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岡村位于揭陽市空港經(jīng)濟區(qū)漁湖片區(qū)最南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榕江南北河三面環(huán)繞。京岡村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宋紹興八年復置揭陽縣時,首任揭陽縣令孫乙曾以今京岡為臨時縣治所,紹興十年設(shè)榕城為縣治所,建縣衙,設(shè)文廟,拓馬路,辟市集等。故揭陽有“未有榕城,先有京岡”之說。 為紀念孫乙置縣功績,當?shù)厝罕娨悦磕贽r(nóng)歷六月二十四榕城建置之日為“開市日”,酬神慶祝。歷代不衰,當?shù)厝藗餮源藶?月24日老板請伙計的由來。 孫乙,字次木,江蘇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宋徽宗朝(1101—1125年)進士。 紹興八年(1138年),孫乙授為揭陽知縣,主持復創(chuàng)揭陽縣,因為當時揭陽仍在復創(chuàng)之中,治所(即官府辦公場所)未定,故先選址吉帛村(今京岡村)為臨時住所。紹興十年(1140年)割海陽縣境3鄉(xiāng)正式設(shè)置揭陽縣,并以玉窖村(今榕城區(qū))為治所,建縣衙,設(shè)文廟,拓馬路,辟市集,徙民眾,使縣治初具規(guī)模。 孫氏家廟,堂號為隱相堂,又稱隱相祠,恩相祠,是為祭祀有恩于京崗孫氏先祖的宰相梁克家而建的祠堂。 梁克家是晉江人,官至右丞相,中舉前曾在京岡孫白家任教,后孫家遇急難,梁克家為其排解,孫氏感其恩,遂建祠祀之。南宋理學家朱熹曾撰有《隱相堂序》一文。 隱相祠創(chuàng)建于宋代,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孫氏族人任潮州府鎮(zhèn)臺孫國乾召集鄉(xiāng)賢倡議集資重建。 祠后廳懸掛的“隱相堂”堂匾為重建時由翰林吳左禧所題。 1994年,隱相祠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孫氏家廟天井右側(cè)墻壁立有一塊寫著“夢龍滌爪”字樣的碑石,該碑是為紀念當年梁克家初抵京岡時所立,原在京岡村道旁,后移入祠堂內(nèi),現(xiàn)存石碑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立。 “夢龍滌爪”的傳說 宋紹興廿三年(1152),孫白于一夜間夢見一條青龍在村前溪邊滌爪,醒來后感到非常奇怪。天亮后,吃罷早飯便到村外閑行,日近午,忽見一穿著青衣的秀士,歇足村前溪,又到溪邊洗手。孫員外一見,正與夢中境地相符,便邀請至家中,熱情相待,知此秀士叫梁克家,家住泉州,游學來到潮州。孫白見他一表人才,學識豐富,才華橫溢,將來定會出人頭地,便有心與他結(jié)交。于是懇切地聘他為塾師,在京岡授課,培育孫家子弟。梁克家應(yīng)允。幾年間,梁克家感念孫家厚禮相待,孫白欽慕克家博學多才,兩相結(jié)下濃厚情誼。后因一事誤會,使梁克家留詩辭館而去。 紹興三十年(1160),梁克家上京赴試,中了狀元,后官升至宰相。他感念未得志時孫家厚待之恩,為此極力幫助孫家,洗雪冤情,使孫氏追感永世,特于村前溪邊,當年梁克家洗手之處,立一石碑,碑刻“夢龍滌爪處”五個大字。右邊刻“宋宰相梁鄭國公茂才時于此滌足”。左邊刻“乾隆三十一年丙秋七月重修”。 又在村中為梁相立廟紀念,潮州孫家與泉州梁家,自此世代往來,成為世交摯友。 至明朝嘉靖之初,梁克家的十七世孫梁懷仁,嘉靖八年(1529)已丑科進士,授職南京驗封主事,于第二年,專程來潮州,拜謁祖祠以及繼續(xù)孫梁兩族近400年的契誼,在當年也傳為佳話。 “登瀛五馬坊”是明正德十四年(1424)揭陽縣知縣徐知用,為永樂二十一年(1423)京岡舉人孫齊和正統(tǒng)五年(1440)歲貢生、澧州府同知孫瑀父子所建的一座功名坊,坊為二疊三重檐石結(jié)構(gòu)建筑。牌坊正面中間刻孫齊的雅號“登瀛”二字;背面刻“五馬”二字,最上面中間刻“恩榮”二字。 瀛洲是傳說中的仙山,“登瀛”是“登瀛洲”的省稱,比喻士人得到榮寵。孫齊進士及第,地方官按朝廷的制度,為他建石牌坊,勒“登瀛”,標明是為孫齊立的進士坊。在“登瀛”石刻的背面,鐫刻著“五馬”二字,“五馬”是指漢時郡太守乘坐的車,后用“五馬”作郡太守的代稱。明代府的長官稱“知府”,副長官稱“府同知”,也以“五馬”作代稱。該坊勒“五馬”是為孫齊之子、明正統(tǒng)五年拔貢生、任湖廣澧州同知的孫踽所題。京岡村退休老教師孫努介紹,為孫踽勒石“五馬”,重建牌坊,距建坊之初相隔95年。孫齊、孫禹父子被后人在所立同—牌坊中紀念,這在整個潮汕地區(qū),都是極為罕見的,彌足珍貴。 1993年,“登瀛五馬坊”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轉(zhuǎn)自潮汕古建筑風俗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