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jié)的角度測量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各種數值和測量方法難免出現混淆。因此,今天早讀我們特意整理了髖關節(jié)各種相關測量方法及數據,希望大家收藏起來,遇到疑問時以備查閱! 1 髖關節(jié)解剖 正常髖關節(jié)X線解剖示意圖 髖關節(jié)正位片: 髖關節(jié)側位片: 髖關節(jié)蛙位片: 髖關節(jié)后前斜位: 骨盆入口位: 骨盆出口位: 髖關節(jié)閉孔斜位: 髖關節(jié)髂骨斜位: 2 髖關節(jié)線 a、連接雙側髖臼頂端的連線,代表髖臼的上界及負重區(qū)。 b、連接雙側大轉子尖頂點的直線,正常通過雙側股骨頭中心,一般用于股骨頭置換術后股骨頭高度的評價。 c、連接雙側淚滴尖端的直線,代表雙側髖臼的最下緣,一般用于人工關節(jié)置換對髖臼假體位置的評價,正常時髖臼假體的內下緣緊貼此線的上緣。 d、連接雙側坐骨結節(jié)下緣所成的直線,代表骨性骨盆的最下緣。 e、連接雙側小轉子下緣所成的直線,代表股骨近端最下緣。 f、坐骨內緣與髂骨內緣的雙切線,也稱謂kohler線(科勒氏線),代表髖臼的內側界,一般用于髖關節(jié)置換中假體深度的評價,髖臼陷入癥或髖關節(jié)置換骨質磨銼過深時髖臼突至此線內側。 g、經過恥骨聯(lián)合的直線,為骨盆的對稱軸。 h、雙側髂骨最高點的連線,代表骨盆的最高點。正常情況下,骨盆的六條水平線相互平行,且與經恥骨聯(lián)合線垂直,當六條水平線出現不平行情況時,表示存在骨折錯位或骨盆與髖臼的發(fā)育不良。 a、 Calve線(卡爾維氏線):髂骨外緣與股骨頸外緣所連成的弧線,能反應股骨頭與髖臼的關系及髖臼上緣的完整性。 b、臼頂線:連接髖臼上緣的弧線,與淚滴外側緣相續(xù)(黃線),代表髖臼的負重區(qū)。 c、 shenton線(沈通氏線):恥骨下緣與股骨頸內側緣所連成的弧線,正常時此線連續(xù)光滑能反應股骨頭與髖臼的關系。 d、髂坐線:連接髂骨內緣與坐骨內緣的曲線,正常時此線為連續(xù)光滑曲線,能反應四邊體的完整性。 e、髂骶線:連接髂骨弓狀線與骶骨岬的弧線,代表骨盆后環(huán)完整性。 f、髂恥線:連接雙側髂骨內緣與恥骨上緣的弧線,代表骨盆前環(huán)的完整性。 g、淚滴線(∪形線):連接淚滴周圍所形成的曲線,代表髖臼的內緣,一般用于髖臼假體深度的評價,髖臼內緣緊鄰淚滴線的外緣。 h、前唇線:髖臼前緣所連成的弧線,代表髖臼前壁的完整性。 j、后唇線:髂骨外緣與髖臼后緣所連成的弧線,代表髖臼后壁的完整性。 K、閉孔內緣線:沿閉孔內緣所連成的弧線,正常情況下雙側閉孔對稱,當骨盆旋轉時可發(fā)生改變。 3 兒童骨盆特殊線標 H線:連接雙側髖臼中心的連線。 P線:過髖臼的外緣做H線的垂線。 Perkin方格(帕金方格):由H線及P線組成的向線,正常時股骨頭位于內下向線,否則就是髖脫位。 Kine線(克菜恩線):沿股骨頸上緣劃線并沿股骨頭方向的延長線。正常此線應切割部分股骨頭骺部,若骨骺位于該線內方,提示股骨頭骨骺向下滑脫。 (1)H線 新生兒骨盆正位片,通過兩側髖臼Y形軟骨作連線稱為 Hilgenreiner線,簡稱H線。股骨上端距H線之距離為上方間隙,股骨上端鳥嘴距坐骨支外緣之距離為內側間隙,正常均值上方間隙為9.5mm,內側間隙為4.3mm,若上方間隙小于8.5mm,內側間隙大于5.1mm,應懷疑髖關節(jié)脫位。若上方間隙小于7.5mm,內側間隙大于6.1mm,可診斷髖關節(jié)脫位。 (2)帕金( Perkin)方格 骨盆正位片,經過雙側髖臼Y形軟骨中心畫水平線AB,再通過兩側髖臼外上緣引垂線CD和EF,AB線與CD、EF線分別相交,兩側髖關節(jié)各分為四個區(qū)域稱帕金方格。正常時股骨頭骨骺中心位于內下區(qū)域內,當髖關節(jié)發(fā)育性脫位時,股骨頭骨骺則位于外上區(qū)域。 (3)克蘭恩線 克蘭恩(Kline)線沿股骨頸上緣畫線,并向股骨頭方向延長,即為克蘭恩線。正常此線應切割部分股骨頭骺部。股骨頭骨骺向內下方滑脫時,骨骺移至此線內方。 (4)骨骺指數與骨骺商 在髖關節(jié)正位片上,分別測量股骨頭骨骺的高度和骨骺的寬度,將骨骺高度除以骨骺的寬度×100即為骨骺指數。骨骺商是指患側骨骺指數除以健側骨骺指數,此兩種指數表示股骨頭骨骺變扁的程度,用于評價 Pathe病及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的治療效果。骨骺商計算則主要用與健側對比以判斷病變程度及治療效果。 (5)骨骺角 骨盆正位片,通過股骨上端骨骺線的直線,與通過Y形軟骨的連線的夾角,稱骨骺角。正常側為20°-35°,髖內翻時此角增大。 4 股骨頸干角 在髖關節(jié)正位片上,分別畫股骨干軸線和股骨頸軸線,兩線相交內側的夾角,稱為股骨頸干角,正常值為110°~140°,大于140°為骨外翻,小于110°為髖內翻。 5 股骨頸前傾角 在髖關節(jié)側位片上,分別畫股骨干和股骨頸縱軸線,兩線的夾角稱股骨頸前傾角,新生兒正常為35°,成人為12°-15°,平均12.31°。臨床上股骨頸骨折應根據此標準復位。 6 沈通氏線 正位片,股骨頸內緣延長至恥骨下緣的弧線。正常為光滑、連續(xù)的弧線影。髖關節(jié)脫位時此線不連續(xù)。 7 髂頸線 髂骨外下緣與同側股骨頸外緣弧形連續(xù)線影。為判斷髖關節(jié)脫位的參照線。 8 司肯尼( Skinner)線 在成人髖關節(jié)正位片,從股骨大轉子頂端作股骨縱軸線AB的垂線CD,正常情況下,此線應通過圓韌帶窩或其下方,圓韌帶窩至上述兩線交點的距離是4-5cm。若司肯尼線超過圓韌帶窩,提示股骨頸或大轉子錯位骨折。 9 髖臼角 骨盆正位片,兩側Y形軟骨中心連線與髖臼上下緣連線所形成的夾角,稱髖臼角。正常值新生兒為30°,1歲以后不應超過25°,2歲為20°,成人為10°。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時髖臼變淺,髖臼角增大。 10 髂骨角 髂前下棘和髖臼外上緣間連線與Y形軟骨水平線的夾角,稱髂骨角,新生兒為55°,正常值范圍在43°-67°,角度減少即為異常(骨質軟化癥)。 11 夏普( Sharp)角 在骨盆正位片上,雙側淚滴下緣連線與淚滴下緣至髖臼上緣連線的夾角,正常值為33°-38°,此角大于40°,可診斷為髖臼發(fā)育不良。 12 中心邊緣(CE)角 骨盆正位片,股骨頭中心至髖臼外上緣的連線,與經股骨頭中心的垂線所形成的夾角,稱中心邊緣角或CE角。正常為2歲22°,4歲28°,6歲30°,15歲35°。CE角表示髖臼與股骨頭的位置關系,當髖臼發(fā)育不良、髖關節(jié)脫位、股骨頭外移及股骨頭形狀改變時,此角變小。 13 髖臼深度 骨盆正位片,恥骨聯(lián)合上緣與髖臼外上緣連線至髖臼底的最大距離即為髖臼深度。正常成人:男13(7-18)mm,女12(9-18)mm,臨床上常與CE角配合使用表示骨髖臼發(fā)育程度。 14 髖臼覆蓋率 股骨頭受髖臼覆蓋部分的橫徑(A)除以股骨頭的橫徑(B),即為髖臼覆蓋率,其正常值應大于0.75。判斷股骨頭移位情況。 15 科勒( Kohler)線 又稱髂坐線,自髂骨內緣切線與坐骨體內緣的連線,即為科勒線。髖臼陷入癥時髖臼突至此線內側。 16 波魏爾( Power)角 在骨盆正位片上,通過兩側髂前上棘作一水平線,然后再畫股骨頸骨折線的延長線,兩線相交所成的夾角,稱波魏爾角。此角小于30°者,為外展型骨折,骨折易愈合;大至30°一90°者,為內收型骨折,需手術糾正。 17 林頓( Linton)角 在髖關節(jié)正位片上,先畫與股骨干縱軸線垂線,再畫股骨頸骨折線的延長線,兩相交形成的夾角,稱林頓角。此角小于30°者,為外展型骨折,骨折易愈合;大至30°-90°者,為內收型骨折,需手術糾正。 18 髂恥線 連接髂骨內緣與恥骨上緣的弧線,反映髖臼前柱、骨盆前環(huán)的完整性。 19 髂坐線 連接髂骨內緣與坐骨內緣的弧線,反映髖臼內壁、四邊體的完整性。 20 淚滴 U型的弧線,代表了髖臼的內緣。 21 前唇線 前唇線:髖臼前緣所連成的弧線(下圖中藍線),反映髖臼前壁的完整性。 22 后唇線 髖臼后緣所連成的弧線(下圖中紅線),反映髖臼后壁的完整性。 23 8字征 8字征:髖臼前緣與后緣交叉提示髖臼撞擊綜合征。 24 Bryant三角 病人仰臥,沿一側髂前上棘垂直向下和向大轉子尖各劃一線,再從大轉子尖端畫一水平線,即成一三角形。測其底線,與健側對比,大轉子上移時,此底線較健側為短。 Bryant三角>70°的股骨頸骨折,亦可適用于無移位的粗隆間骨折。有物術創(chuàng)傷,操作較簡便,內固定堅強,術后不用外固定,可早期下地活動。 25 nelaton線 髖關節(jié)屈90-120度,自坐骨結節(jié)至髂前上棘的連線稱為 Nelaton線,正常時該線恰通過股骨大轉子尖,當髖關節(jié)脫位或股骨頸折時,大轉子尖可移位于此線上方。 26 髖關節(jié)的CT解剖 1、股骨頭;2、髖臼前唇;3、髖臼后唇;4、前柱;5、后柱;6、髖臼前壁;7、髖臼后壁;8、髖臼窩;9、大轉子;10、股骨頭骨骺線;11、尾骨 27 髖關節(jié)的CT測量 AASA:髖臼前端面角 PASA:髖臼后斷面角 AcAVA:髖臼前傾角 本文作者:包偉東 孫永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