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歷史上有兩座著名古城,一座是明朝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歸化城,俗稱舊城。一座是清代乾隆(公元1739年)建成的綏遠城,因有舊城,俗稱新城。今天就說說新城綏遠城吧。據(jù)《綏遠駐防志》記載: '(綏遠城)東,踞京一千二百里。南據(jù)太原省城一千里,踞右衛(wèi)二百四十里。東界,察哈爾鑲紅旗。西界,鄂爾多斯。南界,朔平府。北界,烏蘭察布部落。雍正十三年奉旨興工建造城垣,至乾隆二年工峻,具奏,奉旨,賜滿漢名,曰'綏遠城''。 綏遠城位于新城區(qū)。清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議筑八旗兵駐防城,作為喀爾喀蒙古后援,城址選筑于明代的歸化城東北2.5公里處。乾隆二年(1737)三月正式動工,乾隆四年六月竣工,御賜城名'綏遠',遷右衛(wèi)等地八旗官兵及家眷于此。綏遠城背依青山,面臨黑河,周邊水草豐美,與歸化城成犄角之勢,素有'北國鎖鑰'之稱。 今呼和浩特市就是在歸化城(舊城區(qū))和綏遠城(新城區(qū))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綏遠城周6.5公里,城內(nèi)為十字大街,整齊劃一,清至民國沿用兩百余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漸拆除興建新城,現(xiàn)僅存將軍衙署及東北部城墻。殘墻長671米,高6.4米,頂寬8.3米,底寬11米余,巍然如故。 東城墻的最南端 基座用石條砌筑,墻體全部是用黃土夯實,外面青磚包砌,十分堅固。 東墻殘存153米 城墻東北角。護城河早已不復存在,只有街道名稱保留了歷史遺想。 東北隅只存角樓遺址一處(角樓也不復存在了) 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北墻殘存245米 北城墻固若金湯 北城墻的最西端 綏遠城:清乾隆二年(1737)三月正式動工,乾隆四年六月竣工,綏遠城周6.5公里。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九尺五寸,頂闊二丈五尺,底闊四丈。炮臺四十有四,四十布四圍、四當、四偶。睥睨之高五尺七寸,女墻三尺五寸。城市規(guī)模'四門樓門二重。東門曰'迎旭',南門曰'承薰',西門曰'阜安'北門曰'鎮(zhèn)寧'。'用滿、漢、蒙三種文字石刻,鑲嵌于城樓門額上。 城外有石橋、護城河。城門上有坐樓,城角有角樓,城中央有一座高大的鐘鼓樓。以鐘鼓樓為中心向四邊延伸四條大街,東西門不對稱,南北門錯開。 2018年9月4日 于呼和浩特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