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李廣難封
教孫兒背唐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告訴她,詩中說的龍城飛將叫李廣,她仰起小臉兒問我,誰是李廣。我說,是一位將軍,她又問,為什么不教胡馬度陰山呢?我說,因為壞人怕他。隨著一聲“哦”后說,那他一定是個最厲害的將軍了,我回答:是。
李廣厲害,這是國人盡知的,李廣難封,大家也都知道,李廣為什么難封,歷代探討也是多多,一是歸于他運氣太差,二是歸于皇家寡恩,后世遇到身不逢時,或立功而未能達到自己預(yù)想中的封賞時,往往以李廣的遭遇來說事兒,以此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
縱觀李廣一生,運氣實在是太差,他歷經(jīng)漢文、景、武三朝,多次出擊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然終其一生也沒被封侯,臨死前最大的官職也不過是郎中令,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談及人生“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時,開頭一句便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作為“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shù)歲不入界”的一代名將,何以終生不得封侯,其實李廣在文景之時已成名,但那時漢朝實力還無法同匈奴相抗衡,如封李廣為侯,那就標志著漢對匈奴是以戰(zhàn)為主,這點作為統(tǒng)治者的皇帝來說,心中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在《漢書》中記載,文帝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
武帝時,漢分四路擊匈奴,正是這次的出征,給李廣身上鉻下一個深深的恥辱印記,他被捕了,成了匈奴的俘虜,盡管后來他逃了回來,但這在當時也是要斬首的死罪,武帝還算大度,沒過分處置,任由其按當時的規(guī)定,靠親友的贖金,“贖為庶人”。
東西方對被俘一事的態(tài)度相去甚遠,西方以生命為重,東方以面子為重,國人最看重的就是這“面子”,二戰(zhàn)時,日本戰(zhàn)敗,在密蘇里戰(zhàn)艦受降的盟軍五位統(tǒng)帥中,有兩位曾經(jīng)被俘,即使那麥克阿瑟也是逃離戰(zhàn)場的敗軍之將一枚,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想當年,朝鮮戰(zhàn)場那被俘志愿軍官兵,回國后有哪個有好的結(jié)局,相比那幾萬去了臺灣的不說有天壤之別,說差別甚大當不為過吧,所以,這被俘也就注定了李廣悲劇的命運,同時也讓李廣失去了漢武帝的信任,盡管李廣也一再出戰(zhàn)匈奴,想斬殺單于,洗脫罪名,但漢武帝對李廣卻是又用又疑,封侯變成了李廣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再擊,無功,再擊,功過相抵,這老天似乎總是同李廣過不去,盡管他努力努力再努力,好運卻總是與他無緣,以至于最后一次出征時漢武帝告誡領(lǐng)軍的衛(wèi)青,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打頭陣,嫌他晦氣?!妒酚洝份d:“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什么叫數(shù)奇,就是命數(shù)不好,這就看出李廣在當時已被看作一不祥的象征了。果然,在此仗中他竟迷了路,在衛(wèi)青遣人問責后,便拔劍自刎了。
我覺得生不逢時,運氣不好自是其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怕還是應(yīng)該從其自身性格上去找。他殺霸陵尉一事,充分說明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史載,李廣贖為庶人后。賦閑居家無事,某夜找人飲酒,被霸陵尉發(fā)現(xiàn),其時夜禁,常人不得夜行,于是李廣自報身份:故李將軍。然而霸陵尉說: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就是說即使是現(xiàn)將軍也不能夜行,何況你還是個“故”,按說這霸陵尉也是按規(guī)定行事,并無不妥,但李廣卻當時隱忍了下來,及至重新被啟用,第一件事就是請求霸陵尉同行,“至軍而斬之”。
韓信當年受胯下之辱,功成名就后榮歸故里,重賞那市井無賴,并讓其從軍,有個好工作,這是對侮辱的一種最高明的處置,讓人看見韓信的襟懷博大,兩相比較,這李廣就差得太遠啦。
不可否認,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智勇雙全的英雄,又是一位體恤士卒,治軍簡易,能同士卒同甘共苦的好將軍,,他這種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樂為之死"。
但他卻也有很多的不足,自負其能,缺乏大局觀,遇事不分輕重緩急,治軍雖崇尚簡易,但幾近散漫的地步,性格也剛愎自用,其遇事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更有那殺降之舉讓他背上不道義之名。
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是極高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并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彰顯李廣的高尚品德。
說了那么多這原那因的,其實歸根結(jié)底“李廣難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漢武帝不喜歡他,對他有成見。并對他被俘一事耿耿于懷,視為不祥,所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李廣難封”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這正應(yīng)了那句名言: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