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喪葬習俗 前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壽命短短匆匆不過百年,七十即是古來稀。生老病死是人生規(guī)律,總結來說,人生就是三場宴席:自己的出生祝酒——人生起點;自己的結婚喜宴——人生高潮;自己的葬禮喪席——人生終點。孟子曰:“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币粓鲛Z轟烈烈的白事,被人們看作是一個人一生的完美歸宿,足可抵消死者一生的苦悶哀愁。 過去的喪俗禮儀繁雜,講究也很多,再說“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幾千年來,中國形成了一套套獨具特色、繁瑣復雜的喪葬習俗。鄉(xiāng)民們一輩子與土打交道,在土里耕耘,在土里刨食,最終的歸宿也是入土,都祈盼自己能擁有一場風風光光的葬禮。 現(xiàn)代社會知識傳播迅速、民智開化;人們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對封建糟粕的摒棄;市場經濟對農村進一步的沖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日益增加;人們生活娛樂方式新式多樣等一系列原因,喪葬儀式變得越來越去繁就簡,加上近幾年政府推出“移風易俗”的政策,導致一些沿襲千年的風俗文化幾近消亡。對沛縣一袋喪葬習俗作以整理,以示對民俗的記念 一、送終 老人去世了,不能說死了,這是對死者的不尊敬,要諱言說“老了”、“走了”、“成仙”、“仙逝”、“作古”等。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舊時交通閉塞,人口流動極為緩慢,鄉(xiāng)人大都壽終或病死,彌留之際,親人們依依不舍,將亡人牽掛親人。兒女們日夜侍奉,不離左右,同時給在外的子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在接到此類通知后,子女一般都日夜兼程,力爭與親人生見上最后一面,若見不上面,則老人死不瞑目,兒女遺憾終生,還會被指為不孝。 當事人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通常情況下會強忍住最后一口氣,會出現(xiàn)所謂的“回光返照”,一方面想見兒女們最后一面,另一方面要當著眾人交待一下身后事,叫“托家事”。在親屬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這叫挺喪,亦叫做“送終”,老人也是難得的善終,這也是人們通常盼望“五福臨門”中的“五福”之一。爺死舅家大,娘亡娘家大,病危之際,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人來問病,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 二、置辦壽衣、棺材 在老人臨終前,兒女要為老人置辦好壽衣、壽帽、壽靴,俗稱“送老衣”。一般由女兒置辦,沒有女兒的由兒子置辦,有的要求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取“功德潤澤后人”之意;選擇閏月的時候做壽衣,因為閏月的時間不多,哪年哪月也輪不到用上,間接寓意長壽,也是圖個吉利。頭上有帽,上衣一般為棉襖或夾衣,不能穿褂子,因褂子與“掛子”諧音,免得將兒子掛去陰間;下衣為棉褲或單褲,腳上穿靴子或鞋子。女性頭戴鳳冠或古代老太們所帶的帽子,穿掩襟上衣。 在壽衣顏色上,大都選紅、青、藍等色,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后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忌用黑色;在壽衣長度上,壽衣袖子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意味著后輩兒孫會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shù)上,要穿單不穿雙,以避免兇事成雙;在壽衣紋理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寓意為后輩人不搞邪門歪道;在壽衣材質上,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可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在壽衣穿著上,忌給死者穿皮衣皮鞋,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在壽衣縫制上,壽衣不能用布紐子(扣子),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后代出“逆子”,只釘布帶子,取“帶子——后繼有人”之意,如果有紐子,一定要摘下,但不能用剪刀等鐵器剪掉。 過去備棺材,木材以柏木為最好,楠木為上,次用雜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最孬的棺材叫“狗碰頭”,指的是一種粗劣的薄板棺材,因為古代多有野狗野狼,嗅到尸體的氣味會用頭把棺材板撞破去吃里面的尸體,所以“狗碰頭”的意思是野狗用頭就可以撞破的棺材板。 三、穿壽衣 死者在斷氣前,家人就要幫其穿上壽衣,一則死后尸體僵硬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會淪落為孤魂野鬼。為亡人穿衣時孝子不能哭,一說怕淚灑尸體,引起走尸、僵尸;另一說眼淚滴在尸體上,死者會留戀而不走,且不得超生。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凈身、整容,由死者直系子女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凈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干三遭,稱“三把”,亦稱“洗喪”: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讓死者干干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四、移床 老人臨終時,要將老人放在一張下面鋪滿秸稈的草席墊子床(靈床),或者用高梁桿做的“箔”(當?shù)亟羞@個名子,古代沒有海綿墊子一般將箔鋪于床上)上,一起移至正廳內,農村稱“堂屋當門”,搬出正廳內所有家具裝飾,只留下這張床,床頂后墻。老人的頭朝門、腳朝里,在老人臨終的最后時刻,將床前移,稱為移床。移床的目的是讓老人故去后能順利走出家門,靈魂早日到冥府安息,免得滯留家中不得安寧。等成殮完畢、將死者放進棺材后,靈床就要被翻過來丟棄在外邊,活著的人不再在這張床上睡覺,民俗認為不祥。 五、指路(喊路) 指路,俗稱喊路,也叫喊魂,意為讓亡魂升入仙界,也是告知鄉(xiāng)里親鄰老人去世消息的方法。老人死亡后(本地俗稱“倒頭”或稱“咽氣”。),死者的長子(長子不在由長孫,長子、長孫都沒有,由其它兒子或女兒)手持一稱桿,站在門右側,指向西南方向,邊喊三聲“爹(娘),您順著大路向西南!”本地風俗只要死者還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認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體擺放停當后,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于死者頭部的供桌前面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引路紙”,本地俗稱“倒頭紙”。人們認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以此祈使死者帶夠買路的銀兩“盤纏”,好順利去西天成仙。 為什么人死后往西南而不是往東南、東北、西北等其他地方呢?因為天地的四面八方分為四道,東南為禽道,西南為神道,西北為獸道,東北為鬼道。祖輩相傳,西南是佛祖居住的地方,是西方極樂世界,唐僧不辭千辛萬苦往西南方向的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經,其原因也正在此。凡人死后,人們普遍的愿望是死者能“回老家”、“上天堂”,由此人們便盼望故去的至親之人奔向圣地,并盡力為故者指引通往圣地之路。 六、小殮 死者是男子,把靈床停于正寢;死者是女子,則把靈床停于內寢(即室內沖門或偏右之地)。人死后,要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裱紙(本地一般用“火紙”就是燒的紙錢)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一說是因為人死后臉色會變得難看,怕親人傷感或害怕,用“苫臉紙”遮??;一說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還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人死后含物的禮俗古已有之,古人曰:“以玉實死者口謂之含”,《后漢書·禮儀志》載:“帝崩,口含以珠”,歷代帝王、貴族均用此禮。當然,中國禮儀有不能過格的傳統(tǒng),非帝王將相不能越禮,這是封建等級觀念。人剛咽氣,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后,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或掛在耳朵上(男左女右),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這種做法一是錢為寶,叫“口中含寶”;二是辛勞一生,最后帶走點“落(此處讀lao)頭”;三是投胎脫生,有了“噙口錢”則來世不受窮。有的地方是用一塊銀質的小魚,叫做“噙口魚”,意為“含人”(人與銀諧音)。 尸體停靈時,要用苘繩(本地一般用稻草繩)縛住死者的雙足腕,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尸”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么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丟手”,非常嚇人。所以,要用苘繩絆上死者的腳,到大殮蓋棺時再解去,不然亡人在陰間就不能走路。 亡人已逝,要包一包麩子放在死者左手中,把一串用線串起來的小面餅塞在死者右手里,曰“打狗餅”,小餅個數(shù)與死者年歲相等,同時念歌:“走到螞蟻山,麩子撒兩邊。走到惡狗山,餅子撒兩邊?!笔顾勒咴谌リ幩镜穆飞弦宦菲桨玻槐晃浵伩惺墒w和被惡狗咬。還有的地方在死者手里要攥塊饃饃,意思是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來世不缺口糧。 在靈床前放一張四方桌作為供桌,桌子內靠死者頭部右側放谷草(隱身草)一束,谷草的根數(shù)跟死者的壽數(shù)相等。過去傳說,人死后“魂”就離開了身體,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覺得很輕松,就到處游玩,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谷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后兩天以內鬼魂還不讓進“陰曹地府”,在陰間也不能胡游亂逛,又不能附體,所以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 在供桌上要放上供品食物、弓、箭、瓦、三個用面捏的小鳥、燃香燭及一盞小油燈(長明燈),供品食物是給勾魂使者黑白無常打尖用的和給死者走在黃泉路上享用的,弓、箭、瓦、三個面小鳥的用處在發(fā)喪一段中另有敘述,燈是為死者去陰曹地府路上照明用的。 用瓷碗盛煮好的面條(不帶湯),上面插二根筷子,為倒頭飯。因為死人和活人不一樣,活人用筷子進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脫離軀殼,只有靈魂飄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只有祭品的碗盆上面才豎插筷子,本地吃面條最忌諱筷子插在碗正中。 在供桌底下放一個瓦盆,盆底居中鉆孔,死者有幾個兒子就穿幾個孔,稱為“牢盆”,臨發(fā)喪的時候由長子摔碎。另在牢盆內放一個小陶罐瓶子(蜂蜜罐、倒頭罐),內裝煮熟的面條,瓶口用三張小烙饃覆在一起正好蓋住,插筷子一雙,名為“陰陽瓶”。尤為注意的是,派人購置牢盆、油燈、倒頭罐時不能講價格,賣主要多少錢,喪家就付多少錢。 七、啟喪 一旦親人逝世,會請派幾位在村上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擔任“大總理”,喪葬之事由他料理,幫忙者由他分配指揮,負責葬禮期間的各項具體大小事宜。再指定個賬房先生,租借靈棚、圓桌子、板凳,買火紙、白麻布;近門的婦女們幫忙做孝服(現(xiàn)在一般都是租借的,和其他家伙事一起),請人扎紙扎、找掌勺主廚的大師傅、買菜買酒水等。俗語謂“孝子頭,滿街流?!贝藭r重孝子請人操辦喪事都要先給人磕頭,被請的人到家后,全家人都要磕頭,然后才能商量事情,主要是商定發(fā)喪的時間。 首先在大門口放一紙扎,即一根玉米秸棒上部夾系著一摞火紙,火紙的張數(shù)與死者年齡相同,其位置是男放左側、女放右側。接下來就是在大門上貼白紙,表示家中有喪事,且主家在喪后三年時間春節(jié)不可以帖春聯(lián),表示對死者的哀悼。若兩位尚有一位健在,要用長裱寸紙條在兩個門扇上一左一右對貼成“/ ”形(死者為男)或“ /”形(死者為女),若兩位均已去世,要貼成兩個“×”形,俗稱“封門”。 其次在死者靈前搭喪棚,上有棚頂;棚與堂屋門之間掛一“秫秸箔”(玉米秸稈做的遮擋)隔開或用幾大塊白布相連做成的遮擋,同時在左右留出來人的出入口,秫秸箔兩邊懸掛著用白紙黑字書寫“慎終須盡三年孝,追遠常懷一片心”等樣式對聯(lián),橫批一般是“當大事”或“祭之以禮”;秫秸箔正前方放孝子扎制的白色花圈,前面放靈桌,桌上放著用紙扎成的類似于古代房屋建筑的神龕,當?shù)胤Q為“祖樓子”,“祖樓子”下邊中間留有類似于古代堂屋屋門的空間,以便放置神位或遺像,前面放置貢品以及香爐香燭;晚輩親屬在兩旁跪棚謝客。子孫滿堂、壽終正寢的,本地人稱作“喜喪”,在揚幡動樂、披麻戴孝的儀式中,確也升揚著一種隆重與莊嚴的氣氛。是否動樂,視情而定,如是喜喪,便要花錢請吹喇叭樂手和戲班子(本地不管什么喪一般都會請,方言叫“吹叭哈”,他們兼職唱戲演奏,一般在出殯前天夜里演奏幾個小時,有戲、歌曲,哭喪等,在以前沒有電視網絡的時代,這也算村里人的一種娛樂方式,每次都會有很多人去觀看 八、破孝 老人去世后,直系親屬要立即換穿孝褂子,主要參加喪禮的人,即五服以里的人,均需按親疏遠近分送相應的孝服,本地俗稱“撕孝帽子”。現(xiàn)在簡化只給至親如閨女、女婿、孫子、孫女、外甥、侄子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給一頂“孝帽”,這就是“撕孝帽”的由來。 披麻戴孝的孝帽孝褂子是按身份做的,孝褂子不可隨意穿戴,必須按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穿戴,如果穿戴錯了,會遭到親朋的強烈指責,甚至會引發(fā)矛盾糾紛。 死者的兒子、兒媳和女兒頭戴口袋式束頂孝帽,用白繩系住,帽側用線釘著一撮棉花,男左女右,俗稱“棉花羽”,意思是堵耳眼,不聞他事,專心守喪; 腦后垂有約1.5米的孝布,俗稱“孝抹子”;身穿孝袍子,即掩襟白色大褂,毛邊朝外,長及膝下,腰束孝繩,左側有一麻繩吊著拖到地上,謂之“攔腰繩”,俗稱“搭拉繩”; 腳穿孝鞋,即用白布把鞋包起來,用麻繩在腳腕處系??;現(xiàn)在都是買白色鞋,兒子的孝鞋不能提上,要趿拉著。 侄子輩的男性穿著相同,孝袍毛邊朝里,但不在帽側訂棉花亦不在腰間系麻繩拖拉到地。 孫子輩的男性穿著相同,在白孝帽子頂角上再釘兩塊藍布條或在帽頂釘一個藍色疙瘩(即帽頂上是一個藍布縫制的球形疙瘩,里面塞棉花。)。 重孫輩的男性穿著相同,在白孝帽子頂角上再釘兩塊紅布條或在帽頂釘一個紅色疙瘩。 玄孫輩的男性穿著相同,在白孝帽子帽角上再釘紅綠布條都釘或在帽頂釘一個紅綠雙色疙瘩。 另外死者兒媳同死者兒子穿戴相同,且手拉“哀杖子”。其他女性晚輩則統(tǒng)一用一塊白布包頭,俗謂“孝手巾”。 逝者的女婿的孝服為孝帽一頂、孝抹子一條(五尺)、系腰子一塊。系腰子布四尺長,如岳父母一方去世,用半幅,雙方都去世,則用整幅,中間訂兩根帶子,從腰后面往前系,蓋住屁股,兩邊下垂。其他的如侄婿、孫婿、侄孫婿、外孫婿、甥婿等皆用半幅布,侄、甥輩女婿的系腰子用白帶子,孫輩女婿的系腰子用藍帶子。如果有未結婚的新親,其女婿則用藍系腰子紅帶子。 逝者兒子仁兄弟的喪服依照當初結拜時的締約,分為棚里和棚外,棚里仁兄弟同重孝子一樣參與守喪,其喪服制式除孝抹子上沒有棉花、孝帽上沒有麻穗,其他的同重孝子一樣;棚外仁兄弟的喪服相對遞減,沒有孝繩和孝鞋,其他的同棚里仁兄弟。孫子仁兄弟的喪服制式同孫子一樣。 時至現(xiàn)在,破孝的范圍和孝服的多少也是隨著親屬關系的疏遠逐漸遞減,來跟隨吊喪的家族男女客人,每人只有孝帽一頂或者孝手巾一條。 關于孝服還衍生了一個習俗叫“討孝”。 討孝是對于出嫁的閨女說的,如果娘家父母病危,自己一直在娘家照料,父母一旦去世,如果婆家還有婆婆健在,或者伯母、嬸母健在,要專門回婆家討孝,去時光是頭上戴孝,孝袍不穿抱著,由一名晚輩的小伙子帶著回婆家給婆婆或伯母、嬸母磕頭討孝,回來時再把孝袍穿上,來回在莊里都要大聲痛哭。 討孝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產物,因為一個女子出嫁以后,就不再屬于娘家的人,完完全全歸屬于婆家,俗話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娘家的人去世,女子當然要回娘家服孝,在以前要經過婆婆批準,如果婆婆批準了,可以回娘家服孝,如果婆媳關系不好或者其他原因,婆婆則推三阻四,女子便不好服孝。 當然,時至今日,沒有哪個婆婆不批準兒媳回娘家服孝的,不管怎么說,禮要做到,有的媳婦娘家有喪事,給婆婆磕頭討孝,大部分婆婆則是一把拉住不讓磕頭,說免了免了,這也是時代進步的結果。 破孝在過去比較復雜,在喪葬活動中經常因破孝違禮或不當而發(fā)生爭爭吵吵,有時大打出手,往往幾經協(xié)商才能協(xié)調解決。 九、守靈 自老人去世后,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所有外事活動都必須停止。孝子在靈床東面守靈,長子居首位,其余依次;兒媳、女兒在靈床西邊,長兒媳居首位,其余依次,女兒再次;侄兒、孫子輩的要在靈棚下跪棚。 守喪期間,須日夜守護,不得離開老人的遺體; 須雙膝跪地,地上鋪些許麥草,不得坐板凳,只能席地坐臥; 孝子不沐浴、不洗臉、洗腳,不更換衣服,連吃飯都不能泡湯,傳說是免得死者在黃泉路上要趟水。 孝子和五服內男性晚輩每人要手執(zhí)鮮柳樹枝砍的孝棍(哀杖),孝棍也稱哭喪棒,就是黑白無常手中拿的那個。所有孝棍要用一根樹枝截成,孝子的比眾人的大許多,一般如手臂粗細,有的地方甚至孝子的孝棍粗如大腿根,眾人的一般大拇指粗細,三四十公分長。拄孝棍的寓意是喪屬悲痛難以承受,借此支撐身體。在孝棍身上沿逆時針方向斜纏裹著指魂紙,在死者下葬后孝棍都排插在墳頭前面。 十、報喪 具體事宜商定后,要安排專人分路向親友送信或報喪,即向親友報柬,報喪者到別人家不能進門。送信或報柬范圍大小由事主定,主要是通知親友何時入殮或火化,何時舉行祭祀大典和埋葬。埋葬,俗稱發(fā)喪,有寄埋和出殯兩種形式。一般兩位老人死亡一個,喪事辦得簡單一些,放的時間短一些,稱之為寄埋;如果兩位老人都已死亡,要大操大辦,最低要停放一周以上,稱之為出殯。送信按寄埋或出殯不同形式以及親戚遠近分為送信(口頭傳達)、發(fā)柬兩種形式,發(fā)柬一般為有血緣關系的親戚,大多在出殯時使用。柬,就是訃告,有嚴格的書寫形式,與一般通知不同。舊時報喪的帖子較講究,封面上注明“××先生臺啟”、“挽聯(lián)幔幛,概不領用” 等字樣,二、三頁書寫正文(即訃告上的內容),第四頁寫一個“訃”字。 死者如是母親,孝子應首先到外祖父母家報喪,其治喪事宜須由外祖父、舅舅或舅家表兄弟認可后,才能辦理,并向其他親友報喪。若死者為青壯年女子,其夫必須親自去岳父家報喪,此俗稱為“跪門”。 十一、訃聞 人死后,其家屬主喪人用文字訃告眾親友周知。訃告上要寫明死的時間及開吊祭葬的日期。訃告的樣式有很多,父母都去世或者其中一人先去世,或祖父母一人在世父母其中一人去世等,加之以誰的名義寫訃告,是長子、長孫、父親等皆有不同的稱呼以及寫法。下面以祖父母皆以先去世,現(xiàn)父母其中一人去世以兒子的名義來出訃告的寫法如下(豎排、自右向左、自上向下): “訃告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及延我 顯考X府君諱XX(女性則寫:顯妣X府X孺人)。顯考(妣)生于XX年XX月XX日,因積勞成疾,醫(yī)治無效,痛于XX年XX月XX日X時于本宅壽終正寢(女性稱壽終內寢),享年X十又X歲,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尊禮成服,即日火化回靈,扶柩入殮,茲定于農歷X月X日啟門治喪,領紙受吊,合葬于祖塋之側。 啟門家奠誼屬至戚友(此二字并列)謹以期 聞孤(哀)子XXX泣血稽顙(如父母雙亡則稱“孤哀子”,如父亡母在,則稱“孤子”,如母亡父在,則稱“哀子”。即無父曰孤,無母曰哀。) 齊衰期服孫XXX泣血稽顙(次重孝服稱為齊衰,孫子輩的意思) 齊衰五月曾孫XXX泣淚稽首 (曾孫) 小功服侄XXX拭淚稽首 (旁系近親屬) 麻服侄孫XXX拭淚稽首 (旁系近親屬孫) 族繁不及備載 這里說明一下: “五服”的一種形式是指代五輩人,“五服之內為親”,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系在這五代之內的都是親戚。一般情況下,家里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參加。親屬關系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十二、奔喪 奔喪,凡死者臨終時,未能守護送終的女兒、兒媳、孫女或者比較親近的女晚輩得到報喪的兇信后,要立刻來奔喪吊唁,奔喪進村子時需且哭且步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稱“哭道”。也有說奔喪是為死者招魂引路的,據(jù)說人死后魂飛無依,只得在周圍附近飄蕩,甚至會迷失方向,此時有人啼哭,能喚醒飛魂,隨從哭聲直撲靈堂,歸守尸身。 十四、大殮(成殮) 實行殯葬改革(火化)前都是用棺木埋葬死者,實行火化后大都是內用骨灰盒、外套木棺或石棺埋葬死者。用棺埋葬死者要讓死者入殮,一般在死者死亡后的第二天下午晚飯前入殮,俗稱“成殮”,未婚年輕死者和夭亡者一般當天成殮。死者成殮前,要通知親友觀殮,如果死者為男性,重點是請姥娘家人觀殮;如果死者是女性,則要請娘家人觀殮,此程序不可或缺。 入殮時,象征性地在棺底漏點草木灰,草木灰又稱為‘青龍’,此舉有辟邪之意;再覆上一層白紙蓋??;將一根苘條在棺底拆妝成數(shù)股作人型狀,并在苘與苘的交叉處墊九枚銅錢或硬幣,曰“墊背錢”,放頭下一枚、兩肩下各一枚、腰下一枚、兩胯下各一枚、臀下一枚、兩腳下各一枚。大殮中的鋪與蓋一律稱“衾單”,不能叫“被子”,因為“被”與“背”同音,俗話說“背興”就是不幸。鋪的時候同時念三遍鋪材歌:“頭頂金,腳蹬銀,子孫后代出貴人?!辟F族用九鋪九蓋,次之七鋪七蓋、五鋪五蓋,平民用三鋪三蓋已經是不錯了。講究的最后一層是鋪白蓋黃,謂之鋪金蓋銀,認為這樣死者到陰間就有福可享了。 長子捧著死者頭部,俗稱“捧頭”,實際上是架住肩部,次子抱腰,三子抱腿(無次子、三子,由長孫、次孫代之),近親提千金帶(亡人衾褥下的白布帶)和墊褥四角,在棺材兩頭分置“元寶枕”,供死者擱頭和腳。尸體入棺,按規(guī)矩是先入腳,后入頭,表示立進,而非躺著進去。應將手腳理順、頭扶正、眼皮瞑合,整理好衣服,請觀殮的客人觀殮,主要是看安放得是否妥帖。在大家無異議后,取出死者口中的硬幣(噙口錢)放在頭部一側。 接下來的開光儀式,由亡人長子媳進行。用碗盛凈水,以新棉球蘸水擦試死者眼目,好讓亡人瞑目,也有人認為這樣做死者下世才不會瞎眼。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并念念有詞:“凈凈眼,眼觀六路;凈凈耳,耳聽八方;凈凈口,越吃越有?!被蛘吣顑裘娓瑁骸皾不哺?,留子留孫,吃三分,留三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庇袝r是大老執(zhí)說一句,孝子復述一句,然后在該部位上擦一下。開光詞:“開眼光,看四方;開耳光,聽八方;開鼻光,聞花香;開口光,吃牛羊;開心光,亮堂堂;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天堂?!庇冒准埡粋€紙鑼,孝子放在死者臉上晃一下,隨即用手捅穿。擦完的棉球孝子要扔在背后,不得回頭看,擦拭完后把碗倒扣在棺前的地上,死者生前用過的一雙筷子擺在碗上呈八字狀,出喪的時候由“大總理”用刀背劈斷,先劈筷子后劈碗,意味著給死者帶到陰間去使用。 尸體放好后,要將死者常用的東西或喜歡的物品放入棺內,作為殉葬物,金銀財寶也包括在內,意思是亡人忙碌了一輩子,不能空著手走。此時,在場的親屬要往棺內探視,與死者做最后的訣別。開光的時候孝子也不能哭,怕淚水滴到尸身上,引起走尸、僵尸。 釘棺又稱“鉚釘”、“煞扣”、“合棺”,即將棺蓋蓋上。安葬前,停厝在堂,棺蓋不能合縫,以備親人一睹遺容,最后與死者遺體告別;也有的因親人遠離家鄉(xiāng),待等遠方親人回來一睹遺容;有些死因不明者,開始也不封棺,等驗尸或問題處理后,再行合棺。安排就緒,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將七個七寸鐵釘按照前(左)三、后(右)四的順序扎到棺材蓋上,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币坏┖狭司驮俨荒芙议_。釘“主釘”時,男喪由重孝子親叔或叔兄弟等五服以內至親來執(zhí)斧揳“壽釘”,女喪要請重孝子舅舅或舅家表兄弟來揳。此時舅舅可借此來訓斥那些不孝順的兒孫、子媳們,同時提一些難題,孝子必須應允,否則不予楔釘。這時,只有請族中有威望者出面說情,孝子磕頭謝罪,舅舅才答應楔釘。釘棺歌:“孝子靈前跪,莫要動哭聲。舉起魯班爺,亡人來躲釘。”辭靈釘棺時,親屬們要哭喊著親人的名或稱呼,叫他(她)躲釘。至此,大殮禮成。 施行火化以后,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在火化之前行開光凈面禮,然后由親人把尸體抬上靈車去火化場火化,火化后骨灰裝入骨灰盒,另外,再買一個木棺或石頭小棺材,把骨灰盒放入石棺中,火化回家后再舉行大殮儀式,等待安葬。 十五、吊唁 吊唁當?shù)厮追Q“吊紙”,是老人去世后至發(fā)喪當天前,親朋吊唁的一種形式,出嫁的女兒、重孝子的姥娘家、姑娘家等直系親屬必須在接信后立即前去吊紙,其間鄰居、親朋好友等也可前來吊紙,此時吊紙不行大禮。 十六、祭品 親友接到訃聞(窮人叫“報喪”,派人到親友家口頭通知某月某日燒紙吊喪)后,即根據(jù)關系親疏準備,以前用一塊布料作幛子,現(xiàn)在一般都是用太空被或者絲綿被。吊喪奠禮,一般用三鮮供(豬頭、鯉魚、公雞)、糖人供、或五雞供;親友關系疏遠的僅辦鞭炮、草紙、果盞而已,到期前往吊唁。 三牲在供桌上的排法為,豬肉居中,雞與魚置於兩旁。祭祀所供的魚其頭、尾及鱗鰓不可去除,完整的魚表示全心全意。 五雞供就是五只雞,講究牌面的用五只大雄公雞,一般的用五只蛋雞。 糖人貢(在本地很少見)作品從題材上主要分為人物、古代建筑模型、動物與果品、生活及祭祀用具四大類,主要作品有:“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壽桃”、“豬、公雞、鯉魚”(俗稱三鮮)等,根據(jù)組成又分成32件套、24件套、6大件等。豐24 套件糖人貢為:“老壽星”1 件,“獅子”2 件,“天官”1 件,“牌坊”1 件,“壽桃”2 件,“石榴”2 件,“八仙”各 1 件、共 8 件,“寶塔”2 件,“酒壺”1 件,“酒杯”4 件。32 件套糖人貢為在 24 套件的基礎上增加 8 件,即“香爐”1 件、“盤龍柱”2 件、“蠟燭”2 件、“公雞”1 件、“鯉魚”1 件、“豬頭”1 件。6 大件為:“老壽星”或“王母娘娘”1 件、大號“寶塔”2 件、大號“牌坊”1 件、大號“壽桃”2 件。 十七、燒紙 喪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火紙,另一種叫“陰票”,過去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 傳說,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天下轟動,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背著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堆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內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聽見妻子在棺材里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里還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焙髞矸耆吮阏f,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消息很快傳開,原來堆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于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還是較黑的粗糙紙,俗稱“斗底紙”、“升底紙”。 十八、祭奠 祭奠又分為棚祭和路祭 棚祭: 吊喪時,吊喪人要先到收吊禮的地方進行登記,在吊禮單上由登記人記下吊喪者的姓名、祭品名稱等,然后由主持喪事的“大總理”安排,吊孝者如是亡者的長輩不用行禮與叩頭,男性吊孝者按長幼輩依序進入靈棚,不同的班輩,便分別排成橫排。長輩在前 晚輩在后,橫排中,年歲大者在右,小者居左,不得混亂,由一位主祭人在前帶領,行叩拜禮。 棚祭男以死者姥娘家人為主,女以死者娘家人為主。在這兩家行大禮之前,吊孝者距喪家不遠處應止步,待孝子、鼓樂前來接引供品(本地一般用花圈代替貢品),是為“懇供”,重孝子由兩人攙扶在來者前叩首,本地俗稱“迎花圈”(花圈左右貼有拜條,交代是誰送來的。),然后退步引供,直至喪棚。擺好貢品(或花圈)后待大總理吆喚:“請×××莊×府貴客前來吊唁!”接著鳴炮奏樂,進行行大禮祭奠。 路祭: 路祭就相對復雜,發(fā)喪時,先將棺材從屋里抬出來放到大路上早已經準備好的棺材架(棺材架分四個角抬起,每個腳四個人,一共十六個人抬)上,因為家里和門口胡同的空間比較狹小,不適合路祭,所以要由人(本地俗稱“擎重”)將棺材用手臂粗的麻繩敷住從家里抬將出來,期間只能正著走,根據(jù)當?shù)匚恢玫那昂蠓较蚺袛?,因為此時沒辦法用棺材架子,加之棺材的形狀使人不方便抬起,這就要求幫忙的人要有很大的力氣,尤其是在棺材正前方的人,本地俗稱“背棺頭”,因為此人所處的位置很重要,且為棺材最沉的地方,要求面向前方雙手后背抬起棺材,其他人分列左右,無論遇到任何情況棺材不能落地,有時會遇到棺材特別沉的情況,可能會把“背棺頭”者的身體壓壞,所以需要旁邊始終有人招呼著,實在不行及時把他替下來。同時男性重孝子在棺材前面面對著棺材倒退著前進,女性重孝子及其女兒跟在棺材后面,邊走邊哭,以示對死者的不舍。棺材放到大街上早已經準備好的路祭地點,棺材前放一個八仙桌子,桌子的布置和當時家里的靈堂一樣,放死者神位,遺像,貢品,以及桌子上靠近后邊的地方放置“祖樓子”此時男性重孝子先由長子帶領進行全家家祭,然后分別跪在桌子前方的路兩側,等待親戚朋友進行“路祭”,女性重孝子則在棺材后一直哭泣,仍用舊禮并配以哀樂,“路祭”期間奏樂不能停止,一般都行三跪九叩,由有血緣關系和關系好的親戚朋友分別行禮。 十九、叩拜(行禮) 叩拜: 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傳留至今的一種隆重的禮儀方式,現(xiàn)在,這種禮儀還在行使。不過,行使這種禮儀只有在祭祀、拜奠、拜壽、拜年等場合使用,其他場合是不隨便使用的。 這種禮儀,主要是兩個動作:磕頭和作輯 磕頭: 行禮人雙腿彎曲,雙膝著地(稱為跪),腰挺直,目平視,雙手自然下垂;磕頭時,雙手手指伸開相向執(zhí)地,腰彎曲,頭磕向地面。每磕一頭,腰直起如開始狀,如此反復多次。一般是“人三鬼四”,即是對活人磕三個頭,對死人或神靈磕四個頭。 揖禮: 稱為作揖。行禮人站立,腳呈八字形,兩臂自然下垂,目平視;行禮時,腰彎曲向前,雙手手指微屈,二食指節(jié)靠攏,從膝下前提起,腰慢慢直立,雙手隨之慢舉與雙眉平;稍停,再慢慢下落至臍部,再雙手分開呈自然狀,如此反復,可行多次。一般揖禮隨拜式不同而次數(shù)不同。 叩拜禮儀,叩,即是磕頭;拜,即是作揖。根據(jù)磕頭和作揖的次數(shù),分為三揖五叩、三揖九叩、九揖九叩、九揖十八叩、二十四拜大禮等。祭拜禮有規(guī)定,外甥、外孫、侄女婿、閨女婿須行大禮(即三拜九叩,也有行二十四拜的),其它晚輩亦可行三拜九叩禮,關系平常的行賴九叩,關系較遠的行三拜五叩禮;由于現(xiàn)在對祭拜禮規(guī)定不嚴格,根據(jù)個人于死者的關系來行禮,也有磕四個頭或者一個頭的。 三拜九叩: 一般先作一個揖磕四個頭,向前到供桌右前方,跪下,由左右“執(zhí)客”(即陪同祭奠的人員)招呼著傳香敬酒 一般是右邊的執(zhí)客依次遞給左邊三根香再傳三杯酒,第三杯酒倒在地上時,不起身再磕一個頭,然后起來后退回到原位,同樣作個揖磕四個頭,起來后再作一個揖,總共是三個揖九個頭。祭奠完轉身回去時:執(zhí)客會喊一聲:“謝客”,此時分跪路兩旁的重孝子會磕頭以表示謝禮,如果重孝子中有祭奠人的長輩,此時祭奠人是受不起的,要作一個揖磕一個頭以示還禮,如果重孝子中沒有你的長輩則僅作一個揖以示還禮則可。 二十四拜: 一人主拜 余人跟后。如果伴行禮中有長輩,先轉身向后面對眾人彎腰作揖(左手包右手),然后轉身到供桌正前方先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磕三頭,起身再向前走三步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磕三個頭,接著到供桌右前方前去上香后再磕一個頭;上完香就順著右邊下來回到和第一次跪地磕頭的水平線上,作揖(右手包左手)再跪地三個磕頭,前進三步至中間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再磕三個頭,接著再到第一次上香的地方上第二次香磕一個頭;完了就交叉回到左下邊和第一次跪地的水平線上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磕三個頭,再前進三步至中間作揖(右手包左手)跪地磕三個頭,接著再去上第三次香,磕一個頭,這次是最后一次上香了;上香完了就順著中間回到第一次跪地磕頭的地方最后跪地磕三個頭,最重要的是磕最后一個頭的時候要向后面的同伴打個招呼,大家一起起身行禮作揖。這套禮儀短則十分鐘,長則可以行一小時,此為大禮,一般是閨女婿和女方的娘家親戚行此禮,也是祭奠的重頭戲。 二十、紙扎 紙扎在民間的叫法不盡相同,比如糊紙、扎紙、罩子、扎紙活、扎作等等。紙扎的淵源是古代用于殉葬的俑人,古人奉死者為神明,故稱專門隨葬而制作的器物為明器。早先的明器多取于陶、木、竹、瓦等材料,北宋后期,出現(xiàn)了以紙為原料的明器,到了明、清之后,那喪事中的紙扎,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了。人們用竹篾、蘆葦、高梁桿扎成各種人或馬、器皿的骨架,然后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顏色有單色的、襯色的、結合涂繪的。 人死后,有閨女的,閨女負責死者的紙扎,沒有閨女的就是兒子承擔。主要有紙馬(死者為男)、紙牛(死者為女)、紙轎、童男、童女、骨灰罩子、搖錢樹、丫鬟、仆人(當紙扎拉到家里以后要為丫鬟、仆人開光 在脖子里套一張餅,因為他們會幫死者挑著所有陪葬品所以比較辛苦,本地還有種說法是讓家里的小孩子掰一塊吃掉,長大后聰明。)、房子等,現(xiàn)在也有了手機、冰箱、電視、空調、飲水機、別墅、沙發(fā)等物品。人活著的時候想要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扎成紙物,如聚寶盆、金山、銀山等等,舊時認為人死后進入冥國,和在陽間生活是一模一樣的,這些紙扎都會用火焚化,給死者帶到“陰間”享用。 民間對紙扎喪葬品是有說道的,扎制什么樣的物器都有其內涵,代表一定意義的。在本地農村,如果是男性老人去世,其家人則要為他扎一匹白馬。這是因為在過去,平日里只有有錢人或者是當官的才能騎上高頭大馬,普通百姓生前不能騎白馬,死后其家人為其送上一匹高頭大馬,在奔赴黃泉的路上不僅省了腳力還顯得挺威風。如果是女性老人去世,其家人一定要為她扎一頭黃牛。一是因為在廣大農村的婦女生前每天總要做飯、洗衣,經常和水打交道,難免浪費了很多水,死后怕受到懲罰,讓老黃牛幫她承擔些責罰,幫她多喝些混水;二是因為婦女去世以后,在奔赴黃泉的路上需要有一頭黃牛陪伴,遇到河水時,牛能馱著死者過河。 在焚燒之前要給扎好的紙馬(牛)開光的,要用右手食指點所開光的部位,念到哪,點到哪。因習慣和口音相傳不同,字音在各個村莊略有差異,不過都是表達對死者的祝愿和祈禳紙馬(牛)能發(fā)揮功用,為死者服務。 為紙牛開光前先念咒語: 老牛老牛聽我說,陰冥路上草不多。 消災消業(yè)喝臟水,穩(wěn)馱婦人過陰河。 為紙馬開光前先念咒語: 老馬識途赴陰城,日月無光眼睛明。 跨過刀山越火海,真魂坐馬喜盈盈。 為紙馬(牛)開光時念咒語: 開眼光,明亮亮;開耳光,靈音長; 開鼻光,草木香;開口光,吃草糧; 開蹄光,登云光;開尾光,金銀放(往肛門里塞八個金元寶)。 為紙扎童男、童女開光念咒語: 童子隨手真得用,牽著寶馬(神牛)赴幽冥。 鬼魅魍魎都讓路,亡靈安穩(wěn)魂不驚。 為丫鬟仆人開光念咒語: 開眼光,看四方;開耳光,聽八方;開鼻光,聞花香;開口光,吃牛羊;開心光,亮堂堂;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天堂 二十一、揚幡 揚幡也稱“打幡”,幡有多種,大幡:高約丈余,分豎大門外左右側,從上到下,裝飾有白綾、白布或白紙扎制的朵花,幡頂立一仙鶴,取“駕鶴仙游”之意;引魂幡:白紙花穗,桿頂有飄帶。飄帶數(shù)目有講究,雙亡為四條,一存一亡為三條,此幡立于棺前,送盤纏和出殯時,由長子長孫打幡,棺材入土后,與哀杖同插墳前;五彩纓子幡:分另有重孫、玄孫執(zhí)掌,每人一桿,這類花幡往往制作得十分艷麗,以炫耀人丁興旺。 二十二、送盤纏 祈愿亡人的靈魂順利升天,遇到難題可以“花錢”打通關節(jié),不會被惡鬼欺負。 以前送盤纏的時間在天黑前,抬上紙扎的馬(牛) 轎,把死者生前曾經穿過的一件衣服塞在紙轎內,向著西南方向(以村和家的位置往西北),每人手拿一束香,作為路引,送至村外一個十字路口,然后燒些紙錢,叮囑死者“少走高山、多走平原”等,同時要求牛鬼蛇神一律讓道等送行語。送盤纏時要在路上進行豁湯儀式,豁湯也稱“點湯”,意為亡魂備足糧食,以利長途奔赴西天;同時,也以此賄賂中的孤魂孽鬼。要由兩個人用棍棒抬著水桶,桶里盛著水,走一步,用勺子舀一下豁在地上,一直潑到送盤纏的十字路口。一些地方此時會將牛(馬)、轎、紙錢、衣服等留地燒給死者,但本地習俗是將轎原路抬回家里,待發(fā)喪結束后一并燒給死者。 也有的地方送盤纏的時間約在天黑時,方向西南,同樣進行豁湯儀式,并用蘿卜大概十厘米一段、中間挖空制成五個蘿卜燈,用棉花碾成燈芯燃豆油;另在一個碗里倒上豆油,放好用黃紙疊的小紙錢,沿途放在蘿卜燈上點著后斷續(xù)地丟在路邊。送至村外十字路口,把燈分別擺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將碗扔在中間,將所帶牛(馬)、轎、紙錢、衣物一起焚燒,并將周圍用水環(huán)潑,以示財不外溢。焚燒完畢,眾親屬哭著走回家中。 二十三、告先 顧名思義“告仙”的意思是告訴先人,也就是說將死者去世的消息以及為死者操辦喪禮的情況告訴給自己的祖先和家族近支的一些先人,本地習俗一般時間為出殯當天早晨,前面由“執(zhí)客”帶路,緊跟著兩位幫忙的族人用端菜的托盤帶著需要的貢品,嗩吶班子一路跟隨吹奏,最后是男性重孝子。首先大家族會有祠堂,所以告仙要先去祠堂,在祠堂擺上貢品祭祀祖先,并燒紙錢,告訴祖先親人去世的消息。從祠堂回來以后要去死者近支族人的家里,去祭拜已經亡故的先人,一般都會提前交代好要去的人家,并讓其把自家先人的神主牌位或者遺像請出來,打開大門供重孝子前去祭奠。 二十四、定穴位 過去封建迷信時代,有錢的人家要請風水先生根據(jù)八卦的來龍去脈、相生相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吉兇,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定穴位”?!肮囱ǖ亍边€要兼顧后來子孫的穴位,夫妻并埋兒子為父母“掛腳”等事宜,一定要再三校正,不可沖了別人的墳或者被別人的墳克了,即看墓葬方位時,同一方位角度上的直線上不能有兩座墳墓。但是“隔路如隔山,隔溝如隔海?!敝灰谕粔K平地內不沖克就無妨了。 如果葬于祖塋(本地俗稱“老林”),穴位就好定,因為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新林地就不同了。事前,要請風水先生前來察看,定好走向,或是東南向,或是西北向;然后,依所定方向在正面楔入三個木橛,標明棺材的走向;三個橛必須避開前后插上四面小紅旗,旗上分別寫著“白馬、青龍、劍、香”(或寫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意為四方鬼魂作鄰居;然后再燒些紙,擺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瑩禮,本地把這種儀式簡稱“成塋”。 二十五、破土 埋葬老人的地方稱為“林”,開挖墓坑稱為“打坑”,第一銑土必須由死者的長子來挖,稱為“破土”,選定吉日早上,孝子抱大紅活公雞上林破土,破土前先行祭祖禮。孝子一揖后跪于祖墳前上香、奠酒、焚紙,一揖四叩首。執(zhí)事曰:“林堂陰宅肅靜,今天是××府(太)君仙逝大祭,安葬于祖塋之側,歸塋之前,先告禮知,共安九泉,敢告?!?/span> 本地破土習俗,由死者的長子用大紅活公雞先在墓穴上畫個長方形坑樣,燒香焚紙,再用針刺破雞冠在墳地上劃一個“十”字,然后挖第一銑土,此后由眾人挖坑;有的地方先放炮,然后長子挖第一銑土,其它由眾人完成。大紅公雞就是“破土雞”,只能拿到集市上賣掉,喪家不可以吃,認為吃了不祥。 二十六、墳墓埋法 埋的“向口”是埋葬中的一件大事,常言道:“把爹娘送到南北坑里”就算當兒子的盡完了孝心。“南北坑”是指“墳墓坑”,正南正北的“墓坑”是沒有的,多少都要有點斜度,這種斜度叫“向口”。不論過去現(xiàn)在,一般埋葬方法由南迤東或“東南向口”的較多,叫“正向”;但為了“趕風”也有“埋向南迤西”或“西南”的,叫“偏西”;還有極少數(shù)埋成“東北向”或“西北向”叫“倒向、寒向”等。主墓確定以后,子孫們入老塋都要照樣子埋葬。 凡是老塋地,一定要按照老塋的“向口”,不論埋在老塋的左側或右側,新老墳的距離為五尺。向前錯出的標準是:新棺頭要搭在老棺材尾,這叫“首尾相連”;翁不見媳,雁行排列,閃開神路,只有祖墳可用夾棺葬(所謂夾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中,妻居兩邊),其子孫只能用排棺葬(所謂排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內,妻全居外),因為俗語謂:“夾棺葬,人不旺。”;一個墓坑的“夫妻墳”,若先死了一個,挖墓坑時,要見老棺材為準;下葬放新棺材時,兩棺材頭要齊;兩棺的距離是:材頭之間為一豎腳﹙三、四寸﹚,材尾之間為一橫腳﹙七、八寸﹚;家族墓格局主要有大昭穆(攜子抱孫)和小昭穆(偕妻抱子)兩種形式。 二十七、發(fā)喪 發(fā)喪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三、四點(現(xiàn)在一般在下午兩點)鐘,棺材安放到一架由十六人抬或八人抬的“儀杠”上,出喪前(把棺材抬出房門),死者的兒媳、女兒等要在靈前燒化紙錢。邊里重孝子、族家還要到靈棚下祭拜,然后請護喪(抬棺材)的客護喪(即把棺材抬到門外大路上)。 發(fā)喪要看日子,當?shù)匕l(fā)喪有長三天、短三天之說。長三天,即死者從死亡當天起至發(fā)喪當天止,時間多于72小時,少于96小時,為長三天。原因是男躲二、五、八,女身躲三、六、九;意思是死者若為男性,發(fā)喪的日子不能是農歷初二、初五、初八或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若死者為女性,則應避開含有三、六、九的日子,因為躲避這樣的忌日,發(fā)喪日期可多一天,謂之長三天。短三天,即從死亡當天算起,半天、一小時甚至一分鐘也算一天,即不到三整天,謂之短三天。邊外視寄埋和出殯兩種形式,少的三天,多的十余天,但也要請人看吉日吉時。 二十八、重喪日 《陰宅秘旨》曰,“重喪有人死,雙棺立堂前”。也就是說,人在“重喪日”那天死了,那么這死人的家人必在一年之內又死一個,此為“重喪”也。 “重喪日”確定方法如下: 正庚連七甲,二辛八乙當, 五丁十一癸,四丙十壬方, 三九逢戊日,六臘己重喪。 也就是說,正月庚日、七月甲日、二月辛日、八月乙日、四月丙日、十月壬日、五月丁日、十一月癸日、三月戊日、九月戊日、六月己日、臘月己日都是“重喪日”。 下葬日期,有的是單日死雙日埋,有的是雙日死單日埋,有的是統(tǒng)一單日埋,這些都是按照農歷來的,講究‘喪不成雙’,在“重喪日”出殯和下葬先人尸骨同樣犯“重喪”。 楊公忌日:又稱為“楊公十三忌”,世傳為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所訂定。 這十三個“忌日”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百事忌: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間。 從古至今有文字,口口相傳不等閑。 無事游宕之社稷,李顏入宅喪三郎。 初五犯著家長死,十四逢之身自當。 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到二十三。 月忌: 就是每個月中固定的禁忌日,即每個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這三天。 二十九:摔牢盆 待棺材移至大路上后,棺前置“牢盆”,重孝子及近親屬手持哀杖跪于案前,長子孫手持影魂幡,跪于父親之后,指揮抬棺的老者高喊“前后平起——”,眾人抬起棺材,長子摔牢盆,然后棺材原地落下,移至路祭之處,重擺香案,開始路祭,首先是長子帶領全家路祭,此后各路親友按序路祭。 牢盆在該發(fā)喪的時候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長子已先去世,則由長孫摔,俗謂“小兒不趕長子孫”,因誰摔牢盆便意味著誰最有繼承權,故本地鄉(xiāng)民十分看重此儀式,如不合乎規(guī)矩風俗,這個牢盆是難摔的。事先要把牢盆放在一塊橫磚上面,為何要用磚呢?據(jù)說可以避邪鎮(zhèn)宅。把磚撿回來,放在大門影壁前,任何邪魔外祟不敢侵入。如果是年高、福壽雙全的老人正常死亡,撿回摔盆用的磚,稱為“借壽磚”,意為借用死者的福壽。還有的說,用這塊磚給小男孩壓書,孩子將來一定是“一品文章錦繡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給女孩壓活(刺繡、衣服、鞋帽之類的手工活)定會心靈手巧。如果牢盆摔不碎,死者帶不去,在陰間是要受窮挨餓的,牢盆摔得越碎,鄉(xiāng)民就認為越吉利,第一次摔不碎,萬不能抬起來再摔第二次,要由執(zhí)客等人用腳踩碎,如果趁無人注意時撿拾碎片渣子墊在自家的床腳,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摔牢盆的傳說有四: (一)人生在世,誰能無過,虧心的事一定是有的,別人不知道,那閻王爺可最清楚,死后到陰間要受酷刑。兒孫為了給老人贖罪,便置盆為牢,事先囚禁,多送紙錢酒菜,等盆碎開,閻王一看,牢已蹲過了,又有諸多錢財酒菜享用,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給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獄之苦。 (二)人生在世,誰能不困擾于名韁利索,長此以往,便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所以活人皆被囚于牢獄之中。只有在死后,兒孫為其置一瓦盆,征象其人生之牢,名之曰:牢盆。于是在死者入土為安之時,由其長子把這牢獄之盆摔得粉碎,以求得死者靈魂徹底解放! (三)據(jù)說陰間有位王婆,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喪家兒要準備有眼兒瓦盆,有眼兒的瓦盆可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 (四)在古代水是十分珍貴的,尤其是北方地區(qū),一個村子往往只有一口水井,供大家共同使用,長久以來人們十分珍惜水,但難免會有浪費的現(xiàn)象,尤其是婦女還要洗衣做飯,所以傳說人去世后來到陰間要用“牢盆”把自己生前浪費的水全部喝掉,家人為了給死去的人減輕負擔所以把“牢盆”底下打上“眼兒”。 等長子摔碎牢盆后,接下來進行“路祭”,仍用舊禮并配以哀樂,一般都行三跪九叩,先由長子帶全家家祭,再由有血緣關系和關系好的親友分別行禮。往奔赴墓地的路上,長子長孫應在棺前打幡帶路,棺材后,緊跟女兒、兒媳、侄媳等親屬。眾喪屬隨著喇叭聲慟哭。抬棺材的儀杠在路上是不允許著地的,認為著地不吉,同時孝子頻頻回跪朝棺材磕頭,感謝大家?guī)兔Α?/span> 三十、布棺 至墳地,按在祖塋挖好的棺材坑的方向置棺于土坑內。棺上放一寫有(勒令亡人大吉)字符的小瓦,再放用秫秸楟子做的弓箭,箭頭射向左前方,指向開闊地帶。如夫妻一方先去世,還要在兩個棺材間用木棍搭起一座小橋,謂之“仙人橋”,寓意著夫妻陰間相會之意。如果娶了兩個妻子,兩妻均去世,則葬棺的順序按“排棺葬”,嫡妻在前,庶妻在后,統(tǒng)一葬在男性的右側;夾棺葬,就是男性葬在中間,妻子分葬在兩側。排棺葬也有不按先后順序或按先后順序在棺材放置時前一點、后一點的情況;夾棺葬一般先結婚的在左側,后結婚的在右側。 棺材入坑后,要擺正,調好走向。死者為男,要先請死者姥娘家人察看,如有不滿,再行調整,隨后孝子再察看并認可;死者為女,要請死者娘家人先看看。 沒有異議后,將“蜜蜂罐子”放在棺材前挖的小洞里,長子(或長兒媳)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谷雜糧傾倒在棺材板上,用簸箕放棺材尾接著,大聲哭喊:“爹(娘),您老人家留余糧!”然后用"刷帚"從棺材前頭往后一掃,棺材上剩余少數(shù),大量的五谷均被"刷帚"掃落在簸箕里。無論多少,只能刷一次,要干凈利落,不可猶豫緩慢。這樣的葬儀其中隱藏妙義:“五谷”者取其音乃“無故”,“刷帚”者“刷富”,刷的越多,意味著死者遺留給子孫的福澤越多。五谷雜糧回到家后,做餅子給死者的長子吃,表達了鄉(xiāng)親祈愿親人靈魂保佑后代的愿望。親人進行封土前最后的送別,如果死者為男則是姥娘家的親人和平生關系比較好的愿意送最后死者一程的摯友進行祭奠(和路祭差不多,只是相對要簡單很多),如果死者為女性則是娘家的人進行祭奠,祭奠完成以后重孝子進行最后送別,然后封土,兒子填第一锨,姥娘家再填土,然后大家一起掩埋成型。將“哀杖(孝棍)”一次放到棺材坑中等待封土。 三十一 圓墳 |
|
來自: 閑 適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