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告狀行為的含義 告狀行為是我國兒童特有的一種比較典型的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話過程中常見的行為之一。他是兒童與教師之間的一種互動。具體地說,告狀行為是指兒童處于同伴侵犯或發(fā)現(xiàn)同伴某種行為不符合集體規(guī)則等原因而發(fā)起的指向教師的言語行為。 二、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特點 到了中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爭搶玩具”類的糾紛逐漸減少,“引起成人注意” “維護榮譽”類的糾紛與告狀開始占主要地位。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中班幼兒常常向老師告一些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壯。比如:哪個小朋友搶別人的東西,哪個小朋友不遵守紀律,哪個小朋友擾亂別人的游戲等等。一般來說,幼兒的行為開始從“為我”向“為他”發(fā)展,也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社會性需要開始加強。他們開始逐漸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師對他們的良好評價。所以到了中班幼兒都特別注意表現(xiàn)自己。因此中班幼兒告狀的目的多數(shù)是為了同伴和成人的注意,特別是老師的注意。他們告狀并不要求對事情的好壞作出反應,或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結果,這時只要成人點一下頭或是“恩”一聲,他們就會感到心滿意足。此外,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還有以下的特點:男孩比女孩有更多告狀行為,也更多地成為“被告”;活潑外向型兒童較內向型兒童更愛告狀,也更易成為別人告狀的對象;在引發(fā)告狀行為的原因中以“尋求保護”為主,這可能源于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 三、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幼兒道德發(fā)展的特點有關 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不存在性別差異,屬于這一時期幼兒的普遍現(xiàn)象。這與幼兒教師的訪談和觀察的結果一致。 在前期觀察和后期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多是由道德感激發(fā)出來的。 皮亞杰認為中班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在道德發(fā)展上處于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中班所謂他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支配。 在對待游戲規(guī)則的態(tài)度上,這一階段的兒童盡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卻把規(guī)則看作是神圣不可違背的,兒童對行為作出判斷時主要是依據行為的物質后果,即行為符合或違反規(guī)則的程度!而不考慮行為者的主觀動機.。由于中班幼兒道德發(fā)展的這一特點,當同伴的行為與教師制定的規(guī)則不符時,往往會引發(fā)幼兒的告狀行為,而不會去考慮同伴的主觀動機。 在幼兒園!幼兒是其生活、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制定班級規(guī)則、活動規(guī)則時!應引導兒童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對幼兒因同伴行為不符合規(guī)則而引發(fā)的告狀行為,教師應采取冷靜的態(tài)度處理!在弄清同伴行為動機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引導幼兒的道德判斷、 道德評價能力向高一級水平發(fā)展。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主題活動讓幼兒討論什么樣的行為是合理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引導幼兒逐漸學會由關注同伴行為的物質后果,到關注同伴行為的主觀動機,從而促進幼兒道德判斷能力發(fā)展。 ( 二) 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幼兒活動類型有關 中班幼兒告狀行為在不同的活動類型之間差異顯著,在自由活動中發(fā)生的告狀行為最多,在游戲活動中發(fā)生的告狀行為最少。游戲活動是幼兒喜愛的活動,而且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往往有豐富的材料可供操作,幼兒的注意力也最為集中。 在對教師的訪談中,教師也談道:“在游戲當中幼兒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同伴偶爾招惹,幼兒由于專心玩也顧不上告狀了,而在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時,同伴稍微碰一下,幼兒也要告狀。” 幼兒的自由活動多集中在狹小的活動室內,或在活動室外的樓道里、走廊里,空間非常有限,并且這些自由活動多是些過渡環(huán)節(jié)的活動,受規(guī)范約束的幼兒不能自主決定,只能消極等待。而幼兒的年齡特征之一就是“活潑、好動”,在“無事可做” 或必須等待的過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從而引發(fā)幼兒的告狀行為。 在狹小的空間還難免會發(fā)生無意的碰撞,這也是引發(fā)幼兒告狀的原因之一。 針對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發(fā)生的告狀行為,教師應反思所定常規(guī)的合理性,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為,并合理組織幼兒的自由活動,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活動環(huán)境,使幼兒擁有充足的活動空間,減輕幼兒因為擁擠而引發(fā)的行為問題。 ( 三) 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幼兒認知及社會性發(fā)展水平有關 中班幼兒由攻擊性行為引發(fā)的告狀最多。在由攻擊性行為引發(fā)的告狀中,有一些是由于幼兒受認知水平的局限,分不清同伴的行為是游戲還是招惹而引發(fā)的。中班幼兒處于思維發(fā)展的具體形象階段,其主要特點之一是自我中心性,“ 傾向于從自己的立場、觀點認識事物,而不太能從客觀事物本身的內在規(guī)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認識事物?!?所以,幼兒對同伴情景信號的識別常會發(fā)生偏差,誤解同伴的行為動機而造成攻擊性反應,從而引發(fā)同伴的告狀行為。 為此,教師應在解決幼兒行為問題的同時引導幼兒學會交往,要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學會運用禮貌用語來獲得同伴的允許和幫助。 教師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活動!就發(fā)生在幼兒身邊的搶奪、’ 招惹等問題引導幼兒討論該如何解決,從而幫助幼兒逐漸掌握交往的技能、技巧,學會自己解決交 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 四) 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幼兒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有關 依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生物生態(tài)學理論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幼兒的發(fā)展與周圍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幼兒的年齡特征之一就是“好模仿”在眾多媒體充斥的現(xiàn)代社會里,幼兒的行為不僅受到生活中許多“ 重要他人”的影響,也受到各種視聽媒體的影響。幼兒非常喜愛與“奧特曼”有關的玩具圖書、動畫片、而這些圖書、動畫片往往充滿了“ 奧特曼” 與“ 怪獸”搏斗的情景,幼兒在游戲和自由活動中!非常喜愛扮演“奧特曼”的角色,模仿“奧特曼”的動作,從而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引發(fā)同伴的告狀。正如班杜拉所指出的那樣,即使對媒體或榜樣中的反社會行為給予懲罰也不能阻止幼兒對這種行為的無意識學習,只要遇到與媒體中類似的情境,幼兒所習得的這些行為就很可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再現(xiàn)。 為此,教師、家長應重視自身行為對幼兒的積極作用,以友善的方式與他人及幼兒交往, 為幼兒做出良好的榜樣和示范,以努力抵消這種來自媒體的消極影響。 當然,教師家長在給幼兒選擇玩具“圖書”動畫片等視聽媒體時,應警惕它們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其中出現(xiàn)的攻擊性行為。 四、如何看待幼兒的告狀 但與同伴的意見發(fā)生分歧時,由于他們缺乏基本的社會經驗和技能,不會很好地處理糾紛,解決矛盾,甚至矛盾激化,于是告狀頻頻發(fā)生。幼兒在游戲中的告狀是他們在社會性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正?,F(xiàn)象,我們不可一概而論地把這種現(xiàn)象作為幼兒本身的錯誤加以后否定,或任意把它作為幼兒的“犯規(guī)”行為加以貶斥,否則必然帶來一些負效應。而如果我們能夠弄清幼兒告狀的原因并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會有利于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 2、告狀行為也標志著幼兒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的水平 幼兒園中,幼兒的告狀行為時有發(fā)生。在告狀中我們發(fā)現(xiàn),總有一部分幼兒口舌不靈,語句不完整,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通過成人的猜測和再三追問才能斷斷續(xù)續(xù)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甚至還有的幼兒在幼兒園保持“沉默”,也就談不上什么告狀行為的發(fā)生與否了。相反,另一些幼兒在告狀時卻表現(xiàn)得口齒伶俐,言辭有理。因此從幼兒的告狀行為中我們可以窺視幼兒語言及思維的發(fā)展,以此作為了解幼兒并對其進行教育的一個契機。言語對兒童心理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簡要地說這種影響就是通過形成和提高兒童心里活動的概括性和有意性而實現(xiàn)的。所以幼兒在告狀的過程中,幼兒通過讀所告事情的敘述,使自己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得到了鍛煉。平時,教師在解決幼兒的矛盾時,傾向于以相互友好、團結、謙讓等要求進行調解、說服與仲裁,而忽視了利用這一機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對待幼兒的告狀問題上有必要抓住時機使有語言和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不妨讓孩子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和自己的看法及解決問題的意見。 五、處理幼兒告狀應注意的問題 在具體處理孩子的告狀,老師和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分清幼兒告狀的性質,所謂“性質”就是指幼兒告狀的動機。幼兒告狀的動機是多方面的—— 一有些告狀是變相的詢問,二有些告狀是為了讓老師關注自己的表現(xiàn),三是有些告狀是求得承認的同情與幫助,四有些告狀是出于對同伴或集體的關心,五有些告狀是出于幼兒的妒忌或報復心理。 所以,作為幼教工作者和家長,應該具體分析幼兒的告狀,從幼兒的告狀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其他孩子的活動情況,然后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心理需求,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培養(yǎng)幼兒對家長的信任感和親近感,使幼兒的自尊心得到保護。 第二,要教育幼兒處理伙伴之間的矛盾。幼兒的依賴性較強,即使一點小矛盾也總也想依賴承認幫助解決。因此,老師和家長不要聽幼兒告狀就插手他們之間的事,要指導他們自己處理矛盾糾紛。而老師和家長具體處理幼兒的告狀過程中,也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幼兒從中明白了誰是誰非,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幼兒會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能力,又減少了告狀次數(shù)。 第三,要教育幼兒看到別人的長處。幼兒常常是依賴于同別人的對照而進行自我評價的,因而在幼兒“詢問”、“請問”、“要求被關注、被承認”時,總習慣于用別人的不是來說明自己如何好。所以,老師和家長應注意克服孩子的思維局限和評價習慣,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進行自我評價,而不是借助于別人的缺點來評價自己,要善于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這樣一來,幼兒告狀的次數(shù)也就會逐漸減少了。此外,還要教育幼兒自覺地做伙伴的榜樣,不能用批評別人的辦法來抬高自己。 第四,要教育幼兒有什么事、有什么話要敢于直說,要讓幼兒相信,老師或家長對于有話直說的人很贊賞的。如果幼兒說話“繞彎彎”,則可采取佯裝不懂的方法,此時幼兒有話非明不可。把握好這一點,對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品德是十分重要的。 http://rj./HTML/9410.htm
|
|
來自: 木香草堂 > 《孩子的告狀與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