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語文課里,古文的大部分比重落在古詩鑒賞上。本來背誦、默寫、理解都是學習古詩的必經(jīng)之路,無可厚非,只是很多時候為了應付考試,語文老師會為學生預備很多答題的套路。如果是寫晚春的詩或者寫秋天的詩,那必定是惜春或者悲秋;如果是離別詩,一定是惜別。還有很多可以翻來覆去用的借景抒情、借古喻今之類。如果學生的腦海之中只裝了這些,那著實可惜,他和唐詩的真意注定將貌合神離。 我們先讀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拿破侖的男仆眼里沒有英雄,因為太熟悉。讓大家直接談為什么這首詩長久以來為人贊賞,反而顯得很困難,所以我從沈祖棻先生那里得來了靈感,將《楓橋夜泊》和張祜的《題金陵渡》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式讓大家看到詩作之間的高下之分。這兩首詩分別是: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金陵津渡小山樓,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兩三星火是瓜州。 很明顯,張繼的作品為上乘之作。為什么?張祜的這首詩大家之前聽到過嗎?沒有,或許詩人的名字也很陌生。也就是說,張繼的詩作流傳度遠高于張祜。不過,就算知道《楓橋夜泊》更好也沒有解答問題的關(guān)鍵——你真的能讀出為什么前者比后者高妙嗎? 之所以選這兩首詩相互參照,首先在于兩首詩的主題相近,寫法也相近。不過倘若翻譯成白話來理解,會發(fā)現(xiàn)兩首詩在內(nèi)容的充實性上差異極大,但這樣說也流于空泛。為方便對照,我把張繼的名作按照張祜詩的內(nèi)在邏輯順序作了調(diào)整,變成這樣: 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楓漁火對愁眠。 月落烏啼霜滿天, 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改換的理由是,這樣兩首詩在結(jié)構(gòu)上就完全一一對應了:首句點明地點;第二句點明事件,兩個詩人經(jīng)歷的事件很相似,說穿了就是失眠,可能和我們今人一樣,出門在外,因為認床的緣故睡不著;第三句寫景;末句是事件的延伸,什么延伸呢?就是詩人思前想后,更加睡不著了。 我們姑且先把調(diào)整過順序的《楓橋夜泊》拿來和《題金陵渡》作個比較,假想這是一場作詩大賽,每一句就是一個回合,我們就是評審,看看這兩位詩人各贏幾個回合。 首句似乎差異最小,都是點明地點,只是“寒山寺”這個地名顯然有點討巧,因為有“寒”字在,似乎暗示夜里失眠后寒意襲人,對不對?“小山樓”就沒有這層感官的體驗了。不過考慮到這個地名多少有點賴皮的意思,暫且不算。這一句,兩位詩人打平。 第二句的意思都是夜不成寐,我們看看誰的表達更好。張祜的“一宿行人自可愁”翻譯成大白話,大概就是:一晚上,這個旅客呀,自己因為哀愁,睡不著覺。這并沒有落入俗套,因為至少給讀者留了個懸念,我們不知道詩人為何愁,只知道他因為愁而睡不著,想來這愁思必是深重的。再來看同樣表達輾轉(zhuǎn)反側(cè)意味的張繼的詩句——“江楓漁火對愁眠”。 不用我說,大家都能感覺到高下立判。因為張繼不僅表達了“我是因為綿延的愁思而睡不著”,而且還把這個詩人“我”暗藏起來。藏在哪里?藏在“我”晚上睡不著,眼睜睜看到的江楓漁火之中。大家想必聽說過一個關(guān)于福爾摩斯和華生的笑話。兩人一同去郊游,晚上在郊外搭帳篷。到了半夜,福爾摩斯突然把華生推醒,說:“看到天上的星星,你想到了什么?”華生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道:“這些天上的星星,可能有的星星上面有水,有生命。”福爾摩斯皺了皺眉,說:“傻瓜,你難道沒發(fā)現(xiàn)我們的帳篷被偷了嗎?”這個笑話的幽默就在于福爾摩斯沒有直接點明帳篷被偷,而是把這個事實藏在眼前看到的景致(“天上的星星”)里。文學的發(fā)生往往在于委婉、含蓄,或用文學的術(shù)語說,是對直接經(jīng)驗的“陌生化”處理。 這首詩里張繼也是在做和福爾摩斯一樣的事情,看到了江楓和漁火,你想到了什么?我們不能像華生一樣傻乎乎地說這些夜景真美啊,不然張繼一定被氣得從墳墓里跳出來說:“傻瓜,你難道沒發(fā)現(xiàn)我睡不著嗎?” 實際上,這里的“江楓漁火”就是唐詩中非常重視的“象外之意”。比如在這里,有限的形象是江楓、是漁火,拓展的詩人姿態(tài)是,這個人夜不能寐,正在百無聊賴地看著那江楓、那漁火。所謂“象外之意”,指的是在詩歌有限的形象外通過聯(lián)想得到拓展的詩人的姿態(tài)和情感。 長相思(其一) 李白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 卷帷望月空長嘆。 這首《長相思》寫了一個在長安的思婦對她遠在塞外的丈夫的思念。我們看“孤燈不明思欲絕”這句,此處只有一個意象——孤燈。唐朝的時候,家中用的燈有點像我們或許在電影里見到過的煤油燈。 這種燈有這樣一個特點:燃過的燈芯如果長了就需要剪一下,不然燈就不夠明亮。我們就著這個背景再回到該句,可以得到“象外之意”——這個思婦因為丈夫不在身邊,就算燈不亮了,她也懶得去剪,因為剪不剪都一樣,丈夫不會回來,她仍舊是孤零零一個。 其實這里引的前兩句也有象外之意。大家可特別關(guān)注“簟色寒”這三個字,“簟”是竹席的意思,這是什么季節(jié)了?秋天。因為李白寫得很清楚,“絡(luò)緯秋啼”(順便說一句,“絡(luò)緯”就是我們俗稱的“紡織娘”),而且這個秋天不是我們平時說的悶熱如夏天的“秋老虎”,而是涼颼颼的,因為有“微霜凄凄”作為提示,也就是說,日子已經(jīng)逐漸進入深秋。 那么為什么詩中的這個婦人還不更換榻上的竹席呢?和“孤燈不明思欲絕”一個道理,換了又有什么意義?反正丈夫也不會回來,被窩還是一樣地冷,還不如就這樣,隨它去吧。此處后面得到的推斷都是“簟色寒”的“象外之意”。 回到張繼的詩句,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句話寫得好極了,但還不僅如此,再看這三個字——“對愁眠”。“對”的意思是相對、面對。我們仔細研究相對的雙方,一方是具體的江楓漁火,另一方是抽象的愁,這樣一并舉,抽象的愁就變得很具體,像江楓、漁火那些形象一樣充實。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獨坐敬亭山》中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既然是“相看”,必定有“相看”的雙方,我們都知道就是李白和敬亭山?!皡挕钡囊馑际菨M足,也就是說,李白長久地凝視著敬亭山,而后發(fā)現(xiàn)山也在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里將山擬人化了,同時李白的形象也高大起來,成了連山也要依戀的對象。我們常常能在李白的詩作中感受到其豪邁、瀟灑的氣度,這和他常將自己與自然萬物并舉不無無系。 又如《月下獨酌》,他和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對飲,這是何等地氣宇軒昂。所以,詩中的“對”和“相”就好比為相對的雙方之間畫一個等號,讓讀者注意到他們之間的相近而非相異。這就是我為什么說“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中,因為一個“對”字,抽象和具體相互流動。 當“愁”變得宛若“江楓漁火”那樣可見可感,就顯得更為濃稠,化也化不開——詩人不僅睡不著,而且還和失眠時看到的那些景致一樣,切切實實地存在于世,時刻提醒自己是個失眠的人。這一句,張繼是不是完勝? 第三句,張祜寫的是“潮落夜江斜月里”。挺好的,有靜態(tài),也有動態(tài),有個動詞“落”。我們再比較一下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 靜態(tài),動態(tài),他的詩中也都有,也有一個“落”字。張祜有“斜月”,他有“霜滿天”。除此之外,他還有什么?是的,他還有“烏啼”。 “烏啼”是這里很重要的形象,正因為“烏啼”的存在,張繼筆下的景不僅僅有了視覺,還有了聽覺。如果大家有過半夜醒來難以再次入睡的經(jīng)驗,就會知道人的聽覺到了深夜會更加敏銳,倘若睡不著,再細小的聲音也似乎被放大了好幾倍,攪擾著自己的清夢。從這個生活經(jīng)驗來看,詩人已經(jīng)睡不著了,烏鴉還叫得這么響,這么惱人——該死的烏鴉,你還讓不讓人睡了? 如果深究,實際上“斜月里”與“霜滿天”也有一定的差距,不僅在于張繼強調(diào)了霜的動態(tài),“滿”在此作為動詞,而且霜可以引起人的肌膚感覺,霜是有寒意的。瞧,這些景致都很冷,月落,烏啼,再加上霜滿天,所以我才說前面寒山寺這個地名雖有取巧的嫌疑,但也是呼應。寒山寺這地方似乎真是名副其實,寒意逼人。 視覺、聽覺、感覺,都有了。張祜的詩與之一比就顯得很平淡了。最末一句,張祜的是“兩三星火是瓜州”。張祜寫這首詩時所在的地點是鎮(zhèn)江,而瓜州則是對面的一片沙洲。晚上醒著時朦朧間看到的星火,知道是隔江相望的一片沙洲,這其實挺不錯的,但詩人之間的較量太殘酷了,跟張繼一比,似乎又落了下風。因為張繼早在“江楓漁火對愁眠”里就把這個意思涵蓋掉了,對不對? 那么張繼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呢?“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怎么解?又是聲音,“我”已經(jīng)被烏鴉煩人的叫聲吵得睡不著覺了,現(xiàn)在竟然還傳來鐘聲!是不是要逼“我”發(fā)瘋?而且除了鐘聲,還有什么? “客船”。“客船”這個意象很值得玩味。張繼是什么身份?他也是客啊。“客船”的抵達提醒了他“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身份,那番孤寂的愁緒就更深了。這層意思在張祜的詩句里是用直白的“行人”挑明,詩歌貴曲,大白話一出,詩意就消解掉了。 剛才是將調(diào)整過順序的《楓橋夜泊》和《題金陵渡》做對比,而張繼的這首詩之所以千古傳誦,還在于他改變了傳統(tǒng)唐詩的結(jié)構(gòu)。 傳統(tǒng)的唐詩結(jié)構(gòu)大略遵循這樣的寫法,第一、二句點明人物、地點、事件(即點題),第三、四句寫景,作為事件和情感的延伸。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出塞(二首選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都是按傳統(tǒng)的寫法寫的。并不是說傳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寫不出好詩,相反,以上兩首都是好詩。不過,有時候把傳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改掉,詩歌會煥發(fā)出別樣的光彩。 我們來看《楓橋夜泊》的詩句順序:“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span>頭兩句先渲染了夜不成寐后的所見所聞所感,詩境凄清、孤寂。正因如此,到了“姑蘇城外寒山寺”這句看似最普通的點明地點的詩句,仿佛也變得蘊藏深意,“寒山寺”早就和前面的凄清景象融合在一起,末句更是雪上加霜,提醒自己是個外鄉(xiāng)人,自己在這里沒有家——啊,這一宿真是睡不著了。 以上內(nèi)容摘自 《文學經(jīng)典怎么讀:從IB中文到批判性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