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電影電視劇里常說的夜半三更、譙樓上三更三點、子時放到現在應該是幾點呢? 古人計時多是'天干地支'為基礎,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不但是古代中國人民進行星命測算的工具還是計時算刻的歷法,并在中國從歷史、文化到日常生活都有關聯。 十二時辰制: 【子時】夜半,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21時至23時 二十四時辰制: 測量時間的是銅壺滴漏,一把鋼尺插漏壺中,水平面上面,x時后y刻,一目了然。分時初、時正。 十時辰制: 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yōu)槌?、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p> 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文章最后附上一篇網絡流傳較廣的養(yǎng)生口訣: 寅時天亮便起身,喝杯開水樓下行; 定時如廁輕如許,卯時晨練最宜人; 辰時看書戲幼孫,巳時入廚當灶君; 午時進餐酒少飲,未時午休要抓緊; 申時讀報寫詩文,酉時戶外看流云; 戌時央視新聞到,閉目聆聽好養(yǎng)神; 亥時過半快洗漱,子時夢中入畫屏; 丑時小解一時醒,輕摩'三丹'氣血盈; 脈絡通暢心如水,一覺睡到金雞鳴。 僅代表個人觀點,寫的不好,各位朋友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