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nèi)祟惿习?、追公交、擠地鐵、熬夜改PPT都是為了生存;動物在嚴酷的自然界謀生,也要筑巢、求偶、覓食、逃跑……日子聽上去也夠心累的,但生活不都是如此枯燥。 它們有時也會來點休閑娛樂,做出一些看似“無意義”的行為,比如說給自己找點樂子…… 比如: 上面這些動物是在玩耍嗎?還是在打架?如果你有這樣的疑問,我們不妨先看看對“玩耍”要如何定義。 怎么才算是玩? 當(dāng)我們看到動物在“歡快”地跑跳打滾,或許就會以為它們正在玩耍。但其實未必是這么回事。 比如一只狗或一只貓轉(zhuǎn)著圈追自己的尾巴,有時確實是在跟自己鬧著玩,但也可能是因為它的尾巴受傷或者發(fā)癢、以及肛門附近感染疾病等并不舒服的緣由。 正所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為避免研究時想當(dāng)然地亂猜動物的感受,動物學(xué)家把動物的玩耍、嬉戲統(tǒng)稱為“玩耍行為”,并給出了明確定義:必須是動物在沒有疾病或外力強迫時的自發(fā)行為,才叫玩耍。 而馬戲團里搖頭晃腦的大象、鉆火圈的老虎,由于這些表演都是經(jīng)過人為訓(xùn)練的,不管看起來有多歡快,都不能叫玩耍。 和人類一樣,許多動物也喜歡和同類一起玩耍。那怎么分清它們到底是在鬧著玩,還是拼死拼活地打斗呢?如果仔細觀察就不難分辨,因為在類似打斗的游戲中,參與者并不會把自己的戰(zhàn)斗力完全釋放出來,而是有所收斂以避免傷害對方。 比如貓科動物會縮緊爪子,相互撕咬時只是輕輕銜住對方的皮膚,并不用力下嘴…… 在游戲的時候,參與其中的動物們會用一些額外的信號來交流。比如有些猴子會通過眨眼、打手勢來邀請同類一起玩,狗和獅子通過彎腰拱背,牛馬則通過尾巴的擺動和嘶叫來向同伴發(fā)出信號。 這種邀請信號甚至?xí)佑眯畔⑺?,比如從正在玩耍的黑田鼠身上提取分泌物,涂抹在它的同類身上,后者往往也會開始玩耍起來??茖W(xué)家猜測,黑田鼠玩耍時可能發(fā)出了一種化學(xué)信號,“邀請”同類一起來玩。 玩是相當(dāng)重要的 成年后的動物如果有空也會玩耍一番,比如這只在雪地里打滾的棕熊。 與成年動物相比,動物在幼年時期的“玩心”往往會重得多。一般認為,玩??梢源龠M它們的身體發(fā)育,未來所需的生存技巧、捕食技巧也能從中得到練習(xí)——比如馬駒喜歡撒開歡兒奔跑、跳躍,北極熊幼崽會反復(fù)演練游上岸、跳下水的動作,猩猩、猴子的幼崽則喜歡到處亂爬。 草原狐幼崽在玩耍 有研究表明,越是出生時身體弱小、活動能力差的動物,越需要在玩耍中鍛煉和成長。靈長類、鯨豚類和大象等頭腦發(fā)達的動物,在小時候也會有更多的玩耍行為,而且總會琢磨新玩法。 未成年麋羚通過相互追逐跑跳的玩耍,促進身體發(fā)育,盡快練就飛毛腿。 用鼻子噴泥湯的小非洲象。大象這樣高智力的動物,幼年時的好奇心也強,會在探索性質(zhì)的玩耍中開發(fā)智力。 當(dāng)動物身邊出現(xiàn)什么新東西時,它們往往會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開始探索:先是在遠處窺視,然后湊上前來小心翼翼地抓、摸、咬、嗅,確定沒什么危險之后就把它當(dāng)成了玩具,直到失去好奇心后再丟到一邊。這種“先禮后兵”的玩耍行為,其實是動物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了解新事物的重要手段。就連智力或許沒那么高的動物,也會對周圍的新東西展開一番試探。 比如鯊魚會用嘴尖觸碰研究人員的探測器,人工飼養(yǎng)的陸龜、蜥蜴也會反復(fù)擺弄展缸里的小球。至于它們僅僅是做一番檢查,還是從中享受到了玩耍的樂趣,就不好說了…… 在鳥類中,烏鴉素以好奇心強著稱,在人類社會里總能找到各種新鮮玩具。 一起玩才最好 兩只小象在玩耍 與獨居動物相比,群居的動物從小就有更多玩伴,能和年紀(jì)稍長的同胞兄姐、或是并非一母所生的小伙伴們一起玩。 兩只獼猴幼崽在水中玩耍 尤其是一胎一崽的黑猩猩、獼猴等許多靈長類,它們幼時的玩伴往往跟自己沒多少親戚關(guān)系,能不能玩得來要看緣分——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這些靈長類的幼崽通常具有玩伴偏好,也就是某些幼崽彼此之間的玩耍要比跟其他小伙伴動作更親密、時間更持久。 這有助于它們之間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友好關(guān)系,甚至可能把這種友誼延續(xù)到成年之后,在覓食和爭奪群內(nèi)陸位時中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而在群居的食肉動物中,玩耍還是確定社會等級的重要手段,比如狼崽們的玩耍,可以決定它們成年后在狼群中的地位。 年輕的雄性長頸鹿,經(jīng)常和同齡小伙伴在一起玩鬧打斗,不過它們的友情恩怨只持續(xù)到離群為止。 烏鴉、渡鴉和喜鵲等喜歡群居的高智商鳥類,雖不講究等級制度,但也喜歡跟同伴找樂子,比如玩惡作?。和低得酵樯砗?,用嘴拽一下對方的尾羽,再趕快逃開。雖然從鳥類的臉上看不出表情,但看它偷偷摸摸的樣子,也能想象出它內(nèi)心的壞笑。 細尾獴的家族中,幾乎所有幼崽都是頭領(lǐng)夫妻的孩子。其中一些在成年后還會繼續(xù)留下,幼時玩耍中形成的關(guān)系會決定它們在群里的社會地位。 對我們?nèi)祟悂碚f,玩耍時大腦會產(chǎn)生“獎勵信號”,這是一種被稱為多巴胺的神經(jīng)遞質(zhì),能使人產(chǎn)生精神愉悅的感覺,壓力也得到了發(fā)泄——這也是為什么電子游戲如此受歡迎。在動物身上也是一樣,玩耍行為可以緩解它們緊張、焦慮的心情,在勞累之后更快恢復(fù)精神。動物還會通過各種信號來增強玩耍的樂趣,比如鼠類、靈長類在玩耍時常常會發(fā)出高亢的叫聲,就像我們玩游戲時大喊大叫、笑聲不停。 被玩?算了吧 在人類社會里,總有一些喜歡傷害別人來取樂的“極品”,而動物世界更是如此。像烏鴉喜鵲那樣同類之間的惡作劇倒還無傷大雅,更要命的是強者憑借壓倒性的力量優(yōu)勢,把弱小的動物當(dāng)成自己的“活玩具”。 比如貓在吃掉一只老鼠之前往往會玩弄半天,哪怕是在自己很餓的情況下,也會把捕到的老鼠一次次地放開再抓住,多次往復(fù)。直到把老鼠弄得筋疲力盡、精神崩潰,它才使出致命一擊……這除了練習(xí)捕獵技巧,也是為了降低老鼠拼死反抗、把自己咬傷的風(fēng)險。 海洋中聰明又貪玩的虎鯨,只要有興致就會把遇到的弱小動物當(dāng)玩具,不為吃只為玩,也不在乎它們能否承受自己的巨大力量。 科學(xué)家曾記錄到一頭虎鯨就像“諸葛亮七擒孟獲”一樣,把海面上抓到的一只鸕鶿抓了放、放了再抓住,至少6次。最后,它甚至叼著這只鸕鶿送給別的虎鯨玩,而后者也欣然接受……就連海獅、海豚也時常淪為被虎鯨拋來拋去的“沙包”,雖然虎鯨不一定把它們當(dāng)做食物殺死并吃掉,但這些劫后余生的海獅、海豚恐怕也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吧! 這張照片中,虎鯨把捕獲的食物扔到空中,是為了給幼崽做示范。圖片來自:dailymail 動物們這么會玩,這么愛玩,就沒有玩脫了的時候嗎?呵,跟人一樣,可多了。 玩耍行為能夠增強動物的適應(yīng)能力,但也可能造成悲劇。比如年輕的雄性野牛、羚羊和鹿類在比試力量時,時常因為出手不知輕重而傷到對方。猴子、長臂猿在樹上追逐玩耍時,也會有失手掉到地上、造成骨折甚至殘疾的事情。 甚至還有人觀測到一只大猩猩幼崽在玩耍時被樹杈套住頸部,幾乎窒息,幸虧被它的母親及時救下。另外,沉迷玩耍中的動物警惕性降低,更容易被埋伏在一旁捕食者攻擊。但總體來說,玩耍對動物的收益,要大于與之相伴的風(fēng)險。 最后,想對那些在享受暑假的用戶們說: 你們玩歸玩,別太嘚瑟,暑假早晚會沒有的。 撰文 | 冉浩 微信編輯 | 小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