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原名“蟾蜍眉脂”,是中醫(yī)臨床應用較早的藥物,系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及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味辛,性溫,歸心經(jīng);有毒。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能;是我國較常用中藥材。歷代醫(yī)學表明,對于有毒中藥材必須經(jīng)炮制,降低其毒性,才方可應用于臨床。因此,蟾酥的炮制,自古以來就有多種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如今,大部分地區(qū)主要以酒制法為主。那么,蟾酥的炮制方法在古今是怎樣炮制的,不同炮制有什么不同功效?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古代炮制方法 宋代有鐵上焙焦(《圣惠方》),煉制、酒制、浸制(《總微》),酒燉(《婦人》)等方法。明代有湯浸(《普濟方》)、乳汁制(《保元》)等炮制方法。 二、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蟾酥粉:取原藥材,搗碎,研成細粉。 2、酒蟾酥:取原藥材,搗碎,用白酒浸漬,不斷攪動至呈稠膏狀,干燥,粉碎。蟾酥10kg用白酒20kg。 3、乳蟾酥:取原藥材,搗碎,用鮮牛奶浸漬,不斷攪動至稠膏狀,干燥,研粉。蟾酥每10kg用牛奶20kg。 三、炮制性狀 1、蟾酥粉:呈棕褐色粉末狀,氣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2、酒蟾酥:外觀仍為棕褐色粉末。 3、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氣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 四、炮制作用 蟾酥味辛,性溫;有毒。歸心經(jīng),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能。 生蟾酥有毒,作用峻烈,多制成丸、散用或外用。生品質硬難碎,并對操作者有刺激性。 經(jīng)酒制后,便于粉碎,降低毒性,并能減少對操作者的刺激性。用于發(fā)背,疔瘡,癰毒,咽喉腫痛等癥。 五、臨床應用 1、牙痛常與雄黃、甘草、朱砂研極細,水泛丸如粟子大,填牙痛處,并塞以棉花以防脫落,對風火牙痛及齲齒痛有速效,如牙痛一粒丸(《中國藥典》)。 2、疔瘡常配黃丹以白面為丸,麥粒大,針破患處,納入一丸,如蟾酥丸(《濟生方》)。 3、咽喉腫痛常與牛黃、雄黃、麝香、朱砂、珍珠為末,百草霜為衣,內服外用有解毒消腫之效,用于咽喉腫痛,癰疽瘡癤,如六神丸(《中國藥典》)。 4、腹痛神昏常與麝香、丁香、雄黃等同用,可開竅醒神,辟穢止痛,如蟾酥丸(《集驗簡易良方》)。 5、惡性腫瘤常與天龍、龍葵、藤梨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蛇毒等同用,治療肝癌、腸癌。 6、毒瘡常與沒藥、硼砂、寒水石、雄黃等研為細末,泛丸綠豆大,朱砂為衣,內服治一切疔瘡,毒瘡,出汗則愈,如飛龍奪命丹(《癰疽驗方》)。 綜上所述,蟾酥的炮制方法,從宋代開始有焙制、煉制及酒制,到清代有各種輔料炮制方法,主要用陳酒或燒酒化透,然而乳汁制始于明代,但法中只簡略提到“乳化”、“乳浸”,至清代才有較詳細的工藝記載。蟾酥在古代的各種炮制方法,至今仍沿用。目前,大部分地區(qū)都是用酒制法。乳浸蟾酥的方法,在山東、北京、天津也有采用。另外,關于蟾酥的軟化問題,有的采用微灑水潤潮,悶2~3天,候軟取出,切薄片,曬干,研粉過篩。有的采用烘軟的方法,切片,并置石灰缸中埋2~3天,干燥,研粉。還有的蒸軟后切片,干燥研粉??傊?,各地蟾酥軟化切制的方法尚需研究。
|
|
來自: 種養(yǎng)時政法制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