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性味往往又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秘密,那就是藥物的歸經。中藥的這一理論比較神奇。藥物的歸經,其實就是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主要對某經(臟腑及其經絡)或某幾經發(fā)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他經則作用較小,或沒有作用。如同屬寒性藥物,雖然都具有清熱作用,但其作用范圍,或偏于清肺熱,或偏于清肝熱,各有所長。再如同一補藥,也有補肺、補脾、補腎等不同。因此,將各種藥物對機體各部分的治療作用作進一步歸納,使之系統(tǒng)化,這種便形成了歸經理論。 古人對藥物歸經的研究,是從藥物的作用來發(fā)現(xiàn)的,在中醫(yī)的發(fā)明者眼中,他們以卓異而又獨特的眼光和大量的實驗發(fā)現(xiàn)并驗證了人體的臟腑與經絡體系,這一完備的理論體系一直成為中醫(yī)厚實的理論支撐,為中醫(yī)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宏基。他們發(fā)現(xiàn),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里,在病變時,體表的疾病,可以影響內臟,內臟的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因此,人體各部分發(fā)生病變時所出現(xiàn)的證候,可以通過經絡而獲得系統(tǒng)的認識。如肺經病變,每見喘、咳等證,肝經病變,每見脅痛、抽搐等證,心經病變,每見神昏、心悸等證。根據藥物的療效,與病機和臟腑、經絡密切結合起來,可以說明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起著主要醫(yī)療作用,這就是歸經理論。如桔梗、杏仁能治胸悶、喘咳,歸肺經;全蝎能定抽搐,歸肝經;朱砂能安神,歸心經等。 剛開始還以為只要掌握了藥物的歸經理論,便可臨證用藥時手到擒來,可事實上并非如此。在應用藥物的時候,除了掌握藥物的歸經以外,還要兼顧藥物的四性、五味和升降浮沉等性能。如,某一臟腑、經絡發(fā)病,可能有的屬寒,有的屬熱,有的屬虛,有的屬實。所以,不可只注意歸經,而將能歸該經的藥物不加區(qū)別地應用。同歸一經的藥物,其作用有溫、清、補、瀉的不同,如肺病咳嗽,雖然黃芩、干姜、百合、葶藶子都能歸肺經,可是在應用時,卻不一樣,黃芩主要清肺熱,干姜則能溫肺寒,百合補肺虛,而葶藶子則瀉肺實,如此等等。歸其他臟腑、經絡的藥物,也是這樣??梢?,將中藥的多種性能結合起來,以指導中藥的應用,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另外,臟腑經絡的病變可以相互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并不單純地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如肺病而見脾虛者,每兼用補脾的藥物,使肺有所養(yǎng)而逐漸向愈;肝陽上亢由于腎陰不足者,每加用滋補腎陰的藥物,使肝有所涵而虛陽自潛??傊纫私饷恳凰幬锏臍w經,又要掌握臟腑、經絡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