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發(fā)生與人們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纖維飲食有一定的相關性。其次,過多地攝入腌制及油煎炸食品也可增加腸道中的致癌物質,誘發(fā)大腸癌;而人體內某些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缺乏對增加大腸癌的發(fā)病幾率也有一定的影響。除此外,遺傳因素和癌前病變也會導致大腸癌。還要提醒的是,癌前病變中絨毛狀腺瘤和家族性腸息肉病的癌變率最高,大腸的慢性炎癥改變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也是引起大腸癌的“導火索”。
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飲食,減少食物中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此外,還應積極預防和治療直結腸的各種慢性炎癥和癌前病變,如結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 據臨床觀察,人過50歲,發(fā)現大腸息肉的機會將達30%;70歲時可達50%。大腸息肉,主要是腺瘤性息肉,是演變成大腸癌的元兇,通常稱之為癌前期病變。 粘膜上長出的隆起性病變統稱息肉,息肉有多種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腫瘤。它會逐漸長大,然后發(fā)生癌變,最后成為侵犯性的癌,醫(yī)學上稱為“腺瘤-癌順序“。90%以上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只有少數是不經過息肉階段直接從粘膜上長出來。因此,及時發(fā)現息肉并切除它,是預防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根據美國全國息肉研究協作組的報告:息肉切除后結腸鏡篩查1422例至少已切除一個腺瘤的患者,在6000人次以上的隨訪中,僅發(fā)現5例腸癌。與三組正常人群對比,腸癌發(fā)生率下降達58%-87%,有力地說明了定期腸鏡檢查對于降低大腸癌發(fā)生率的重要性。
息肉癌變的機會與其大小有關,通常0.5厘米大小的息肉不會癌變,1厘米的息肉癌變的機會約1%;1-2厘米則有10%,大于2厘米的息肉惡變機會可達45%。有蒂的息肉比基底廣的息肉危險性小些,平坦的息肉就更加危險,往往很小就有癌變。當然,息肉變成癌至少需要5年或更長一些的時間。因此,發(fā)現息肉也不必恐慌,及時切除就可以了。 【典型病例】長沙市民汪先生患痔瘡多年,近些年經常反復出現便血,他以為是痔瘡引起的就未重視,直到上個月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的現象才到醫(yī)院就診。醫(yī)生通過直腸指檢,發(fā)現在距離肛門約3厘米的地方有一腫塊,后經病理診斷,結果為直腸癌。 兩年前50多歲的張女士偶然出現右下腹隱痛,一直沒有太在意,直到前幾個月出現腹部脹痛,進食后疼痛加重并伴有嘔吐的癥狀,家人這才將她送往醫(yī)院。腸鏡檢查發(fā)現張女士的結腸部位有一菜花狀的凸起,經過病理診斷,確診為結腸癌。 【專家解析】長沙市第三醫(yī)院普外科主任、主任醫(yī)師胡智強提醒大家,結腸癌和直腸癌合稱為大腸癌,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其發(fā)病率位于我國惡性腫瘤的第3位。 慢性腹瀉警惕結腸癌 胡智強主任指出,結腸癌常見癥狀多為大便次數增多、稀便,當病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出現部分腸梗阻時,可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的現象。由于多無明顯的特異性表現,患者常常誤以為是慢性腹瀉或急性腸胃炎而忽視。當癌癥表面出現潰瘍、出血及感染時,患者常出現血性、膿性或黏液性糞便。此外,腹痛也是結腸癌常見的早期癥狀之一,患者多表現為持續(xù)的隱痛或單單僅有腹部不適或腹脹感。當出現便秘、腹脹等腸梗阻癥狀來就診時,很多患者已經到了結腸癌的晚期。 便血往往是直腸癌早期表現 直腸癌早期僅有少量便血,患者常常以為是痔瘡而延誤治療。其實,便血既可能是痔瘡的表現,也可能是直腸癌的表現。以往存在“患有痔瘡,不可能再得直腸癌”的認識誤區(qū),等到癥狀嚴重的時候再來醫(yī)院時,往往很多患者已經到了腸癌晚期甚至有的還出現了轉移的癥狀。 是不是大腸癌,一查便知 目前大腸癌常規(guī)檢查方法包括大便隱血、直腸指診、影像學檢查和腸鏡檢查。胡智強主任指出,其中,直腸指診是健康體檢過程中最常用,也是診斷直腸癌簡單直接的初篩辦法。 大便隱血試驗可作為高危人群的初篩方法及普查手段,其中檢查結果長期顯示陽性者應行進一步的檢查。 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最有效、最安全可靠的辦法,可在檢查的同時獲取病灶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對于絕大多數早期大腸癌患者均可由腸鏡檢查發(fā)現并確診。 B超和CT檢查則有助于直接了解直腸癌的浸潤深度及淋巴轉移情況;核磁檢查(MRI)對直腸癌的分期和術后復發(fā)較CT有更好的優(yōu)越性;PET-CT在對病灶進行定性的同時還能準確定位。
【專家提醒】胡智強主任告訴我們,手術切除是大腸癌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同時配合放療、化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要提醒的是,定期的健康體檢才是防病于未然的最佳手段。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可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直腸指診常規(guī)檢查;對于高危人群、有遺傳家族史的患者和出現大腸癌早期癥狀的患者,應在常規(guī)檢查的基礎上,增加影像或腸鏡檢查等,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82歲的王老太太排大便不痛快已經有半年時間,癥狀時好時壞。一開始依靠口服潤腸藥,后來,發(fā)展到需要口服藥物和肛門注射開塞露配合,方能排出大便。最近一周,王老太太無論如何也排不出大便,肚子越來越鼓、腹脹、腹疼,被緊急送至天津市人民醫(yī)院,診斷為腸梗阻。 影像學檢查顯示,直腸和乙狀結腸交接處有一枚腫瘤,考慮是導致腸梗阻的病因。該院肛腸疾病診療中心主任張錫朋教授為其施行了“乙狀結腸全切除手術”,術后當天晚上患者排氣,很快康復。 張錫朋主任提醒說,大腸癌多發(fā)生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此,老人一旦出現腸梗阻的表現及體征時,應該想到罹患大腸癌的可能性,立刻進行相關檢查。 在臨床上,老人發(fā)生腸梗阻的原因很多,張主任表示,癌性梗阻為首要病因,結腸扭轉為第二位常見的病因。其他還有結腸血吸蟲病、急性假性結腸梗阻、盆腔術后粘連、結腸外腫瘤壓迫或侵犯、膽石梗阻等等原因。 腸癌導致的腸梗阻患者,疼痛主要是因為腫瘤較大,腸內通過障礙產生的脹痛。而少有其他腸梗阻那樣的絞痛,而且這種疼痛多數為漸進性。癌性梗阻患者嘔吐多不明顯。 個別病人可以出現輕重不等的腹膜炎體征,主要是因高度腹脹、大腸黏膜損傷、潰瘍、缺血、穿孔或有較多滲出所致,停止排便排氣也不如其他腸梗阻那樣突然明顯。初期僅表現為便、氣通過障礙,隨腫瘤對腸腔阻塞的加重面而加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