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不二法門---太極拳學正途
減法行功,是祝師師古法道、在太極拳學修煉領(lǐng)域里,提出的創(chuàng)造性的行功指導思想,基于道法自然被動練拳的太極拳修煉原則,力求恢復太極拳之本來面目,可以說減法行功是進入太極門戶真境的唯一途徑。
何為減法行功?祝師說:減法即是減力!習練太極拳的每個動作時都要把握減力而不要加力,當然,只有正確的行功方法,才能逐漸減去自身拙僵勁力;拙力減盡,則太極拳真力(內(nèi)勁)自生!也就是說我們在努力(指用心)減去自身拙力的同時,也在修煉“非剛非柔”(陳鑫語)松柔空明的太極拳內(nèi)功。譬如要學一樣新技術(shù),但這新技術(shù)又和原有的技術(shù)水火不相容。除非不學,要學就必須把原有的全丟棄了;或如一只裝滿開水的杯子,如果還要裝別的東西,不倒掉原有的開水,是什麼也裝不進去的
!減法的意思,雖然是求減力,但在實施時反有增重現(xiàn)象,是什麼道理呢?讓我們仔細的研究一下:太極拳無論體用都是基于“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的行功原則?!吧舷乱粭l線”是指虛領(lǐng)頂勁、頭腦放松后的立身中正(形)支撐八面(神)現(xiàn)象。即“提頂?shù)跻d豎起脊,空胸拔背松胯腰,裹襠護肫收腹溝”的具體做法正確后達到的“神意自然占中央”,“腳下陰陽變”是指所有的形體運動皆是因為腳的陰陽變轉(zhuǎn),即互換虛實而形成的。可以說減法行功的訣要都在腳下!以左坐步(亦即右虛步為實)向前變右弓步例:先自左足大趾起依次放松九大關(guān)節(jié)(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放松是減力,即不再主動用力支撐身體重量(這主要之腿腳),所以每松減一處,則身體重心會因力退而微沉,當腳上本力減去后,腳有空虛感,踝松氣通,膝松則輕松(不承重所以輕松,要想膝不承重,膝蓋彎曲決不能超過足尖--大趾?。┛柩珊蟠笸燃∪庥谐兄馗?,初學者甚至有不堪重負現(xiàn)象。這是因主觀意識上放棄用力,導致下肢被動的負擔體重。這時要繼續(xù)向上放松身體做到頂勁虛領(lǐng),神貫于頂。自然覺下肢(左實腿肌肉群自然受力處,千萬不可使關(guān)節(jié)受力)放松。符合拳經(jīng)中描述的:滿身輕利頂頭懸。也可以說:滿身輕利是因為:“頂頭懸”的原因。身輕體松后會覺得腿腳反而因為放松更顯沉穩(wěn)(虛靈是沉穩(wěn)后進一步的感覺)右側(cè)虛足因為身體放松也更呈空虛,是真一絲力沒有,大腦要連顧及它的意也不能有。因松而得沉感,露禪先師在《輕重浮沉解》中說”雙重為病(病在)“干于填實”(無虛實)“雙沉不為病”
因其屬于“自爾騰虛與重不一”,這也是祝師常說的減去本力則真力自來的道理。其實減力的過程即是修煉太極松柔功夫,也是體悟陰陽自然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
;腿腳神經(jīng)松沉于地如大樹深根,要和自然融為一體。能夠做到這樣,則我身“端而肅,(行神端正,嚴肅無偏)實而虛(左足看實已虛,說虛其實有真實),柔而剛(形似柔而剛在其中)上下四旁(六和即任一處)任人所感(隨人侵撼)皆足以應(yīng)之(陳鑫語)”!左足即已減力,隨即松腰胯使右腳平松落地,然后松空踏實(自腳跟起依次漸松至大趾根),則右虛步已自然變?yōu)橛夜匠蓪嵞_,原實腳已在這個過程中(右腳放松踏實)自然虛凈松透,有空靈感,這也是祝師說的“虛足虛凈,實足實足,節(jié)節(jié)貫串,虛靈其中”之意。減法功理即在于此。有減必有加,加是加力,自屬錯誤,怎樣區(qū)別是減法還是加法呢?在行功中若自身主動運行即為加法,比如后虛足要向前上步,先需提起。雖提起但不能有抬腳或抬腿的意思,有即為有動意、產(chǎn)生的行為即是主動運行、是加法,因為這個運動產(chǎn)生了力;隨意不期(不想)自然而然,被動運行即為減法。仍如上例:只需松腰胯吸收前實腿之腹股溝,虛靈神頂,視線遠引,則后足會隨之收起而自然向前,舒展至腳掌平松落地。腳掌落地而不能踩地,踩地出力,仍屬主動。
為了進一步說明被動練拳減法行功的道理,祝師又倡導三動三不動的法理。
關(guān)于三動三不動,祝師在書中已詳盡備至。周身一不要有動意;二不要主動;三不要妄動,可說是祝師所傳承的太極拳內(nèi)功修煉道法自然的重要原則。若在體用中一有動意,會因精神關(guān)注而產(chǎn)生緊張的情緒波動和主動的形體運動-----這是人為的不是自然生發(fā)的,所以它的性質(zhì)即為妄動!妄動毫無疑問違背理了太極拳運動師法自然的規(guī)律。所以既無養(yǎng)生功效,也不會有技擊作用,不過一手足舞蹈而已,不得稱為太極拳!
太極拳守中(養(yǎng)吾浩然之氣)用中(上下一條線,全憑左右轉(zhuǎn))自然得中(人偏我自正),都是依據(jù)自然運動法理:于靜中覺神意動、于動中得神意靜,仍然是陰陽變轉(zhuǎn)互為其根的道理。
至于手上三不動“手動腳不動,腳動手不動,手腳齊動手不動”這是祝師被動自然行功理法的具體(具備在身體上)表現(xiàn)之一?!澳_動手不動“可以從師傳行功訣中另外幾句來參照理解,如手上松空轉(zhuǎn),腳下陰陽變”---腳下陰陽變是指雙腳或單腳的虛實[陰陽]轉(zhuǎn)換,這種轉(zhuǎn)換支配手勢運行;手上既不能有力,且是被動(舍己從人)運行的,所以叫“松空轉(zhuǎn)”?!笆謩幽_不動”則可參考這兩句:太極不用手、手到不再走。體用中,手在毫不掛力的情況下,本著粘連黏隨、隨曲就伸、舍己從人的宗旨,在運行中尋找機勢利于己,所以手雖動根基(腳)不能動。若不能得機勢而手腳皆動,則屬無目的、無原則的妄動。手不掛力即是空手!空手運行至得機得勢時、手動即止。這時不管手置于對方身體任何部位、都不能再有絲毫的動意---即不能讓人感到你想要或正在推擊---動意動形都不能有!接下來身體的變化或運行要由腳下的變轉(zhuǎn)虛實去帶動。手不動是不讓對方覺察到我的意圖,況手動出力、非頂即丟,違背太極拳運行原則。腳動是為了把自己得到的機勢充實到極圓滿,同時讓對方在無形中完全失去機勢---這是拳經(jīng)中“蓄勁如張弓”的做法;“手腳齊進”即是在這種情況下,依師“打點不打面、打虛不打?qū)崱钡募紦舴▌t,無形勁意直擊對方薄弱處---無形是說無跡象、不過是舒展神意而已,決不可蓄勢貫力、疾速爆發(fā),則于少林師法何異?也不是“發(fā)勁如放箭”的經(jīng)戒。在身手一致的運動中(不只是擊、打、推手),基于腳下的虛實變轉(zhuǎn)是運動身手的決定因素,以及太極拳行功要體現(xiàn)在身上而不是手上的特點,手仍然是被動運行的,所以說:手腳齊進[動][還是]手不動。本著“四梢空接手”的技擊要旨,祝師強調(diào):與對方的接觸點上一定要不動---不起動意、不生動形,故無妄動!不頂---不動自然不生力、即不會頂!不丟---不起動意、主動退避自然不會丟!丟會造成形體缺陷至不圓滿即為扁,形扁至神散、神散意難圓!頂因用力會使形體突出,是另一種形式的缺陷及不圓滿。因此,祝師再三指出:[想要做到]不丟不頂,(一定是要)先是不動!
減法、被動原理與太極功夫動中求靜之綱領(lǐng)相符。
在太極行功中,腰以下動,腰以上靜。動則唯變轉(zhuǎn)虛實,靜則是調(diào)和陰陽。上身若有動意,或主動或妄動,皆于自然法理相悖。動則生力,生力則氣必泄。氣泄必然導致呼吸失常,呼吸不調(diào)則氣血上下不暢最終會影響下肢的變轉(zhuǎn)不受大腦的支配,而被情勢所左右。自必立足不穩(wěn)。下肢為根,根動則梢移;根朽則梢死,亦為自然之理。如上體心神安靜,心息相依,身隨足轉(zhuǎn),自然可得一完整一致之運動形象。試想:如連己尚不能隨,又如何隨他人?有如連自身尚不能統(tǒng)一于陰陽,和諧至動靜,如何又能顧及身外呢?上體始終安靜不動,是立身中正的最自然的做法。不論進退顧盼,上體一如平時自然之態(tài),則氣息均勻,日久會漸至于深長。息長則人定,人定則慧生。賢先每言:打太極拳可以調(diào)養(yǎng)血氣呼吸,要求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凈濁氣,所以為先定根基也!“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基本原,以養(yǎng)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見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
拳經(jīng)中所言“不偏不倚”多指身法,欲得“不偏不倚”之功效,必以靜求之。靜極自然動,這是陰中生陽之理,靜中之動,亦即祝師所授被動練拳之原理。能被動,自然識陰陽、辯虛實、解輕重、能緩急、知進退。也自然合先賢所述太極拳之本義:拳者:權(quán)也;所以權(quán)物而知其輕重者也。
第四篇
探源尋本--太極拳思想
“
要運用太極拳的思想”!這是祝師在講課時常說的一句話。
所謂思想,可說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的模式,比如說《論語〉就是孔子的思想,《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思想,《矛盾論》就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個方面表現(xiàn)。在拳學的體用中,依據(jù)并運用太極拳的思想、去獲得各種功效,這是祝師在太極拳學修練領(lǐng)域提出的劃時代的指導理論!其實這是個很普通的事情,運用孫子的思想可以打勝仗的原因:就是這種思想在戰(zhàn)爭中的指導是正確的。同樣的道理,練習太極拳也需要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這就是太極拳思想存在的必然性。
什麼是太極拳的思想呢?祝師在做動作示范時、同時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祝師坐在一張椅子上,使人按壓住身體---如是兩人,則一人在后按住雙肩,一人在前按壓胸脯;如是一人,則從正面按壓胸脯或雙肩。祝師要做的是輕松的從椅子上站起來,在這個情形下祝師說:“按常人的思想我要想起來是很困難的,他(他們)是優(yōu)勢我處在劣勢,我就算比他們年輕,力氣比他大、也起不來,何況我一想起來,就有了動意,一動就會和對方的勁力撞上、走不開。我如果運用太極拳的思想,心腦不接他的力,放松九大關(guān)節(jié),使接觸點空虛,周身變轉(zhuǎn)陰陽,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并沒有作用在我身上,這時我神意舒展隨時都可以起來,他按不住。”說到這里,祝師很自然就站起身來,按著他的人,隨著祝師的起身而跌出一旁。由此可以說:太極拳的思想也就是太極拳的功法宗旨要求,諸如心腦不接,空手,三動三不動,松腳,虛領(lǐng)神頂,中正安舒及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粘連黏隨,運行八方線等等都是太極拳思想的組成部分。
如果在體用中,不以太極拳思想去指導肢體的運動,比如對方用力我即頂上,對方速來我快擋,對方緩進我仍疾沖,那即不是太極拳?。?!雖然有時也會取勝,但那是“手慢讓手快”是“以壯欺弱”,屬“先天自然之能,非關(guān)學力而有為也”(即為天賦的能力,不是學習得來的,與拳理無關(guān)。)
祝師說:太極拳是武術(shù),但有自己的特點……
關(guān)于太極拳推手和技擊,祝師提出了“心腦不接”的指導思想。什麼是心腦不接呢?祝師說:在與人較技推手時,手上不掛力,與對方接手不接力,準確做到手不接對方力的同時,心和腦也不與對方相接觸。(《太極內(nèi)功解秘》173頁)按祝師之意,心腦不接,即是把自己置身事處,對方功力再大,他也影響、威脅不到你。不過想做到這一點,卻要把松柔功夫升華到空虛的境界,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終而達脫胎換骨),祝師說“心腦不接是上乘的太極拳綜合內(nèi)功”。
“你要讓對方的手和勁敷在你身上!”有一天,祝師這樣說并作了示范。這又是一個驚世駭俗的定義---乍聽則正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相悖:按《四字訣〉一向的注解是“運勁敷于彼身”,祝師難道是在顛覆傳統(tǒng)?
太極拳的勁是看得見摸不著的,在祝師反復示范講解下、再依據(jù)被動行功法理,才理解到:彼手接觸我身,我既不能主動抵抗,又不能消極防守--
-即要做到“不頂不丟”,在形式上彼手敷于我身、已是事實。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才能不接對方的力量,即不與對方勁力正面抗衡,使對方在我身上找不到用力處,對我造不成威脅和傷害。
這在通常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分散來力,二是轉(zhuǎn)化來力。但這兩種思想產(chǎn)生的做法、都是應(yīng)彼來勢而出現(xiàn)的,易產(chǎn)生對待而著于跡象,使丟頂?shù)拿‰S之產(chǎn)生,屬不得已而為之之法---既不足與高手敵、也不是正確的太極法則。比如:彼手觸及我前胸后發(fā)力催進,我則隨其攻勢微微向下向后移動身形,使對方來力不至于穿胸透背完全作用于接觸處(若那樣可使我局部受傷且足以影響全身的自控),讓其他部位也承受一定的來力,這是分散來力、減輕打擊力度的一種做法。
這種做法的后果是:雖然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分散來力,也做到了不頂,但在形、意上犯了丟扁,使自身主動的處于劣勢---形扁意丟神散;若此時再想反攻,必會產(chǎn)生頂抗致受反作用力而跌出。若是乘來勢轉(zhuǎn)身引帶則是轉(zhuǎn)化來力的做法,但轉(zhuǎn)的時機很難把握:轉(zhuǎn)早了彼力還未發(fā)而我神(伸)形先動,仍然是因有動意而生妄動、導致頂扁丟抗,反而容易使彼乘勢攻進;若是晚了,彼力已作用于我身,不要說轉(zhuǎn)化,逃脫也難。(當然,若能做的恰到好處,是已達“階及神明”之境。所謂功成藝在,舉手投足間看似隨意、確又皆合法度正是“夫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常人尺度自然已無法衡量,則另當別論。)
依師“心腦不接”體會:彼雖觸及我身,而我心腦不與彼相接觸---既不想彼已攻及我身體某部,只需頭腦安靜、身心松凈,不可有絲毫抵抗的意形。這樣,彼手雖觸及我身,卻因找不到力點而無從用力發(fā)勁。對方的勁意就象水倒在平整光滑的鏡面上,自然四處散漫---在我越松的透、空、凈,則彼愈覺觸處光滑、手會自然滾動、甚至會有滑落感,這即是讓彼勁意、手勢敷于己身,可以說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引進落空”!接下去彼會因無從用力而收手,我則乘勢隨擊彼因丟扁所致的空虛處。
祝師示范時筆者的感受是:雙手與師肩、胸接觸后,腳手觸及處若有物、若無物,想用力則無著力點,欲回手又覺自己已居形勢之利,還能進擊;但只要一想進、即還毫無形體動作時,頓覺氣血上涌填塞胸肺使呼吸不暢,不知不覺中足已不穩(wěn),勉強進擊則己身會不由自主跌出。用力越大去勢越疾,祝師身形仍如平常未曾移動!
《五字訣〉言: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每次在師身上聽勁,都能感受到祝師的無形勁意、不但觸手已深入骨髓,甚至有時還未搭上手,就覺全身已被老師神意籠罩而感無法運動;有時與師對立,會感到自身周圍全是陷阱,既不敢抬手也不敢動步-----筆者體會如此,認為祝師精解拳學真義,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知行合一乃真正的楷模!
按余等默體師意,以為心腦不接之說把太極拳理論提高到真正的自然之中。可使眾多尚迷茫在有無之間、快慢之功的太極拳修煉者耳目一新,意識改變,有振聾發(fā)聵、當頭棒喝之功。真正破除人我空色之相,不落于對待,不成于有形,不失于無心,與佛祖般若實相同一,乃真經(jīng)妙論也!修煉者據(jù)此行功,即便松柔功夫未臻上乘,也會在原有基礎(chǔ)上超強發(fā)揮。
緣于此,可以說
只有處處尊循正確的法理去行功,所練習的才能叫做太極拳!太極拳的思想才會完整統(tǒng)一起來、而體現(xiàn)在一舉一動之中,甚至每一寸肌膚每一絲毫發(fā)之上。這也是祝師經(jīng)常引用的先賢法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太極拳思想博大精深,天機玄深,可以說是唯一能使學者真正體識太極拳真義的指導綱領(lǐ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