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是中國歷代山水畫家永恒的自然稿本。云海松濤,奇峰怪石,吸引著無數山水畫大師在此駐足,這里曾誕生了新安畫派,黃山畫派,名家輩出,留下無數傳世佳作。1978年,34歲的李小可被從工廠借調出來,陪同年過七十的父親上黃山寫生。這次寫生成為小可人生最重要的轉折,他從這里重回水墨世界。從此與黃山結下不解之緣。 1978年 李小可與父親李可染在黃山 1978年,李小可及父母親與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夫婦等人在黃山合影(左二:李小可,左三:朱修立,左五:鄒佩珠,左六:李可染,左七、左八:東山魁夷夫婦) 李小可 黃山寫生 | 《登天都峰》( 李可染為作品題跋) 黃山是中國山水畫的圣地。1978年我陪父親去黃山寫生,并有幸遇到了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先生。此后曾多次赴黃山寫生。2007年,黃山風景區(qū)管理委員會成立黃山書畫院,特邀我任書畫院院長。這更加延續(xù)了我與黃山的情緣,同時也肩負起了畫好黃山、為黃山奉獻的責任。黃山與皖南已成為我探索山水畫表現(xiàn)的重要契機與內容?!钚】?/span> 李小可 | 《黃山墨韻圖》 2011年 145×366cm 李小可是一個地域方向性很強的畫家。與他的生活、興趣相關的北京、西藏系列的創(chuàng)作,都有他鮮明的個人風格,很好地解決了傳統(tǒng)筆墨與地域文化的結合問題,又具有時代的新意。繼北京、西藏系列之后,小可又開始著力于黃山系列的創(chuàng)作。 近年來,他經常行走于黃山地區(qū),既有探勝之旅,又有種茶之樂,他的這種生活重點的偏移往往意味著他的藝術表現(xiàn)重點的改變,因此,我們得以看到他的這一新的系列創(chuàng)作。 李小可 | 《黃山歸來不看岳》 2011年 301×145cm 李小可 | 《云山》 2011年 70×68.5cm 李小可 | 《聽泉》 2011年 70×64cm 李小可 | 《水墨造化》 2014年 193×690cm 李小可 | 《水墨造化》 (局部) 我覺得它跟中國的水墨好像有一種本質性的契合。就是說,這個山還是一個很具象的,但又千變萬化,就跟水墨的黑白一樣,這黑白能承載無限的想象和空間變化。如果你能夠走進去,能把它與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生活銜接起來,就會幻化出一種無限的表現(xiàn)空間?!钚】?/span> 李小可 | 《黃山寫生》 2010年 69×54cm 李小可 | 《黃山寫生》 2010年 69×54cm 李小可 | 《水墨造化》 2014年 70×35.5cm 作為“李家山水”的承繼人,如何運用“李家山水”應對黃山的煙云,這是小可為自己設置的一個需要精心解決的問題,因為他面臨著表現(xiàn)黃山的諸多高峰。黃山的地質地貌與黃山的煙云變化以及黃山的人文背景,構成了20世紀山水畫中的黃山勝景,小可將其厚重的一面施加到黃山山水之中,這個厚重與煙云之間的對比,一方面呈現(xiàn)了李家山水的基本規(guī)范;同時,小可自己的風格也開始呈現(xiàn)出來。 李小可 | 《山靜瀑聲喧》 2011年 70.5×138cm 李小可 | 《黃山墨韻》 2017年 139×70cm 李小可 | 《黃山墨韻》(局部) 李小可 | 《天都雨后》 2017年 138×70cm 面對黃山題材的創(chuàng)作,小可先生淡淡地稱其為“在補課”。補面對造化時,寫出他對自然感知的領悟課,補面對前人創(chuàng)造出的精華的傳統(tǒng)課,由此尋求并建構自己對黃山的“重新認識”,在畫面上活化被固化的黃山。 李小可 | 《黃山天下無》 2012年 145×729cm 李小可 | 《黃山天下無》(局部) (部分文字摘選自:《初看李小可筆下的黃山》/陳履生;《水墨是緣》/吳洪亮) (編輯:Amy) 李小可公眾微信:lixiaokea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