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印畫輯11回第8張(1925年6月出版),位于曲阜的孔廟奎文閣,始建于北宋期間的公元1018年,原為藏書樓,金時的公元1191年重修為“奎文閣”,明弘治年間再修至今,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又主文,因此得名。 亞東印畫輯11回第9張(1925年6月出版),洙水橋位于孔墓南端,建于洙水河上,橋的年代應在金代或之前,牌坊建于明嘉靖年間,上刻“洙水橋”三字。 亞東印畫輯14回第5張(1925年9月出版),孔子墓,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在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曲阜),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河教育家,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后歷代王朝推崇儒學,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封“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圖中墓碑文字為明英宗時國子監(jiān)學正黃養(yǎng)正手書。 亞東印畫輯14回第6張(1925年9月出版),位于孔廟前行道上的牌樓,高大巍峨,上有節(jié)孝二字,下方搭建有涼棚,大約是售賣茶水,還有兩個小販坐在石基上閑聊。 亞東印畫輯37回第5張(1927年8月出版),曲阜孔廟內(nèi)的大成殿,為孔廟的核心建筑,唐時為文宣王殿,宋時徽宗趙佶取《孟子·萬章下》中的: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重新命名為大成殿。建筑氣勢宏偉,柱上雕有盤龍,圖中一長袍之人正在柱旁。 亞細亞大觀65回第1張(1929年10月出版),藏于孔廟圣跡殿內(nèi)的孔子畫像石刻本,傳為唐朝畫師吳道子所畫,被后人刻于石上,此版本的孔子畫像為千百年來最為傳揚,上方書有:先師孔子行教像,并題寫: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落款為:唐吳道子筆。 亞細亞大觀65回第2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內(nèi)的大成殿的雕欄臺階。 亞細亞大觀65回第3張(1929年10月出版),大成殿的殿前,上方依稀可見清雍正帝親題的“生民未有”的匾額,取自《孟子-公孫丑上》中的: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亞細亞大觀65回第4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大成殿前的宮陛,分為兩層,一層十二階,刻有龍形。 亞細亞大觀65回第5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圣跡殿內(nèi),由清康熙帝手書的“萬世師表”的四塊石刻。 亞細亞大觀65回第6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內(nèi)的孔宅故井,相傳孔子用過井中之水,明代立碑建欄,清乾隆帝來此曾飲井水,寫有《故宅井贊》:疏食飲水,曲肱樂之。既清且渫,汲繩到茲。我取一勺,以飲心思。嗚呼先圣,實我之師。 亞細亞大觀65回第7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內(nèi)的魯壁遺存,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尚書》《孝經(jīng)》的經(jīng)書藏于壁中,在其有生之年從未打開,直到漢景帝之子劉馀被封為魯王,其在曲阜擴建宮室,拆除孔府建筑,在壁中發(fā)現(xiàn)竹簡,這些珍貴的典籍方重現(xiàn)天日。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立碑至今。 亞細亞大觀65回第8張(1929年10月出版),位于孔廟大成殿前的杏壇,《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彼未郧盀樵蟪傻?,后世改建正殿后移,除地為壇,環(huán)植以杏,名曰杏壇,以紀念孔子講學,圖中建筑為明時所建。 亞細亞大觀65回第9張(1929年10月出版),位于孔廟杏壇東南的先師手植檜,為孔子親手栽種,歷經(jīng)2400余載,歷史上幾度枯榮,從西晉懷帝時的公元309年枯死,到隋恭帝時的公元617年復生,至唐高宗時的公元667年再枯,宋仁宗時的公元1040年再榮,金宣宗的公元1214年又被兵火所毀,元世祖忽必烈時的公元1293年從原根復發(fā)新枝,明孝宗弘治年間的公元1518年遇火災被毀,到清雍正時的公元1732年再發(fā)至今。從這棵檜樹的生生滅滅,見證著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下,孔子儒家學說強大生命力。 亞細亞大觀65回第10張(1929年10月出版),孔廟內(nèi)的太和元氣坊,建于明嘉靖時期的公元1544年,太和是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元氣是指“金、木、水、火、土”,將孔子學說比肩為世間萬物之本。坊上四字為當時的山東巡撫曾銑所書,曾銑后為抗蒙戍邊的名將,卻遭嚴嵩陷害蒙冤而死。 亞細亞大觀66回第1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孔子墓前之景,可惜在動亂年代,墓碑被砸碎,野蠻挖掘后并未發(fā)現(xiàn)任何墓藏,孔子真身究竟藏于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如今孔子墓的墓碑是后來修建時從殘塊中拼接而成,基本保持了原樣。 亞細亞大觀66回第2張(1929年11月出版),孔廟同文門內(nèi)保存的漢代石碑。 亞細亞大觀66回第3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的衍圣公府,也就是孔府,衍圣公是從宋朝的公元1522年開始,對孔子的嫡長子孫封號,府邸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公元1377年,后世多有修建,圖中孔府為時年十歲的孔子第77代后裔孔德成所居,門匾題為“圣人之門”。 亞細亞大觀66回第4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的泗水河,前往孔廟的必經(jīng)之路,幾個車夫推著手推車,緊挨著行進在橋上,河水不深,河灘大部都是河沙。 亞細亞大觀66回第5張(1929年11月出版),孔子墓享殿前的甬道,兩邊各有石人翁仲和文豹一對,為清雍正年間所刻,原有石刻為宋朝遺存,因雍正嫌其小而移至孔伋墓前。 亞細亞大觀66回第6張(1929年11月出版),孔林內(nèi)的洙水橋前景。 亞細亞大觀66回第7張(1929年11月出版),從曲阜的北門到孔林道路之間,建有一座清朝時期的節(jié)孝牌坊,上面是康熙手書的“節(jié)并松筠”四字,褒獎當時孔門陶氏撫育孔氏一族的功績。圖中一個赤身裸體的小男孩,大搖大擺的走在路上。 亞細亞大觀66回第8張(1929年11月出版),位于曲阜孔廟東墻外的闕里街,《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居魯之鄒邑昌平鄉(xiāng)之闕里?!?,圖中一座牌坊橫跨道中,牌坊的匾額寫有“闕里”二字,一位老人身穿長袍正走了過來。 亞細亞大觀66回第9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文廟內(nèi)的欞星門,始建于明代,原為木質(zhì),后清乾隆年間改建為石質(zhì),欞星門三字為乾隆親題,歷史上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后人又將欞星解釋為文曲星、魁星,祭孔如祭天。 亞細亞大觀66回第10張(1929年11月出版),曲阜孔林內(nèi)孔墓西側(cè)的子貢廬墓處,子貢原名端木賜,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為孔門十哲之一,善于雄辯,精于經(jīng)商,論語中子貢與孔子的對答甚多,其中一段,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千古傳頌。史記記載:孔子張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喪三年。三年心喪畢,相決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為紀念子貢對孔子的師生之情,圖中廬前的碑刻為明崇禎年間所立。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1張(1938年10月出版),孔廟內(nèi)的同文門內(nèi)景,始建于北宋時期。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2張(1938年10月出版),孔林內(nèi)的萬古長青坊,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公元1594年,兩旁建有碑亭。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3張(1938年10月出版),孔子之子孔鯉墓,孔鯉字伯魚,因其出生時,魯昭公親送大鯉魚致賀,因而被孔子取名為鯉,孔鯉作為孔子的獨子,一生平庸,但其子孔伋卻極為出眾,也是一位思想家,被后世稱為述圣,在宋徽宗時期,封孔鯉為泗水侯。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4張(1938年10月出版),孔子之孫孔伋之墓,孔伋,字子思,四書中的《中庸》相傳就是他所作,與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同稱五圣,元代被封為:沂國述圣公。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5張(1938年10月出版),孔林內(nèi)的享殿,甬道旁依舊是石獸和望柱守護。 亞細亞大觀173回第6張(1938年10月出版),孔林內(nèi)的至圣林坊,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年間重修,兩旁石獅威猛,一位白褂之人正從坊內(nèi)走過。 亞東印畫輯165回第9張(1938年4月出版),紀念孔子弟子顏回的復圣廟,始建年代不可考,圖中建筑為明萬歷年間的公元1594年所建。顏回,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首,論語中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可見顏回得到了孔子的極高評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