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1879-1964年),陜西三原縣人。原名伯循,字右任,后以字行。筆名神州舊主、騷心、太平老人等,號髯翁。于右任自幼“讀經(jīng)史,學詩文”,早年深感清廷腐朽,因而寫出《半哭半笑樓詩草》。1904年,遭清廷嚴令通緝,在鄉(xiāng)伯李雨田救助下,潛逃上海。1906年在日本結(jié)識孫中山后,從此投身于革命事業(yè)。1949年定居臺灣,1964年仙逝。 沃興華: 追溯20世紀的中國書法,早期,碑學走向成熟;晚期,強調(diào)書體創(chuàng)新。而在這兩個時期中,于右任始終是一位備受關注的風云大家。 沃興華在《論于右任書法》一文中講道:“早期,他是積極的實踐者,開創(chuàng)了重、拙、大兼而有之的風格面貌,受到普遍的贊譽和推崇;晚期,他是主要的影響者,作為變法創(chuàng)新的榜樣,作品被許多書法家和愛好者借鑒學習。” 然而,就其書法發(fā)展,沃認為,于右任的書法藝術分三個階段:帖學、碑學和草書。再進一步講,即是于右任中晚年首創(chuàng)的“標準草書”。 翻閱陳墨石(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副主席)為于所著的《于右任年譜》可見, “先生自十歲起,臨帖至今未間斷,功底扎實,書藝大增。此期間專寫北魏碑帖,尤以寫何紹基臨《張黑女墓志》極為神似。” 據(jù)沃興華考證,從于有年款的最早作品《延長感事》名款來分析,其名字“右任”,與1921年名款寫法已不同。翻看其1921年所書行書聯(lián)《與明欽聯(lián)》明顯可見,“右”撇比橫長,“任”已連寫?!皬娬{(diào)縱勢與縱向連貫,屬于帖學特征?!?/font> 沃認為,這時,于的書體風格用筆放逸,結(jié)體開張,章法上大大小小,參差錯落,磊落跌宕。他還進一步分析:“根據(jù)字如其人的說法來看,于早年以''半哭半笑’為齋室名,后又奔走革命,出生入死,自稱''江湖俠士’,逞強使氣的書風,如實反映他當年的精神面貌。” 在跟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后,于對北魏碑志書法有了更深的認知。鐘明善在《于右任的書法藝術》中說,“他(于)曾告訴友人,孫總理提倡魏碑,他也提倡,因為魏碑有''尚武’精神。尤喜歡粗獷豪放有''尚武’精神,甚至有幾分野氣的北魏碑志書法?!?/font> “然而,帖學與碑學,風格面貌和創(chuàng)作方法完全不同,要實現(xiàn)這種轉(zhuǎn)變,不是一件易事?!蔽峙d華指出,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個現(xiàn)象,大凡志士仁人、文化精英,遭受挫折時都會親近書法,以書法來排遣愁悶,療治精神創(chuàng)傷,于右任也逃不出這種宿命。 1918年至1922年,于任陜西靖國軍總司令,與北洋軍閥作戰(zhàn),悲觀之際,他開始學碑法。訪碑,臨碑,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古都陜西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漢魏六朝石刻隨處可見,促使他的書風向碑學轉(zhuǎn)變。 1921年間,據(jù)《于右任年譜》記載,“先生開始購置碑石墓志。”1924年至1927年間,于寫了很多墓志作品。而《總理遺囑》是他從魏碑走出貼學(楷書)的代表之作,書風跌宕獨具的個人風格逐步形成。 為了表現(xiàn)金石氣息,于在用筆上追求縱橫揮灑,自然跌宕。一如他所言:“起筆不停滯,落筆不作勢,純?nèi)巫匀??!睅捉?jīng)探尋,1928年后,其新的書體被創(chuàng)新出來。 對此,沃興華點評: 1932年是于書法發(fā)展的又一轉(zhuǎn)折期,沃興華指出,有三件標志性的大事。 從于1938年所書《文天祥<正氣歌>》(六屏)可見,以標準草書寫之,線條流暢,字形簡約,結(jié)體開闊,從橫勢變縱勢,是他的典型代表書作之一。“ 應該說,1932年至1949年,于右任的草書因為有這種追求而沒有完全標準化,表現(xiàn)出一種強力的探索勇氣、精進的發(fā)展勢頭和蓬蓬勃勃的生命氣象。”沃興華認為。然而,隨著1949年,于右任到了臺灣后,晚年書法的藝術遺憾亦隨之而來。 晚年選擇上偏向于章草,并認為它有“三長”,而這三長恰恰都是違背書法藝術精神的 于生前最后一任秘書胡恒先生說:“自1949年先生到了臺灣后,直至先生仙逝為止,其書法再無太大變化了?!倍笕嗽谠u定標準草書方面,爭議亦未有停歇。 姜壽田認為,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國書壇一直為沈尹默(1883年-1971年,浙江吳興人。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于”之稱。)海派帖學所籠罩,碑學已被全面遮蔽。而于右任的碑草書及轟轟烈烈的標準草書運動幾乎被歷史忘卻。 于首創(chuàng)的“標準草書”,雖是站在極高的審美觀來選定的“標準符號”,對于后學者在入門上難度降低,變得“有章可循”。 但為何于的創(chuàng)新書體會落寞? 如何理解? 這一遺憾,于右任在暮年時分也是深深自知。1963年,他說:“延濤(劉延濤,1908—2001年,著名書畫家、書法理論家)作我的年譜已成,我后段太不爭氣,年譜不生色,為世人所輕?!?/font> 姜壽田亦有言,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也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具有密切的關系。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他認為是于老遠離大陸,偏居臺島一隅,對現(xiàn)代書壇失去影響力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