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天干地支組合的六十甲子紀(jì)年,又以十二種動物對應(yīng)十二地支作為各年份的生肖。民俗將每個人出生年份的生肖稱為他的屬相。十二生肖代表著吉祥與幸福。 上一篇寫了和“鼠、牛、虎、兔、龍、蛇”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這一篇寫和“馬、羊、猴、雞、狗、豬”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
和馬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有:《千金買骨》、《歷兵秣馬》、《老馬識途》、《跛鱉千里》、《按圖索驥》、《別開生面》、《曲盡其妙》、《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一日千里》、《倚馬可待》、《馬首是瞻》、《烏頭馬角》(參見《和馬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說符》,戰(zhàn)國時期,揚子的鄰居尋找丟失的羊的故事。 歧路:岔道;亡:丟失。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復(fù)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成語故事《亡羊補牢》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四》,“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亡:丟失,逃跑;牢:牲畜圈。亡羊補牢,比喻當(dāng)事情發(fā)生錯誤或失敗后,如果及時設(shè)法補救,還不為遲。 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列子·黃帝》,戰(zhàn)國時期,宋國狙公給猴子分配食物的故事?!俺核摹痹馐钦f用詐術(shù)欺騙人,后來用以比喻 反復(fù)無常。 成語故事《雞蟲得失》出自唐·杜甫《縛雞行》:“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薄半u蟲得失”意思是說象雞啄蟲、人縛雞那樣的是非得失問題。比喻事情不大,得失無關(guān)緊要。 成語故事《雞口牛后》出自《戰(zhàn)國策·韓策一》,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蘇秦游說韓國合縱抗秦的故事。牛后:牛的肛門。“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意謂寧可小而潔,不愿大而臭。舊時比喻寧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成語故事《雞犬不寧》出自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唐朝柳宗元訪問捕蛇者的故事。“雞犬不寧”形容騷擾十分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成語故事《山雞舞鏡》出自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曹操的兒子曹沖,只有五、六歲,他解決了“大象稱重”和山雞在殿堂上當(dāng)眾鳴舞的難題。“山雞舞鏡”比喻顧影自憐。 成語故事《味如雞肋》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jì)》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對陣作戰(zhàn)的故事。雞肋:雞的肋骨,比喻沒有多大意味但又舍不得丟掉的東西。后以“味如雞肋”比喻對事物的興趣淡薄或所得的實惠很少。 成語故事《聞雞起舞》出自《晉書·祖逖傳》,東晉時期,祖逖帶兵北伐的故事。“聞雞起舞”意思是夜里聽到雞啼就起床舞劍。后比喻有志之士奮發(fā)圖強,準(zhǔn)備為國效力。 成語故事《雞鳴狗盜》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戰(zhàn)國秦昭王時期,齊國孟嘗君入秦為相,后又逃歸的故事?!?nbsp;雞鳴狗盜”,本指裝雞叫和夜間裝狗偷盜。原用以稱有微末技能的人;后多用“雞鳴狗盜”比喻不足稱道的卑下技能。 成語故事《狗尾續(xù)貂》出自《晉書·趙王倫傳》,西晉八王之亂時期,司馬倫登太極殿做了皇帝,并大封黨羽爵位的故事。“狗尾續(xù)貂”,原意是諷刺封爵太濫。后轉(zhuǎn)用來比喻以壞續(xù)好,前后不相稱(多指文藝作品)。 成語故事《畫虎類犬》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對自己侄子嚴格要求的故事。“畫虎類犬”意思是沒有畫虎的本領(lǐng),卻要畫虎,結(jié)果把老虎畫得象狗一樣。比喻好高騖遠,終無成就,被人作為笑柄。 成語故事《驢鳴犬吠》出自[唐·張鷟《朝野簽載》卷六]。南朝梁有個著名的文學(xué)家庾信奉命出使到北魏去。他很欣賞北魏溫子昇(著名文學(xué)家)的《韓陵山寺碑文》,其他人的作品都是“驢鳴犬吠”。犬:狗;吠:狗叫。“驢鳴犬吠”.嘲笑人文章寫得不好,象驢鳴和狗叫一樣。 成語故事《犬牙交錯》出自《漢書·景十三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薄叭澜诲e”形容交界線很曲折,就象狗的牙齒那樣上下交錯。 成語故事《蜀犬吠日》出自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吠(音費):狗叫?!笆袢腿铡保稳萆僖姸喙?。 成語故事《見怪不怪》出自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卷二·<姜七家豬>》。宋代姜七祖母投胎為豬的故事。“見怪不怪”意思是看到怪異的事物或現(xiàn)象,鎮(zhèn)靜對待,不大驚小怪。 成語故事《魯魚亥豕》出自《呂氏春秋·察傳》,孔子的學(xué)生子夏在晉國聽到一個官員讀史書,將“晉軍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讀成“晉國的軍隊有三只豬渡過黃河”。 “魯”和“魚”、“亥”和“豕(豬)”的篆文字形很相似,容易寫錯。后來就用“魯魚亥豕”表示書籍在傳抄和刊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 成語故事《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游》,莊子用市場上賣豬的事例,說明“道”是天地萬物之中無處不在的道理?!懊肯掠鷽r”,原比喻從越低微處推求,就越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后用作“每況愈下”,含義亦有轉(zhuǎn)變,表示情況越來越壞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