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 劉炳凡經(jīng)驗 劉炳凡 全國名老中醫(y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逾70年。對于金元四大家學說有較深入的研究,臨床上注重調護脾胃。提出“中醫(yī)治病,首先治人”的理念,注重調整機體的功能狀態(tài),以提高免疫力。1991年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 劉炳凡認為老年性便秘有三種情況: 1、火熾水虧 由于勞神苦思,而見心煩失眠、頭昏耳鳴、便秘尿澀、舌赤口干、脈弦細。此所謂“千年之木,其中自焚”。宜滋腎水以降心火,以《金匱要略》中所載百合地黃湯加味治療 處方:生地30克,玄參15克,麥冬、百合、白芍各10克,甘草5克。諸藥共奏水火既濟、潤腸通便之功,所謂“增液以承氣也”。用于臨床屢有良效。 2、津枯血少 習慣性便秘,三五日乃至一周不得排便,排便時因用力而氣喘頭汗,起身則頭暈目眩,服大黃只能一時瀉出,之后便秘更重,服番瀉葉則惡心欲嘔,用果導片只能治標。而這種患者往往伴有血壓偏高,治療應從肝腎入手。 處方:制首烏20克,生地黃、女貞子各15克,白芍、草決明各12克,肉蓯蓉10克,白蜜少許。其中制首烏、草決明有大黃通便之功,而無大黃損胃之弊,宜堅持服十余劑,以達益血潤腸之效。這也是“增水行舟”之法。氣旺盛者加蘇葉,以宣肺氣達于大腸;氣弱而排便無力者加黃芪、桔梗以提升中氣,此為中醫(yī)“下病上取”之法。這種類型的老年性便秘在臨床上所見尤多,如法變通,獲效甚捷。 3、陰凝便秘 古代醫(yī)家曾說過:“老年衰憊,無攻病成法……以護真陽為主”。意思是說老年人陽氣衰弱,治病時要以養(yǎng)護陽氣為主。曾有一老年患者,素來嗜酒,患習慣性便秘,有醫(yī)生用芒硝、大黃治療之后,腹脹加劇,按之如石頭般堅硬,飲食難下,口中時吐濁痰,舌淡胖,苔白滑而厚。劉教授認為此乃陰寒夾痰飲之證,與上述火熾便秘相反,治療應該用祛寒化痰之法。 處方:西硫磺250克搗碎,置于1000克豆腐內煮24小時,去豆腐取硫磺與法半夏等份研細,制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每日3次,飯前服,連服5日便通濁降。熱藥皆燥,惟硫磺熱而能通,煮以豆腐制其毒性,伍以半夏祛其痰涎。前人還有地硫丸之劑,也是針對腎虛火衰者。這在老年性便秘中較少見,用此法每獲良效。 2胡翹武經(jīng)驗 胡翹武 主任醫(yī)師,名老中醫(yī) 胡翹武,男,1915年7月出生,主任醫(yī)師,漢族,安徽歙縣人。幼承庭訓,誦習醫(yī)經(jīng),稍長從歙縣名醫(yī)汪澤民先生學醫(yī),5年卒業(yè),懸壺皖南郎溪縣城。由于既稟家傳,又得師承,更兼力學,旋即名噪鄉(xiāng)里。 胡翹武認為:“考傳導之官之所以能節(jié)律有度地排送大便,必待陰滋陽助也若腸枯乏津,少營陰之濡潤,似干涸之溝渠,無水以載舟而艱澀不行;失溫煦之腸腑,乏氣陽之推運,如少動力之車船駐而不運,如斯者雖納谷未減,但魄門不開,糟粕壅結日甚,竟有周余旬日不便者,雖求瀉藥通利,只圖快于一時,爾后仍便結如故。 陰精衰少,津不濡腑,多伴口干苦,夜眠差,頭昏目眩,腰膝酸痛,舌紅少苔,質多碎裂之紋,脈細數(shù)弦勁等癥。 處方:治以生、制首烏各30g,草決明20g,煎水內服,或配以滋陰養(yǎng)血之品,煉蜜為丸,常取效于津回液增之中。 配方解析:制首烏為補益肝腎、滋養(yǎng)陰血之佳品,生用又為潤腸通便之上乘,生制同用于腸枯便結之證,其效更宏,再伍以苦甘性涼,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之草決明,非但對習慣性便秘有助,且尤宜于老年性疾病,因其尚具降脂降壓之作用,實為津枯液少老年便秘常服之良方。 氣虛陽衰,腸失氣陽之振奮,陰寒凝結,痹而不蠕,便結其中,無力推運,既無便意,也不矢氣。常伴頭昏乏力,少氣懶言,納差神疲,多寐體倦之癥,舌淡苔薄,脈多沉遲無力。 處方:附片10g,細辛8g,巴豆殼6g 配方解析:本方妙在巴豆殼,其雖為巴豆之外殼,但無巴豆氣烈剛猛瀉下之性,然利結氣,興腸痹之功無出其右。伍辛熱散寒之附辛,實融溫陽與興痹之品于一爐,相輔相成,其效更彰也、劑量之大小,用時之久暫,則應因人因證而宜,附子量大時應獨味先煎30分鐘至一小時,巴豆殼研末服時,每次以1-2g為宜。 3李時珍經(jīng)驗 李時珍治一宗室,年幾六十,平生苦腸結病,旬日一行,甚于生產(chǎn),服養(yǎng)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服硝、黃通利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 診其人體肥,膏粱而多憂郁,日吐酸痰碗余乃寬,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飲,不能下滋腸腑,非血燥比也。潤劑留滯,硝、黃徒入血分,不能通氣,俱為痰阻,故無效也。 乃用牽牛末、皂角膏丸與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覺腸結,一服就順,亦不妨食,且復精爽。蓋牽牛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本草綱目》。) 4其他醫(yī)家經(jīng)驗特色 1、廖浚泉:余在臨證中,遇陽虛寒凝而便秘不通者,用白通湯(附子30克 干姜10克 蔥白12厘米)治療,其效甚捷。 《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2、陳士鐸:人有大便閉結,口干唇裂,食不能消,腹痛難忍,按之益痛,小便短澀,人以為大便之火閉也,誰知是脾火之作祟哉。方用救土通腸湯。 《辨證奇聞》卷四 3、冉小峰:便秘湯,治陰虛便秘,習慣便秘。 《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 4、趙紹琴:有血虛陰傷,大便失潤之證,于臨床最為多見,其脈細弦略數(shù),舌淡苔薄,治宜養(yǎng)血益陰。在臨床對此類病人,常用當歸一味50克,濃煎頻服,其補血潤燥之功甚捷。 《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5、張璐:老人血枯便閉,用生地黃、當歸身、鮮首烏各12克,廣皮3克,熬膏燉熱服半小杯;不通,三五次效。 《張氏醫(yī)通》卷七 6、張仲景:麻子仁丸,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 《金匱要略》卷中 7、朱丹溪:蘇子麻仁粥,治療老年、產(chǎn)婦、病后體虛所致的便秘。(虛證) 《丹溪心法》 8、魏龍驤曰:“葉氏有言,脾宜升則健,胃主降則和,太陰得陽則健,陽明得陰則和,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仲景存陰治在胃,東垣升陽治在脾。便干結者,陰不足以濡之。然從事滋潤,而脾不運化,脾亦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終屬治標。重任白術,運化脾陽,實為治本之圖。 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術為主力,少則一二兩,重則四五兩,便干結者加生地以滋之,時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濁之意。至遇便難下而不干結,更或稀軟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質滑,脈亦多細弱,則屬陰結脾約,又當增加肉桂、附子、厚樸、干姜等溫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p> 2 便秘治療故事 紫菀治好蔡京便秘 史堪,字載之,北宋四川眉山人,政和年間中過進士、任過太守,同時他又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在《宋史》等史書中都記載有史堪治病的動人事例,當朝權貴蔡京患秘便癥經(jīng)史堪治愈就是其中一例。
史微微笑道:這很簡單,氣與肺相連,腸乃肺之傳送器官。由于你所患的大腸秘固不通是由“肺氣濁”造成的,現(xiàn)用紫菀給你清理肺氣,這樣大腸也就隨之而通達,所以藥到病除。道理就在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