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鶴銘》,刻于南朝·梁(傳)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陶弘景書。楷書摩崖。存90余字。原刻在鎮(zhèn)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錄,后遭雷擊崩落長江中,南宋淳熙間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間,共九十余字。未出水時之拓本稱“水拓本”,字數(shù)不多;出水后初拓本(五石本)即上皇山樵書?!动廁Q銘》石刻崩壞落水后,原文內(nèi)容至今無法考證,目前流傳較廣的版本是《金山唐人抄本》。 【原文】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于華亭,甲午歲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余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后蕩洪流,前固重局,余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zhèn)H,瘞爾作銘。 【局部放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