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原文考證 最大量方(1斤):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 白虎湯既是最大劑量方,又是最簡方,治“傷寒,脈浮滑”(176);“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若自汗出者”(219);“傷寒,脈滑而厥者”??梢娒}滑而厥,汗自出,是仲景使用白虎湯的主要指征。其脈浮滑而厥,為脈來流利、動數(shù)圓滑而易得,且伴四肢厥冷,這與四逆湯證的脈來沉遲或沉微而四肢厥冷者截然相反。根據(jù)“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170)的記載,則其證必有身熱有汗,且無惡寒。 白虎加人參湯治“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26);“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168);“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169);“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 (170);“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艨曙嬎诟缮嘣镎摺?span lang='EN-US'>(222);“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二)??梢姲谆⒓尤藚芍紊頍帷⒆院钩?,大渴、欲飲水數(shù)升、口干舌燥、心煩、脈浮洪大者。 白虎加桂枝湯治“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四),身無寒但熱,并有煩躁,與白虎湯證同。 以上三方,.均用石膏、知母,主治身熱汗出,煩躁,脈浮滑等證。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后,虛贏少氣,氣逆欲吐”(397)。虛贏,為形體消瘦、肌膚枯燥;少氣,指因氣逆而呼吸微弱、氣力不足;氣逆,指咳、嘔、虛里跳動之證。此為石膏配合麥門冬、人參的主治。 次大量方(半斤、雞子大):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大青龍湯、越婢湯、越婢加術湯、越婢加半夏湯、厚樸麻黃湯、木防己湯 大青龍湯治“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若去石膏、生姜、大棗,減麻黃、甘草用量,即為麻黃湯,其主治為“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46);或“頭痛,發(fā)熱,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35)。大青龍湯證與麻黃湯證的不同點就在煩躁有無上,可見石膏證有“煩躁”。 越婢湯治“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十四)。越婢加術湯治“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的“里水”(十四);以及“肉極熱,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五)。越婢加半夏湯治“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七)。厚樸麻黃湯治“咳而脈浮”(七)??梢娛嗯渎辄S治汗出而一身盡腫者,又治咳喘而脈浮大者(七)。 木防己湯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十二)。此方證中石膏證不明。 加昧方:小青龍加石膏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七);小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40)“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41);因有煩躁而喘,故加石膏(2)??梢娛嗳肼辄S劑主治咳喘而煩躁。 ●仲景方根 石膏甘草粳米知母:主治身熱、自汗出,煩躁、脈滑。方如白虎湯。 石膏甘草粳米人參麥冬:主治身熱、口舌干燥。方如竹葉石膏湯。 石膏甘草麻黃桂枝:主治無汗身體痛而煩躁者,或咳喘而煩躁者。方如大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 石膏甘草麻黃杏仁:主治汗出而喘。方如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 石膏甘草麻黃生姜大棗:主治汗出而腫,方如越婢湯。亦主惡風寒,脈緊、頭痛,方如文蛤湯(十七)。 石膏甘草龍骨牡蠣:主治心悸、驚狂、汗出而脈浮大者。方如風引湯治“熱癲癇”,“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瘼疚,日數(shù)十發(fā),醫(yī)所不療”(五)。 白虎湯 1斤 甘草粳米知母 白虎加人參湯 1斤 甘草粳米知母人參 白虎加桂枝湯 1斤 甘草粳米知母桂枝 竹葉石膏湯 1斤 甘草粳米人參竹葉麥冬半夏 桂枝二越婢一湯 24銖 甘草麻黃桂枝芍藥大棗生姜 麻黃杏仁甘草石 半斤 甘草麻黃杏仁 麻黃升麻湯 6銖 甘草麻黃桂枝升麻當歸知母 越婢加術湯 半斤 甘草麻黃生姜大棗白術 越婢加半夏湯 半斤 甘草麻黃生姜大棗半夏 文蛤湯 5兩 甘草麻黃生姜大棗杏仁文蛤 小青龍加石膏湯 2兩 甘草麻黃桂枝芍藥細辛干姜 五味子半夏 竹皮大丸 2分 甘草生竹茹桂枝白薇 風引湯 6兩 甘草大黃干姜龍骨桂枝牡蠣 寒水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脂 厚樸麻黃湯 雞子大麻黃杏仁厚樸半夏干姜細辛 五味子小麥 木防己湯 12枚 木防己桂枝人參 石膏主治身熱汗出而煩渴、脈滑數(shù)或浮大、洪大者。 身熱,有高熱,也有身體自覺發(fā)熱,還有畏熱喜涼,喜飲冰涼食物者。 汗出,即張仲景所謂的“自汗出”(219),其特點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濕衣,或者反復出汗;二是身體伴有熱感,患者不惡寒反惡熱 同時,患者伴有煩躁不安以及強烈的渴感,脈象必定滑或洪,。張仲景特別指出,“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170)。汗出,也是古代許多石膏方的主治病證,如《肘后方》石膏甘草散,兩藥等分為末,以米漿送服,治大病愈后多虛汗。《傷寒總病論》則用于治療濕溫多汗,妄言煩渴?!镀諠健芬灿檬?、甘草治療“暴中風,自汗出如水者”。 煩渴,也稱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參?!秱摗沸稳葸@種所謂的“大煩渴”時這樣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168)。舌上干燥,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觀指征;欲飲水數(shù)升,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強烈程度。與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脈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參湯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26)。日本古方家吉益東洞認為石膏的主治是煩渴。他說:“凡病煩躁者,身熱者,譫語者,及發(fā)狂者,齒痛者,頭痛者,咽痛者,其有煩渴之證也,得石膏而其效核也”(<藥徵》)?!妒セ莘健肥嘀?span lang='EN-US'>(石膏半斤、粳米一合)治療風邪癲癇,口干舌焦,心煩頭痛,暴熱悶亂。也將I=1舌干燥、舌苔焦作為客觀指征。 脈滑數(shù),為脈來流利,動數(shù)圓滑易得,脈率快,多見于高熱病人;浮大、洪大,為脈來浮露易得,多見于贏瘦之人或汗 出過多或出血之時。 使用大劑量石膏的客觀指征有如下三點: ①面白而皮膚憔悴:雖身熱汗出,但無健康時的紅光,而現(xiàn)憔悴之態(tài)。臨床可見,黃胖人則多身體困重、脈象沉遲,黑胖人則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證,可以鑒別。 ②舌面干燥,舌苔?。捍罅康某龊梗瑢е麦w內(nèi)水分的大量丟失,故出現(xiàn)舌面干燥;患者腸胃內(nèi)無有形的積滯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濕潤或厚膩,均非石膏主治。 ③脈形浮大、洪大:因為只有這種脈象的人,才能出現(xiàn)大渴、大汗出,并出現(xiàn)煩躁不安,易于興奮等證。如果脈象沉微,則必精神萎靡、畏寒無汗,與石膏證恰恰相反。 另外,《傷寒論》在白虎湯主治中兩次提到‘‘腹?jié)M”,此腹?jié)M與大黃、厚樸、枳實所治的腹?jié)M是完全不同的。彼為腸胃有形積熱,而此為無形氣熱,故腹皮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黃芪所治療的多汗不同。黃芪所治療的多汗多伴有浮腫、面色黃;石膏所治療的多汗多伴有煩渴感和身熱感。簡單地說,黃芪治汗出而腫,石膏治汗出而渴。黃芪證的汗出不煩,石膏證的汗出必煩。石膏所治的多汗,與桂枝所治療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悸汗、虛汗;石膏所治的多汗多伴有煩渴、身熱等,是煩汗、熱汗。而且,兩者在脈象上有明顯的區(qū)別。石膏證脈滑而數(shù),桂枝證脈緩而遲。 石膏的大渴,與白術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僅僅是自我感覺,而且并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飲,而不是像白術、茯苓、澤瀉證的口渴,為渴而不欲飲水,或雖飲不多且喜熱飲。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舌苔干燥或焦,白術、茯苓舌苔薄白而潤,舌體胖大,邊有齒痕。 石膏方的使用,必須堅持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溫病條 ●藥證發(fā)揮 石膏主治身熱汗出而煩渴、脈滑數(shù)或浮大、洪大者。 身熱,有高熱,也有身體自覺發(fā)熱,還有畏熱喜涼,喜飲冰涼食物者。 汗出,即張仲景所謂的“自汗出”(219),其特點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濕衣,或者反復出汗;二是身體伴有熱感,患者不惡寒反惡熱 同時,患者伴有煩躁不安以及強烈的渴感,脈象必定滑或洪大。張仲景特別指出,“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170)。汗出,也是古代許多石膏方的主治病證,如《肘后方》石膏甘草散,兩藥等分為末,以米漿送服,治大病愈后多虛汗?!秱偛≌摗穭t用于治療濕溫多汗,妄言煩渴。《普濟方》也用石膏、甘草治療“暴中風,自汗出如水者”。 煩渴,也稱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參。《傷寒論》形容這種所謂的“大煩渴”時這樣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168)。舌上干燥,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觀指征;欲飲水數(shù)升,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強烈程度。與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脈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參湯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26)。日本古方家吉益東洞認為石膏的主治是煩渴。他說:“凡病煩躁者,身熱者,譫語者,及發(fā)狂者,齒痛者,頭痛者,咽痛者,其有煩渴之證也,得石膏而其效核也”(《藥徵》)?!妒セ莘健肥嘀?span lang='EN-US'>(石膏半斤、粳米一合)治療風邪癲癇,口干舌焦,心煩頭痛,暴熱悶亂。也將口舌干燥、舌苔焦作為客觀指征。 脈滑數(shù),為脈來流利,動數(shù)圓滑易得,脈率快,多見于高熱病人;浮大、洪大,為脈來浮露易得,多見于贏瘦之人或汗出過多或出血之時。 使用大劑量石膏的客觀指征有如下三點: ①面白而皮膚憔悴:雖身熱汗出,但無健康時的紅光,而現(xiàn)憔悴之態(tài)。臨床可見,黃胖人則多身體困重、脈象沉遲,黑胖人則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證,可以鑒別。 ②舌面干燥,舌苔?。捍罅康某龊?,導致體內(nèi)水分的大量丟失,故出現(xiàn)舌面干燥;患者腸胃內(nèi)無有形的積滯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濕潤或厚膩,均非石膏主治。 ③脈形浮大、洪大:因為只有這種脈象的人,才能出現(xiàn)大渴、大汗出,并出現(xiàn)煩躁不安,易于興奮等證。如果脈象沉微,則必精神萎靡、畏寒無汗,與石膏證恰恰相反。 另外,《傷寒論》在白虎湯主治中兩次提到“腹?jié)M”,此腹?jié)M與大黃、厚樸、枳實所治的腹?jié)M是完全不同的。彼為腸胃有形積熱,而此為無形氣熱,故腹皮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黃芪所治療的多汗不同。黃芪所治療的多汗多伴有浮腫、面色黃;石膏所治療的多汗多伴有煩渴感和身熱感。簡單地說,黃芪治汗出而腫,石膏治汗出而渴。黃芪證的汗出不煩,石膏證的汗出必煩。石膏所治的多汗,與桂枝所治療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悸汗、虛汗;石膏所治的多汗多伴有煩渴、身熱等,是煩汗、熱汗。而且,兩者在脈象上有明顯的區(qū)別。石膏證脈滑而數(shù),桂枝證脈緩而遲。 石膏的大渴,與白術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僅僅是自我感覺,而且并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飲,而不是像白術、茯苓、澤瀉證的口渴,為渴而不欲飲水,或雖飲不多且喜熱飲。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舌苔干燥或焦,白術、茯苓舌苔薄白而潤,舌體胖大,邊有齒痕。 石膏方的使用,必須堅持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溫病條辨》提出的白虎湯“四禁”可以供參考?!叭羝淙嗣}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對正確使用白虎湯提出了重要的客觀依據(jù)。 張仲景使用石膏由兩個劑量段。1斤的大劑量和半斤以下的小劑量段。兩者的主治是不同的。小劑量石膏多配麻黃,治汗出而喘,或無汗而煩躁,或汗出而一身盡腫。因配伍的不同,臨床可不受上述客觀指征的限制。 石膏目前的常用量多在15~50g之間,但也有遠遠超出此范圍的。張錫純先生常用兩許,對熱重的,常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更有治療一毛姓患者的喘證,生石膏用到斤余。 張仲景用石膏多配粳米。張錫純先生有石膏粳米湯,用生石膏二兩軋細,生粳米二兩半,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爛熟,可得清汁兩大碗。趁熱盡量飲之,使周身皆汗出。筆者則多配山藥。 生石膏的服法以湯劑為多,也可使用散劑。如張錫純先生對熱病中兒童不肯服藥,或聞藥即吐者,均用生石膏細末煎取清湯,徐徐溫服,多次服用。對于溫病壯熱,嘔吐不能服藥,甚至飲水也嘔吐者,為避藥味,將梨切片,蘸生石膏末,細細嚼之。 ●常用配方 ①石膏48g知母18g甘草6g粳米20g或山藥30g(白虎湯) ②石膏48g人參6g或北沙參20g麥冬12g甘草6g竹葉12g半夏10g粳米20g(竹葉石膏湯) 應用:本方清熱養(yǎng)陰劑,適用于贏瘦干枯、口干燥、心動悸、干嘔或咳逆者。各種發(fā)熱性疾病的恢復期、日射病、糖尿病、口瘡等可用之。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源于網(wǎng)絡,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 |
|
來自: 昵稱30640555 > 《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