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斌 摘自《古建筑文物集》 廣東境內(nèi)多山,地勢起伏較大,一般可分為平川式(主要在城市)和依山式(主要在山林)兩種布局。由于氣候條件和地理因素,石窟寺在廣東存在很少,因而廣東佛寺多為院落式布局的中國式寺廟。與北方不同的是,廣東佛寺大多為禪寺,因而布局多具有禪寺的特點。按《禪苑清規(guī)》所述的儀式中,總是以“先伽藍、后祖師”的次序進行,說明了伽藍殿應比祖師殿更為重要,但廣東的禪寺大都有六祖殿(堂),而且六祖殿在中軸線上的居多,如韶關南華寺(圖一),甚至有些小寺廟中只有山門、大雄寶殿和六祖殿,如肇慶梅庵(圖二),顯示了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地的影響和地位。 圖一 韶關南華寺總平面圖
廣東的佛寺經(jīng)歷代的變遷和毀壞,現(xiàn)存的狀況都不盡完整,只能在其現(xiàn)狀基礎上進行推導。從總體上看,大型佛寺的布局一般是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是山門、放生池、天王殿(或有二進山門)、左右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藏經(jīng)樓,兩側廊龐,及建在大殿前后兩側的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齋堂、禪堂等。(如圖三)
1.平川(城市)佛寺 廣東多山,地勢多高低起伏,平地佛寺多在城市,而具有代表性的為廣州光孝寺,六榕寺和潮州開元寺。 廣州光孝寺作為禪宗(南宗)三大圣地之一和廣州五大叢林之首,是始建于三國東晉時代的千年古剎。歷代的變遷,使其具有各個朝代的痕跡。東西鐵塔及塔院使其具有南北朝和初唐遺風,法堂兩側置祖師殿、伽藍殿(毀),可知宋代禪寺的布局,而中部的對稱(鐘樓鼓,伽藍殿和六祖殿)及后面的藏經(jīng)樓又印上了明清的手跡?,F(xiàn)狀雖然損壞嚴重,寺區(qū)也逐漸縮小,仍依稀可見其蹤影。(圖三、圖四)。 六榕寺是廣東唯一座塔殿并重的寺院。因歷年損壞嚴重,無法從現(xiàn)狀中考證其原來布局,從史書和碑記中,可知塔在寺中的主導地位。(圖五)。
潮州開元寺為嶺東第一名剎,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其現(xiàn)狀布局看,基本上是明清時禪寺的布局形式。單側鐘樓也是明初開始出現(xiàn)的形制,中軸線上從至北依次為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大雄寶殿左右布置祖堂、伽藍殿、僧房等。方丈(前為法堂)位于天王殿左側,在風水中為不吉之位,未知何因,不過從另一側面反映了明清后方丈、法堂的功能逐漸減弱,大殿的地位日益突出(圖六)。 城市內(nèi)佛寺由于地勢較平坦,布局時可以拉開間距,因此大殿前的庭院較開闊,大雄寶殿的體量一般也較大,加上兩邊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的襯托,更顯得大殿的雄偉,增加神圣的氣氛。 2.依山式(山林)佛寺 佛寺從稗晉開始走向自然,南禪的興起更加強了這種趨勢,即所謂的“天下名山僧占多”。在佛寺開辟山林的同時,必然會遇到山勢與寺廟布局的矛盾。 同時,山勢的多姿多彩,又為創(chuàng)造形態(tài)各具的山寺風貌提供了條件。山寺的選址主要有以下幾種: (1)隱于幽谷 群山環(huán)拱,山深林靜的山麓幽谷地帶,因其基地廣闊,地勢較平坦,有山溪林泉之便,建筑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是山林佛寺最常選用的基址所在。如韶關南華寺(圖一),地勢較緩,利用地勢層層組織院落,院落之間用步級逐漸抬高,次序清晰。從其布局的形式看依然沿用明清的中軸對稱格局,從南至北為山門,放生池、寶林道場,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靈照塔、六祖殿、方丈室。從《南華小志》中知除靈照塔外,其作佛殿均為民國(1934年)重建。塔在中軸線上,與一般布局不同,史載其主建筑群原在塔之西面,塔建塔院,民國時由虛云和尚修建于今世樣。從《曹溪通志》所載圖中可知其原來大致布局(圖七,圖八)。 圖七 韶關南華寺布局圖(清《曹溪通志》)
(2)依于山崖 佛寺還多依山就勢,背崖臨險,以山崖之峻峭氣勢來襯托佛寺建筑的奇?zhèn)ピ煨?。廣東多此類佛寺。地勢的陡峭程度決定了整個寺院布局的縱深軸線上的特征。一般有兩種類型:其一,還以中軸線組織對稱圍合的院落空間,層層遞進而逐漸升高,院落一般較小,在周圍廊內(nèi)用步級聯(lián)系前后。這種布局形式通常為一些救建或大中型規(guī)模的佛寺。如肇慶鼎湖山慶云寺(圖九),按縱軸線對稱布局,山肩緩坡被削成七級,寺院建筑群順山勢分五級羅列。最低一級是韋陀殿,左為齋堂、鐘樓,右為客堂、鼓樓。鐘、鼓樓均為兩層,歇山頂,飛檐翹角,成對稱布局;第二級是大雄寶殿,北為法堂,南為嘉客堂;第三、四級為庫房;第五級是塔殿,左為靜室,右為法堂,靜室以北原有二代祖堂、見山堂、龍華堂,現(xiàn)已毀,法堂以南為方丈室,檀越室、報恩堂也已倒塌。韋陀殿下有放生池。從其布局看,還是明清的遺風。新興龍山國恩寺(圖十),梅縣靈光寺(圖十一),陸豐元山寺(圖十二),潮陽靈光寺(圖十三),其布局也是軸線對稱形式,在具體處理山勢坡度與建筑的關系上,有所不同。如國恩寺,將每殿定為一級平臺上,層層漸高,第一級為門殿(韋陀殿),第二級為大雄寶殿,第三級為六祖殿,兩側布置祖堂和伽藍堂,大雄寶殿左側還另建塔院。陸豐元山寺與此類同;梅縣靈光寺和潮陽靈光寺,則是將殿堂建于同一級平臺上,從門殿前(山門)由臺階上去或從山門內(nèi)前院上去,整體布局大體相同,基本結構根據(jù)地點而有所變化。如梅縣靈光寺大殿后即落山根,與其相齊的兩個配殿設為“二十四諸天”;其二,自由布局形式。佛寺的平面布局雖有一定格律,然而有些山林佛寺拘于律而不為其律所制,在保持佛寺宗教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山林地勢的獨特條件,充分吸收大自然的有利因素,采取靈活自由的布局方式。如清遠飛來寺(圖十四),這類寺院由于地形地勢的原因,不能嚴格按照佛律規(guī)定而布局,因而利用香道導引,在運動行進中感受佛的神圣。但布局時還是有一定的控制性,以突出大殿為主旨。飛來寺進人山門,左右鐘鼓樓襯托出大雄寶殿,禪堂和觀音堂雖然偏離軸線,但也可看出對大殿的陪襯作用。
山林佛寺因地勢較陡峭,布局很難平坦鋪開,因此,在填挖削壓的過程中,成的庭院一般較小,有的僅在主要殿堂前設置前院,大殿與各殿堂體量都相對較小,有些附屬殿堂利用廂房形式。但山林佛寺由于建于山坡,在借助香道的蜿蜒曲折、起伏高下為導引,或大自然的馨香音響和佛寺內(nèi)悠遠渾沉的鐘鼓梵喚之聲,層層遞進,引人進人一種神秘的佛國境地。而且佛寺山門前的寬闊的前臺和臺下步級的延伸,實際上是運用佛理需要造成所謂“青云橋”和“白云橋”(或稱之為“云梯”)到西天仙界的象征意義,進而表現(xiàn)一種“塵世”與“仙境凈土”的引申與對比。山林佛寺或用山門翻飛之翼角、高聳之寺塔,或利用曲徑香道,悠然而見的勝境,來表達佛境的神秘。正如汪國瑜老先生所說:“大者實起,以香道序列加強誠佛之意;小者虛起,以突然發(fā)現(xiàn)加深得佛之奇?!?/p>
版權聲明 |
|
來自: alayavijnana > 《收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