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這門學科,幾乎貫穿所有學科的根本,為什么有的孩子聞“數”生畏,有的孩子卻樂此不疲? 不單數學,閱讀類的文科學科與數學學習又有什么共通的學習方法? 下面我根據孩子的學習(孩子初中,開學高中)以及作為家長如何輔導孩子學習的一些心得,分享一下思維訓練的實操方法。
1、數學學習的2個層面
對于做數學題,我覺得,要從兩個層面來分析和解決。
● 數學思維能力 這取決于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對題目類型的見識,以及主動性的探究。思維能力強的標識有二:一是喜歡鉆研難題;二是對于碰到的難題能比較快的想出解法。
這部分是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不好“培養(yǎng)”,也就是傳說中的天賦的部分。但其實就學校學習的內容而言,范圍畢竟有限,只要見得足夠多,也是能解決的。不是非拼“天賦”不可。
小學時就上數學思維班的孩子,一般這方面都會比較強。
● 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說是數學技能) 做一道題,是一個很復雜的工程。設及到很多的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的錯誤,會導致全盤的錯誤。對人而言,出錯是不可避免的概率問題。要發(fā)展一套嚴謹的、工程化的解題過程,把 審題(對已知和未知條件的充分分析)、計算、作圖 所有這些操作都盡量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最優(yōu)化,才能避免低級錯誤。
這部分需要人能夠做到像機器一樣,精確、嚴格。
由于這部分工作相對刻板,而且更依賴于習慣養(yǎng)成,很多孩子沒有學到。
一般好的老師會在課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師好到一點一點地去規(guī)范和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一般最多也就是糾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為),畢竟這太個性化,太費時間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氣和心和”帖子中說初一數學老師規(guī)范她家孩子數學操作的描寫,我很羨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師(來自老師方面的要求比家長說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這一點上做得很不好。表現就是:簡單題錯誤比較多,“粗心”。(當然,心理緊張因素也會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說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會更加看重第一個層面,覺得這代表“聰明”;而輕視第二個層面,覺得這只是低層次的勞動,“不是我不會,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實遠非如此,如果沒有熟練到成為習慣,到做題時,根本就沒機會去想)
這兩個層面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隨著課程難度的提高,題目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這兩個層面的相互牽制就越強。實際解題時,需要“工程能力”步步為營的推進,也需要“思維能力”突破關鍵點。
就當前應試而言,顯然把簡單題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進解題過程更有效。
2、數學考試的2個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數學的填空題和選擇題,很奇怪。問他為何不做“壓軸題”?他解釋說,“最后一題的最后一問分不多,又費力,還不如先把填空題和選擇題練熟一點?!?/strong>當時覺得他的這個想法有問題,但問題在哪卻有點模糊,于是忍著沒和他爭論,且讓他先練著再說。
昨天就這個問題請教了孩子的數學老師。老師支持我的意見,認為基礎題有作業(yè)就夠了,自己練,還是應該重點練壓軸題,這是有“畏難情緒”。“畏難情緒”這個詞讓我覺得“豁然開朗”,前天寫周末日志的時候,就特別的寫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業(yè)都是按照化學-物理-語文-數學的順序來寫的,當時就感到這個順序表現了某種問題,但并沒有歸納成型,現在看來,就是老師說的這個“畏難情緒”了。
仔細考慮后,我覺得這里實際上存在兩個層面的策略: ● 考試策略 就考試而言,每一分的代價是不一樣的,總體而言,試卷上基礎題占分比例高,所需代價小;難題占分比例低,所需代價大。 前幾次周測,就是太想滿分,想為最后一題多留點時間,導致前面的基礎題做得比較毛糙,最后難題得分了,簡單題卻到處起火。 所以考試的時候,做到“基礎題不失分”比“挑戰(zhàn)難題”更重要。具體來說,就是要有放棄難題的勇氣,“不慌不忙”的把基礎題做到位。
● 練習策略 從練習的角度而言,心理學認為在“鄰近區(qū)”進行挑戰(zhàn)性的練習,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就數學而言,在基礎題部分進行練習,實際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應該要做自己感覺稍微有點難,但經過努力又能解決的題,才能起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對我家孩子而言,壓軸題就正好是這樣的題。 所以平時練習需要重點練習“難題”,逐步的把“難題”變成自己的“簡單題”,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以前在論壇中討論,受到一位家長意見的觸動,“拿歷史來說,讓孩子合上書本,能寫出什么?”,就開始跟孩子一塊進行了一項“大工程”。
為了做到“合上書本,能寫出東西”來,我能想到的辦法也就是盡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個思維導圖軟件,跟孩子把歷史課本從頭到尾的過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個單元,每個單元耗時大約1小時。開始時比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好。3個單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覺,5個單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覺。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課本,看這句話的意圖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維導圖上。整理過程中,發(fā)現孩子存在下述主要問題: 1、分不清重點。有些很無關痛癢的舉例論證的例子,孩子把它當做了重要的“史實”;而有些很重要的觀點性的表述,孩子卻忽視了。 2、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多意義什么的,背的很溜——當然這也是需要的——但是卻沒有跟相應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 3、看書、背書和做題有點脫節(jié)。
整理完后,又根據孩子的課堂筆記,把老師講課的邏輯結構整合進去。從筆記看,老師補充了不少答題很重要的標準說法,對于材料的詳略處理跟我們自己整的也有較大差異,老師的重點更突出。整個整理累計花了約10個小時。
雖然類似的大綱在孩子的教輔書、習題冊上都有,但是自己從原始文本整理出來,效果還是不一樣的。
這樣的一個整理,我覺得非常有用處。對于孩子應該如何閱讀課本,如何把課本和老師的講課相結合等都非常有用。應該是能提高孩子的看書、聽課效率的。可惜做得有點晚,現在的課程節(jié)湊已經無法繼續(xù)整理另外幾冊了,等體育和實驗考完,不知道會不會能找到時間。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暫時擱置了,還沒有按這個方式進行記憶和復述練習??梢姷氖斋@是,孩子開始用這種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識了。有點遺憾沒有早點教他這樣做。在此也感謝那位家長的提醒(雖然當時并非針對我)。
前幾天在論壇中的一個其他家長寫的帖子,有家長善意的提出了批評,認為孩子在課業(yè)上投入的時間過度了,恐怕會影響孩子的發(fā)展,“會毀了孩子的”。
因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況很相似,無論是成績還是學習狀態(tài)。看到那位的家長的批評,后來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時間少得多的情況下成績更好,不禁讓我思考了很久。
其實班里存在個別特別優(yōu)秀的孩子,遙遙領先;另外存在相當多的孩子,他們雖然努力不比最優(yōu)秀的孩子差,但卻只是在二線沉浮。這后面應該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英語試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時間去總結了,你的所謂的錯題有沒知識點是一樣的,是知識面不夠、詞匯量不足還是重復性、習慣性錯誤?學習必須要刷題,但每份卷子我們學到了什么?
這些方面作為家長我也不是不知道,暑假還專門教過他思維導圖的畫法。對于試卷分析、作業(yè)錯題分析,也經常在孩子做過之后,我再幫他做一遍,幫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總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班里一位最近一年進步巨大的孩子,從老師表揚所推薦的他的考后總結看,也能看到他的思維層次比較高。 綜合各方面的考慮,我認為: 1、優(yōu)秀的孩子往往小時候家長就前瞻性的進行培養(yǎng),所以有一定的知識領先;但這種領先是相對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提前加壓的這幾年中,思維能力大大超越同齡人,因而學習能力、學習效率方面更強,因而能夠“更少時間,更好成績”。
2、作為相對落后的孩子,額外的努力不可避免,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能力的增長離不開努力。但是在孩子的努力背后,家長需要有意識的做一些高層思維、能力的引導和布局,不可讓孩子過度陷于題海之中。
其實無論是數學還是語文,理科還是文科,學習本身就是鍛煉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又是什么呢?這和學習方法關系很大,而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卻是一個通用的學習方法。 教育孩子任重道遠,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習方法輔導。以上觀點僅代表這些年自身學習以及輔導孩子學習的經驗,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本文摘自:F的中考
本文摘自:F的中考 作者:@freeli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