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石瓢器形的起源與發(fā)展 ps:下月會有點贊送壺的活動,想?yún)⒓拥呐笥褌兯叫判【庎福?/p> 石瓢可以說是紫砂壺器型的經(jīng)典代表之一,在業(yè)內(nèi)被稱為跌不破的形,因其獨特的造型韻味和實用性,廣受壺友們的喜愛。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石瓢這個器形。 石瓢壺的起源大致有兩種說法: 1.石瓢最早叫石銚壺,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蘇東坡在宜興蜀山時,他的好友周穜按照東坡設(shè)計的石銚壺造型制作出一把贈與東坡先生。蘇東坡得到這個石銚,十分高興,他作了一首詩送給周穜,作為謝意。 銅腥鐵澀不宜泉,愛此蒼然深且寬; 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 薑新鹽少茶初熟,水漬云熟蘚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 而在當時,這個石銚壺不是紫砂做的,而是石頭的,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曼生的文人在溧陽做官,此公酷愛紫砂,便與當時的制壺高手楊彭年合作,根據(jù)這個蘇東坡的這個典故設(shè)計了石銚提梁,后改制為端把石瓢。 石銚提梁:銚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2. 其二是,當時陳曼生看到一件元代的瓢器,其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顯陳舊,卻有典雅古樸的面貌,陳曼生觀看它的底端,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樣,不禁大喜過望,立時購得。 他便以此瓢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壺嘴以配之,易稿數(shù)百,終成壺式,起名曰'石瓢',并在壺身銘文:'不肥而堅 是以永年 曼公作瓢壺銘'。 但不管如何,石瓢壺終究是由陳曼生之手而出,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曼生石瓢也是我們可見的最早的石瓢器形。 與陳曼生同時期,有一個文人也極愛紫砂,此人名叫瞿子冶,他工書法篆刻,畫竹更是一絕,在當時他也與制壺高手合作,最為著名的為楊彭年、申錫、吉安三人。 他設(shè)計了一款月壺,在曼生石瓢的基礎(chǔ)上改進,壺身更為瘦挺,將三角的幾何形制完美融入,清瘦矍鑠,力度十足。 這款也就是我們?nèi)缃竦?strong>子冶石瓢,也做瘦瓢,為瞿子冶設(shè)計而得名。 文人與紫砂器形的演變是分不開的,朱石梅也是清代喜愛紫砂的文人,他不僅喜歡設(shè)計壺型、刻繪,他更是創(chuàng)制了錫包胎紫砂壺。 然而我們要細說的卻是他對石瓢的設(shè)計改動,他將石瓢的整個形設(shè)計改扁,特別是他將石瓢的直流嘴改成了彎流,我們后世則多稱此款為矮石瓢,其也是石瓢器形中唯一一件彎流的。 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也在矮石瓢的器形上做了改動,更扁也更飽滿。 之后便是顧老的徒弟,徐漢棠先生,更是將一彎流改成了三彎流,出水孔更靠底部,出水更有力,器形節(jié)奏更為緊湊,我們?nèi)缃穹Q之為漢棠石瓢。 到了清末后期,以梅調(diào)鼎為首的一眾文人于浙江寧波創(chuàng)立了玉成窯,聘請宜興制壺名工王東石、何心舟等人制壺,梅調(diào)鼎等人設(shè)計并題銘,繼曼生余韻,將文人壺推至頂峰。 何心舟也對石瓢進行設(shè)計改動,壺鈕不再是完全的三角形橋鈕,鈕中部稍顯平直,在壺嘴處更是加了一圈飾,我們稱其為心舟石瓢,也成為后世流傳極廣的一石瓢形制。 到民國年間,宜興有一制壺高手,名為陳光明,顧景舟年輕時曾受聘去上海仿古,當時去的還有一批紫砂高手,其中便有陳光明,顧景舟后來回憶到,陳光明可謂是當時這批人中技藝最高者。 陳光明設(shè)計了一款大石瓢,我們也多稱之為滿瓢,其完全不同于子冶的清瘦,體現(xiàn)的則是飽滿和豐潤,壺身極富張力,后顧景舟在此基礎(chǔ)上設(shè)計制作了景舟石瓢。 顧景舟受鐵畫軒老板之邀,在上海與海派文人交流,其中有江寒汀、吳湖帆、唐云等人,顧景舟做了五把石瓢,四把由吳湖帆畫竹,一把由江寒汀畫花鳥其上,五把石瓢分贈四人(包括戴相明),自留一把,成為一大佳話,這四把的價格如今都已破千萬級別。 而后便是近現(xiàn)代的演變,當代實力派馬璟輝先生創(chuàng)制了捺瓢,壺底無足,改為一捺底,壺身扁而不塌,力度十足。 也多見高石瓢、混方石瓢、廣口石瓢等。 石瓢形制雖多,但都保有其內(nèi)在的理趣,承文人脈絡(luò),流傳至今,仍舊熠熠生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