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釋義: 計劃是指用文字和指標等形式所表述的組織以及組織內不同部門和不同成員,在未來一定時期內關于行動方向、內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二、基本特點: 1.普遍性 與計劃的概念相對應,計劃的普遍性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社會各部門、各環(huán)節(jié)、各單位、各崗位,為有效實現(xiàn)管理目標,都必須具有相應的計劃。上至國家,下至一個班組,甚至個人,無不如此。二是指所有管理者,從最高管理人員到第一線的基層管理人員都必須從事計劃工作。計劃是任何管理人員的一個基本職能,也許他們各自計劃工作的范圍不同、特點不同。但凡是管理者都要做計劃工作,都必須在上級規(guī)定的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做好自己的計劃工作。如果管理人員沒有計劃任務,那倒值得懷疑了,他還算不算是一個管理者。在管理科學研究中,人們發(fā)現(xiàn)基層管理者責任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們從事計劃工作的能力。 2.首位性 把計劃放在管理職能的首位,不僅因為從管理過程的角度看,計劃先行于其他管理職能,而且因為在某些場合,計劃是付諸實施的唯一管理職能。計劃的結果可能得出一個決策,即無需進行隨后的組織、領導、協(xié)調及控制工作等。例如,對于一個要否建立新工廠的計劃研究工作來說,如果得出的結論是新工廠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那也就沒有籌建、組織、領導和控制一個新工廠的問題了。 計劃具有首位性的原因,還在于計劃影響和貫穿于組織、領導、協(xié)調和控制等各項管理職能當中。 3.科學性 無論做什么計劃都必須遵循客觀要求,符合事物本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能脫離了現(xiàn)實條件任意杜撰,隨意想象。從事計劃工作,就是通過管理者的精心規(guī)劃和主觀能動作用的發(fā)揮,使那些本來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成為可能,使那些可能發(fā)生的事成為現(xiàn)實。因此,從事計劃工作,一是必須要有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量力而行;二是必須有可靠的科學依據,包括準確的信息,完整的數據資料等;三是必須有正確的科學方法,如科學預測、系統(tǒng)分析、綜合平衡、方案優(yōu)化等。這樣才能使整體計劃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既富有創(chuàng)造性,又具有可行性。 4.有效性 計劃不僅要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而且要從眾多的方案中選擇最優(yōu)的方案,以求得合理利用資源和提高效率。因此,計劃要追求效率。計劃的效率,可以用計劃對組織的目標的貢獻來衡量。貢獻是指實現(xiàn)的組織目標及所得到的利益,扣除制定和實施這個計劃所需要的費用和其他因素后,能得到的剩余。在計劃所要完成的目標確定的情況下,同樣可以用制定和實施計劃的成本及其他連帶成本(如計劃實施帶來的損失、計劃執(zhí)行的風險等)來衡量效率。如果計劃能得到最大的剩余,或者如果計劃按合理的代價實現(xiàn)目標,這樣的計劃是有效率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在衡量代價時,不僅要用時間、金錢或者生產來衡量,而且還要衡量個人和集體的滿意程度。 三、基本分類: 根據計劃內容的明確性指標,可以將計劃分為具體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 具體性計劃具有明確規(guī)定的目標,不存在模棱兩可。比如,企業(yè)銷售部經理打算使企業(yè)銷售額在未來 6 個月中增長 15% ,他會制定明確的程序、預算方案以及日程進度表,這便是具體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只規(guī)定某些一般的方針和行動原則,給予行動者較大自由處置權,它指出重點但不把行動者限定在具體的目標上或特定的行動方案上。比如,一個增加銷售額的具體計劃可能規(guī)定未來 6 個月內銷售額要增加 15% ,而指導性計劃則可能只規(guī)定未來 6 個月內銷售額要增加 12%~16% 。相對于指導性計劃而言,具體性計劃雖然更易于執(zhí)行、考核及控制,但缺少靈活性,它要求的明確性和可預見性條件往往很難滿足。 四、基本框架: 1.文章式,即把計劃按照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措施和步驟等分條列項地編寫成文,這種形式有較強的說明性和概括性,經常用于全局性的工作計劃。 2.表格式,即整個計劃以表格的形式表述,經常用于時間較短,內容單一或量化指標較多的工作計劃。 3.時間軸式,即整個計劃按照主時間軸一次列開,內容按照實施先后順序編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