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這個概念,來自唐人。唐代人站在自己的歷史視角,把產(chǎn)生于古代的詩歌,主要是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形式稱為古體詩;與此相對,把產(chǎn)生于自己近代,也就是南朝齊梁陳和隋代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這種稱呼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古體詩內(nèi)容繁雜,形式不固定,有雜言詩(字數(shù)不固定),也有齊言詩(字數(shù)固定),但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論平仄,押韻也較隨意,無所謂的格律。 格律詩形式固定,也就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和少量的排律。講究平仄、對仗、押韻,有些還要求用典。押韻位置固定,不該押韻的地方碰巧押了韻,叫“撞韻”,反而覺得不好,要避免。而且押韻只能按韻書規(guī)定的韻部押韻,不按規(guī)定韻部押韻就會被認為是打油詩。 所以古體詩相對于近體格律詩而言,是古代的自由詩,自由靈活,盡可天馬行空,盡情發(fā)揮,完全沒有限制,無所謂格律。 格律詩要求苛刻,能用便用,不能用便不用,格律詩并不代表高大上。優(yōu)秀詩歌無論什么形式都是優(yōu)秀的,垃圾裝進漂亮的格律里,仍是垃圾。 當然,學習格律詩,掌握一點格律知識,更能幫助我們欣賞了解古典詩詞文化,提高自身素養(yǎng),卻不是可以炫耀的資本。 無論寫什么樣的詩,語言通順是最基本要求,語言不通順的句子不可能被稱為詩,只能一步步來,打好基礎(chǔ),才有可能去追求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當你寫的東東被人稱贊有韻味有意境了,這個東東才有可能被稱為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