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 4歲的丹丹是個非?;顫姷呐?,然而丹丹媽媽卻說她“在家是條龍,在外一條蟲”。據(jù)丹丹媽媽講,丹丹在家非常調(diào)皮,家里不知被她弄壞過多少東西,對待家里人也十分霸道,一陣打奶奶,一陣撞爺爺,惹得家中上下不得安寧。然而,丹丹在外面卻立刻“蔫”了。比如前兩天在親子廣場,她被另一個孩子推了一下,以她在家的表現(xiàn),很可能就與那個孩子爭執(zhí)起來,然而她卻怯生生地看著那個孩子,隨即立即奔向媽媽,哭著要離開。 實際上,每個孩子從開始接觸其他小朋友起,就意味著要開啟社交生活了,他們之間會進行頻繁的交流和觀念上的碰撞。2-3歲的孩子剛剛開始萌生自我意識,還不懂得分享、合作。而且處于語言發(fā)展期的他們,尚無法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難免會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一些沖突和矛盾。 那么當孩子發(fā)生社交沖突時,家長應(yīng)該怎么做呢?我們是否難以接受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難以克制自己一個箭步?jīng)_上前,替孩子解決矛盾?
在這里,我們不妨向動物學習學習。小獅子打打鬧鬧的時候,獅子媽媽和爸爸都懶懶地躺在一邊,不理不管不干涉。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們解決矛盾,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和平與寧靜,卻阻撓了幼獅生存技巧的開發(fā)進程。打鬧是在為幼獅成年做準備。
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給“社會”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間的沖突,也并非意味著我們袖手旁觀,毫無作為。孩子的社會交往活動是從他降生第一天開始的,他的第一任社交對象,就是作為他父母的我們。 他與別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們這里得到練習,所以,我們怎樣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樣跟別人打交道。我們怎樣處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沖突,孩子就怎樣處理他與別人之間的沖突。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訓練師,是他們社交行為的模板。 當孩子們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家長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來制止孩子委屈流淚,也不要用“XX不對,下次我們不跟他玩了!”來強化他的痛苦與憤怒。有時候,沖突恰恰是孩子為相互適應(yīng)、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價。由此,孩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所以,家長完全可以用豁達的心態(tài)看待孩子之間的沖突,理智地引導孩子在爭執(zhí)中學會和掌握一些社交能力,比如寬容別人、謙讓伙伴、勇敢地面對問題、承擔責任等等。當孩子稍大一些,讓孩子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更容易使問題簡單化,同時也更合乎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