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創(chuàng)立了阿里巴巴。 王健林: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說我掙它1億元。 丁磊:掙錢只是順便的事。 這些大佬們的語錄,在朋友圈火著實是了一把。 不過,如果你真的只把這些當做笑話,反而可能是件可笑的事。 最近在不同場合,恰巧與背景不同的朋友都聊到了類似的話題。這些對話,都讓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大部分人談投資、談賺錢都漏了一個基本前提——賺大錢的核心是什么? 幾周前一場聊天中,大家提到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投資應該是人生最后一份職業(yè)”。
不知道你怎么理解這句話?在座的幾位各抒己見。 A脫口而出:這大概是很多人理想的狀態(tài)吧,不用上班,不用為別人打工,可以躺著把錢賺了,多爽? B調侃道:恩……也可以換個角度理解,要真的找不到工作,不知道去哪兒上班,最后還能試試投資。 這時,C緩緩回答: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三體》?我覺得,投資就有點像是里面經(jīng)典的“二向箔”那一段,高度抽象和降維攻擊。 我試著為你翻譯一下C的意思。 摧毀人類、地球和太陽系,在我們眼中都是難以想象的復雜,但是歌者文明可以通過二向箔,就將三維空間瞬間變成二維的如紙張般的存在,一切都“不攻自破”。 復雜的商業(yè)世界,想要抓住多個行業(yè)的大機遇,本身是件很難的事,但是通過投資,你可以輕而易舉地參與到各行各業(yè)中,而且突破了地域、體力等常見工作的限制。 如此看來,是不是完全不同的視角和財富邏輯? 但是,我認為C的高度抽象和降維邏輯,最精華的點還不是以上描述。本質上來說,投資其實是我們整體認知的財務變現(xiàn)。 換句話說,投資就像是“二向箔”,能夠把我們對于政治、宏觀經(jīng)濟、中觀行業(yè)、微觀商業(yè)、人性……甚至是對于自己的認識投射于損益這一維上。 所以,當我們沉淀了越來越多的智慧和愈加成熟的三觀后,投資成為我們最后一份職業(yè)的好選擇。 且慢的孟巖老師也曾發(fā)表過類似的觀點。一次在準備LaoK先生的內容時,他向我推薦了孟老師的隨筆: 《投資是你對世界的認知在二級市場的變現(xiàn)》 最近有一些新的思考,我愈發(fā)認為:“我們每個投資人的投資業(yè)績,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在二級市場的變現(xiàn)”。這兩天朋友圈中傅盛關于認知升級的文章很火,我很認同,大路相通,做企業(yè)亦如此,認知決定成敗。
深表認同。 和另一位老朋友、也是我們成長股課程的導師——民工君閑聊,問及他會如何繼續(xù)探索他的投資之路。 他的答案很有意思。他說,現(xiàn)在他花在看盤本身的時間越來越少,反而是用了越來越多時間深入研究所投資的行業(yè)以及管理學方面的內容。 “真正的好公司,還是不能隔岸觀火地研究。” 再把他的這個轉變,和他的投資之路串聯(lián)起來,就再一次證明了,認知才是決定了投資最核心的。 最初他孜孜不倦學習的,是專業(yè)的知識點,民工君總能用他俏皮而通俗的故事,把他的所學分享給大家。 再后來,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他在簡七嘉年華時分享的穿越牛熊投資體系。這一次,我明顯感覺到了他的升級,有種從“游擊隊”變成“正規(guī)軍”的感受。 再到今年和他一起打磨成長股的過程,我又感受到了他的變化。這一次,也許用升級不夠精準,而是“跳出來”,回歸到更本質的對于價值的挖掘之中。 讓我們來假設這樣一個場景: 時光倒流,在騰訊和阿里成立之初,兩位馬先生分別找你來投資。 要求的不多,讓你拿出1年的工資投資到他們的公司。你覺得你會投資嗎? 現(xiàn)在,我們都會擠破腦袋去投; 但真的回到當時的時點,估計99%的人都覺得,這兩位不是騙子就是瘋子。 這就是認知的差距,因為當時你對于這些商業(yè)模式的理解,是完全無法想象、更無法相信的。 仔細想一想,所謂的魄力、決斷力,亦或者是獨到的眼光,其實都來自于比別人更深刻的認知。 那如何不斷打造一個更可能“賺大錢”的認知體系呢?先拋開具體的投資方法,以下三個方面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實踐。 1.擁有好奇心 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好奇心,無法持續(xù)不斷學習的人能夠把握住機遇這件事。 2.比起不斷汲取新知識,更要不斷構建認知體系 我們正處在一列高速飛馳的時代列車上,信息的生產速度和爆發(fā)速度,只會越來越快。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跟得上,卻變得越來越“怕掉隊”。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兩年越來越火的知識付費。一方面,大量新內容被創(chuàng)造出來,讓人欣喜;另一方面,屯了課和專欄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怎么也讀不完,越來越焦慮,儼然被它們淹沒。 這讓我想起不少武俠小說里,都會有這樣的情節(jié):某高手拿到一本武功秘籍,如獲至寶,馬上苦練起來,完全不顧這套武功還有一套對應的內功心法,必須互相配合才能練成。最終結果就是——走火入魔。 其實,我們處理越來越多的信息和知識,也是如此。一方面我們要有敏銳的觸角,另一方面必須要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后者,就像是內功心法,幫助我們用相對不變的邏輯、規(guī)律,去駕馭千變萬化的信息。 在理財這件事上,我們一直強調體系,也是這個原因。 孟老師提到,“從認知到行為,是一個漫長的回路。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認知固化下來,做成一個籠子,把行為關到這個籠子里面去?!?/span> 這個“籠子”,也是這個意思。 3.與時間為友 回歸投資本質,復利可以說是“第一性”的原理了: 復利=本金×(1+利率)^計息期 從這個計算你就能直觀地看出,如果你想要享受復利的威力,可以從三個要素上下功夫:本金、利率和計息期。 思考一下這3個要素: 1.本金——本金積累 2.利率——專業(yè)能力和機遇 3.計息期——盡早開始,耐心堅持
事實上,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最后一點——時間是最公平的,但卻被大多數(shù)人放棄了。 經(jīng)濟周期一直存在,如果你看到這張圖,選擇可能就不會這么難。( 經(jīng)濟周期一直存在,如果你看到這張圖,選擇可能就不會這么難。(數(shù)據(jù)來源:世界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