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肖海明出生于吳江黎里一書香門第,祖輩、父輩在書法上頗有造詣。尤其是他父親,雖只在生產(chǎn)隊當會計,但方圓幾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村民新買的草帽、籮筐、扁擔,都要請他父親寫上自己的名字或“為人民服務”等字,防止他人拿錯。為此,他父親也被村民親切的稱為草根書法家。潛移默化的熏陶,讓肖海明在年僅四歲時,就對書法產(chǎn)生濃厚興趣,“我要練字,長大要為村民服務?!?/p> “子承父業(yè)”,看到肖海明對書法如此感興趣,父親喜笑顏開,便手把手教他:一點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手腕該如何用力,字要如何寫,才能更好看……每當父親練字的時候,肖海明便站在一旁,拿根竹竿,沾點水在地面的青磚上寫。“雖然當時不識字,但照著父親的一筆一劃,已經(jīng)能把字寫下來了。”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在父親的指導下,肖海明漸漸掌握門道,書法水平穩(wěn)步提高。 真正奠定肖海明扎實的書法功底,則是在他參軍期間。1979年,肖海明的表哥報名參軍,部隊首長家訪時,17歲的肖海明正在自家墻上畫雷鋒像,并配上七個字“向雷鋒同志學習”。他的字畫,讓部隊首長眼前一亮,“這小鬼了不得,部隊出黑板報、寫文書,就缺這樣的人才”。機緣巧合,讓肖海明光榮入伍,到陜西安康某部當了一名汽車兵。部隊期間,肖海明充分發(fā)揮書法特長,多次立功受獎,還提了干。但真正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是部隊換防到陜西華陰。那時,他在“隔壁”西安的碑林里,找到真正的老師。 “西安碑林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這里各種字體都有。如岳飛的狂草行云流水、柳公權的字清秀剛強、顏真卿的字剛正厚重?!毙ずC骼瞄e暇時間,不畏寒暑,堅持七年觀碑臨習,沒有桌子,就跪在地上寫,通過吸收眾家所長,打下厚實功底。也正是這種堅持和守拙,成就肖海明在書法道路上的跨越式發(fā)展。 觀肖海明的行書,可看出筆畫飛動輕巧不一,但寫的沉著穩(wěn)重,筆筆送到,不是“刷”字,在筆道上呈現(xiàn)出生澀感,如錐畫沙,顯示強烈摩擦力,這是筆力的控制。墨色的暈化也被紙充分吸收,那份生澀感,給人以拉力、抓力,筆如在逆流中行,乘風破浪。 肖海明的書作章法疏朗,氣息平和。中鋒用筆,字之點畫婀娜多姿,結體清秀淡雅。行筆中參以草、隸之意,以隸書的筆法寫行書,字與字間或牽絲映帶中帶有波磔,或筆斷意連,相互揖讓,開合有度。墨色枯濕濃淡極富變化,濃而不滯,淡而不澀,虛處見空靈,實處現(xiàn)古拙。筆法精妙,如行云流水,極合“致廣大而盡精微”之主旨。他將顏真卿的沉厚奔放和“二王”的清潤勁健有機結合在一起,彰顯出其高超的藝術造詣和剛直不阿的性格。 歐陽詢說:“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 肖海明也認同: “濃欲其活,淡欲其華。”將淡墨用于行、草,書跡清淡古雅、秀逸淳和,透露出飄然欲仙、不染凡塵煙火的氣息。他常用用筆毫先蘸少許濃墨,墨多時在硯邊揩拭,再多蘸清水后運筆,連續(xù)寫下去,墨色由淡到濃、由潤而燥,豐富的層次變化。水與墨的結合形成潤墨,墨色常從點畫中暈化開來,古人形容為“潤含春雨”,行筆快捷靈動,不可凝滯,潤墨使點畫有豐腴圓滿但不臃腫的韻致,渾厚華滋,這其中搭配枯墨的配合運用,讓書寫態(tài)勢千變萬化。 “于無字處見真味”。 肖海明最為重視琢磨不定的墨法,每次加水的多少,以及間隔時間的長短,都會影響墨的表現(xiàn)效果,不可控性強,難度較大,在創(chuàng)作中皆是一瞬間的揮毫。墨法使書作富有情趣,是對筆法的重要補充,是對章法的調節(jié),增強字里行間的韻律,讓筆墨貴有自然。 唐代張敬玄說:“法成之后,字體各有管束,一字管兩字,兩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紙”。自古行氣的構成是書法家及其重視的因素。肖海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對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系深有體會,他每一篇作品的行氣絕無雷同,充滿著天然造化與生機,充分體現(xiàn)漢字本身的多樣性,那多變的結體,或俯或仰,或呼或應,首尾相顧處于變化莫測之中。從“縱”面分析,貴在“字守中線”、首尾相顧,墨跡在一條垂直線上相對擺動,如字之間的呼應,上有縱向穿插,下在橫向接承等,從“橫”面講,又有“左右牝牡相得”,使行之間互相照應、或相向相背、或互相替補。每一點畫皆有用處。 肖海明書法作品 室內效果圖 四十多年的潛心研習形成肖海明鮮明且獨特的個人書法風格,粗獷中藏細膩、厚重中顯飄逸、頓挫中透靈巧,他的書法作品獨樹一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書法藝術瑰寶特有的藝術魅力。肖海明的作品多次在部隊和地方的展出中立功、獲獎,也被各地愛好書法者收藏。他榮獲“中國長城文化金獎”,被授予“中國長城藝術家”榮譽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