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典故心解(117) 117.完璧歸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完:完整;璧:寶玉。將寶玉完整地歸還給趙國。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主人。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趙惠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后,也想得到這塊寶玉,便派使者帶著書信來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不知趙王是否答應?” 趙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給吧,怕上當,不給吧,又怕得罪秦國。這時有個宦官對趙王說:“我向大王推薦一人,此人名叫藺相如,他見多識廣,足智多謀,我想讓他去秦國,肯定能將這件事處理妥當?!庇谑?,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 藺相如來到秦國后,就獻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贊嘆不已,根本沒有歸還的意思。藺相如看了暗暗著急,這時,計上心來,他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上有一個小小的污點,讓我指給大王看吧!”秦王聽了信以為真,把和氏璧遞給了他。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對秦王說:“看來大王并非誠心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無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就連同這塊璧一同撞在這根柱子上!”秦王怕傷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圖,將要交換的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于是對秦王說:“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趙王在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我才敢把璧獻上?!鼻赝鯚o奈,只得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準備齋戒儀式。 藺相如晚上則偷偷地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到了趙國。到了第五天,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對秦王說:“秦國很少有講信義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騙,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塊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趙國一定將璧呈上?!鼻赝鹾苌鷼?,但藺相如說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罷。 【心解】 俗話說:“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當我們的身上肩負著別人的托付時,心中便也有了相應的責任感,這是一種美德、一種信譽,也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藺相如憑借自己的智慧與膽識,將趙王的托付順利完成,這就是一種擔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像藺相如一樣勇于擔當責任,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從而得到最大的回報。 |
|
來自: 獵鷹個人圖書館 > 《傳統(tǒn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