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增廣補正: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由于大汗傷津液造成的體內缺水)、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因組織枯燥而煩躁、口渴),少少與飲之(只宜小量頻服,不宜鯨吞牛飲地猛灌,否則胃不能及時消化水,就會造成胃腸停水的變證),令胃氣和則愈(此句實為治療的原則,如果熱盛實者,喝水亦未必能解決問題,則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白虎加人參湯之類亦當適時對證而用,不可拘執(zhí)于少少與水之法。另外,包括后面的五苓散在內,其實也是令胃氣和的方法,只是五苓散是因為胃腸道停水不消化所造成的津液不生、組織枯燥、胃氣不和而不是因為胃腸道干涸燥熱所致的胃氣不和而已)。若上證更兼(一是上證原本就兼有下述癥狀,二是上證渴水不得解又出現(xiàn)下述癥狀)脈?。ú∮邢蛏舷蛲庵畡?,主表,也主熱,此條當是主熱而非主表,必須注意)、微熱(發(fā)熱輕不惡寒、發(fā)熱多惡寒少之類,為病離表傳里之象)、消渴(渴通常是燥熱之證。消渴是指渴欲飲水,但飲水不但不能解渴,反而越喝水越口渴的癥狀,主要是因為胃腸虛衰,不能消化水液以化生津液所致,故消渴必兼胃虛的事實)、小便不利(此句實際是要與白虎湯、調胃承氣湯之類的方劑作個區(qū)別,此類方劑熱實熱盛、多汗多尿,故少有小便不利之證,此處小便不利則為里有停水不化而非實熱之意,此小便不利還包含有汗出不暢、汗不多之意,也宜注意,故方后解說有汗出愈一說,亦可作為汗出不暢之佐證)者,五苓散主之。
按:此條雖說是太陽病,但由于發(fā)汗后出現(xiàn)變證,病情已經轉入陽明,無論是前半條所說的胃實熱還是后半條所說的里有停水(胃濕熱),實際上都已非太陽病,故本條實際是說太陽病不解,病傳陽明的燥熱與濕熱的不同表現(xiàn)和治法。燥熱則多汗多尿、治療當清熱潤燥以和胃氣;濕熱則小便不利及無汗、治療當通過利水瀉濕,通過袪除胃腸道里過量的積水停飲來減輕胃腸道的負擔,從而達到健胃補虛(其實這時的胃腸道不是本身真有什么虛,只是積水過多、負擔過重、消化不過來而已,所以治這種病通常用的是袪濕利尿的減負藥而不是人參之類的補虛強壯藥)、生津除熱的目的以和胃氣;二者均有渴甚至是消渴的癥狀表現(xiàn)。所以五苓散實際是一個治陽明(病位在胃腸道里頭這個部位)濕熱證的方劑。
原方: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即米湯,能養(yǎng)胃氣)和服方寸匕(6~9克),日三服。多飲暖水(此點不可從。五苓散證本身就有積水停飲過多的問題,在這個問題沒解決之前或正在解決之時,還一味地“多飲”水,只會影響袪水的效果、影響療效。如果在服藥后,汗尿皆暢、排水量多而出現(xiàn)渴,這時可以適當?shù)暮赛c暖水或吃點熱粥,但“多飲”也不行,只宜少與頻服,這樣才合法度。所以這里的“多飲”是有問題的,不可盲從),汗出愈(無汗者可由汗解以消水,小便不利者可由小便得利以消水,也可以由汗尿皆通暢以消水,這里僅舉汗出,只是說水有出路而得消之意,現(xiàn)在有人竟然根據(jù)這一點把五苓散看成是一個發(fā)汗劑(看見有桂枝。其實桂枝主要是治氣上沖的,不僅能發(fā)汗,更能夠利尿,治由于水飲隨氣上沖而上逆導致的小便不利、心悸(或心下悸)胸滿(或心下滿)),那是對這個方極大的誤解。本方治陽明濕熱,濕有了出路(小便利),因濕所致的郁熱也會因此而得以向外發(fā)散消失(汗出),這個汗出是散熱的一種表現(xiàn)(陽明病法多汗,也多尿,主要是熱向外發(fā)散造成的),而不是說這個方是個發(fā)汗劑)。如法將息。
參考比例:豬苓三 澤瀉五 蒼術三 茯苓三 桂枝二 大米二;分三服。
合方分解:五苓散=(澤瀉湯+茯苓+豬苓)(袪水)+桂枝(治氣上沖、降逆氣以利尿)。
澤瀉湯治腸胃中停水不消化所致的胃脹、頭冒眩等證;澤瀉、豬苓均為偏涼性的利尿藥,有較強的袪水利尿作用。豬苓、澤瀉、茯苓、蒼術均為利尿袪水濕藥,而豬苓還能清熱而止渴;澤瀉主要是治頭重墜、眩暈(冒眩);蒼術能健胃,既能治消渴的胃虛,也能治口淡不渴的胃虛,兼能治風濕的疼痛,也有一定的治眩暈的作用;茯苓證的主要表現(xiàn)是肌肉振顫跳動;這是這幾味藥的主要應用區(qū)別。
按:從分解中可知,本方證還會出現(xiàn)頭冒眩(澤瀉湯證),氣上沖、心悸(桂枝證),肌肉悸跳(即經脈動惕,為茯苓證),口燥渴(豬苓證),胃虛水停(蒼術證)等多種癥狀。本方也能治吐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證,治此證主要是蒼術(健胃)、茯苓(治胃部肌肉的跳動、抽搐)、桂枝(治氣上沖)的作用,所以在治此證時,可以適當加大它們的用量。
另外,此藥仲景作散劑用,現(xiàn)在也有種說法是這藥作散劑用效果才好、作湯劑用效果不行。而據(jù)我自己的試驗,實際臨床中,只要方證對應,作湯劑用的效果同樣理想,所以我個人用此方,基本上都是用湯劑,沒用過散劑。但如果是水入即吐的水逆證,既然是不能喝水,湯劑也就無法喝了,這種情況下就只能被迫用散劑了,但那不過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處理辦法,不能因此說此湯只有用散劑才有效、用湯劑效果不好(意思是湯劑會加重胃腸里的水量。但此方除非是水逆證,否則也是能喝水的,只是喝水不解渴而已,有點象白虎加人參湯的情形、都是消渴。所以只要不是把這藥煮成一大碗地去灌而是煎煮成小碗的濃湯去服用,是沒必要擔心它會加重胃腸的水的負擔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原文: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增廣補正: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主熱)、煩渴(一是煩熱口渴之意,二是消渴之意,三是以渴為煩、因渴而煩之意):汗多、小便利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無汗、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按:此條述證不全,單一個脈浮數(shù)而煩渴,根本無法作為五苓散應用的指征,其目的只是在于將五苓散與白虎加人參湯的方證進行區(qū)別,這點通過前后文的對照學習就能明白,故此條非錯即簡,不可據(jù)字面盲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