綜上所收錄各族譜牒記載,對客家劉氏中宗臣公的源流世系,與劉墉譜和興寧譜,有明顯的不同點,現(xiàn)提出以下幾點值得商榷: 一、唐代宗臣公的傳遞世系為劉氏75世、邦公---78世、勝公(中山靖王)……87世、舒公---88世、信(諠)公傳下,下傳至110世、致道公---111世、於公---112世、汾公---113世、次子韶(宗臣公),這已有上述譜牒記載和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8年)“唐敕葬宗臣公太鐵墓記碑文”所證實。 二、客家肇基祖祥公乃是78世、勝公---87世、舒公---88世、誼公……94世、備公---95世、次子永公傳下,傳至117世、曙道公---118世、孟勤公(遜公)---119世、次子賄公(樞衡公)---120世、祥公,在此以后進入中代世系也。在客家劉氏很多族譜中都將宗臣公列入中代祖系,也就是說將宗臣公歸為宋朝祖系了,而現(xiàn)存江西寧都安福的《唐敕金紫光祿大夫劉公宗臣之墓》劉氏鐵墓記石碑,則證明宗臣公為唐朝德宗期間的人,宗臣公是87世舒公之次子信(諠)公傳下的劉氏第113世孫也,絕對不是祥公(78世舒公之長子誼公派下)傳下15世宗臣公(劉墉譜)或12世宗臣公(興寧譜)。這是客家劉氏中代世系編撰的錯誤,請客家劉氏后裔編輯族譜世系時注意,再不能將唐朝的宗臣公編入中代祖系了。 三、劉韶(宗臣公)是在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歲(公元796年)八月二十五日,“皇帝御敕銀青榮祿大夫,命為虔州判事?!痹淅钍献焚涇驳路蛉恕⒗^室曾氏特封為永安夫人,生一子劉輝在唐憲宗元和八載癸巳歲(公元813年)正月二十五日“皇帝御敕升爾為正議大夫,都察院提刑都御史”。故宗臣公為唐代之人也,后慕安福勝景而定居焉。 而有江西譜示:客家劉氏肇基祖祥公生于唐朝德宗建中三年壬戌歲(公元782年)正月二十日丑時,就與宗臣的年代相近也,然祥公是為避黃巢之亂而徙閩的,黃巢之亂在唐朝僖宗乾符元年(874)開始至文德元年(888)止共15年,故祥公生于782年是不成立的。而祥公為劉氏第120世祖是可以采信的,因宗臣公這113世祖,祥公晚于宗臣公遷閩,故多幾世為劉氏第120世是可以確定的。 四、從以上世系來看,客家劉氏祥公派系與唐代宗臣公派系實為兩個不同之世系也,絕對不能互相混淆也,請后世續(xù)修族譜者注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