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勒《1498年自畫像》2018年07月31日09:12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丟勒《1498年自畫像》 1498年自畫像(油畫) 52×41厘米 1498年 阿爾布雷特·丟勒 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藏 阿爾布雷特·丟勒不僅是德國藝術史上偉大的人物,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他的藝術探索影響了同代及后代的眾多藝術家。丟勒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木刻版畫、油畫及素描作品,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獨立為自己畫像的北歐藝術家,因此享有“自畫像之父”的美譽。恩格斯曾高度評價過他,并把他和達·芬奇視為是“需要巨人的時代”所產(chǎn)生的巨人。 1471年丟勒出生于紐倫堡的一個金飾工匠家庭,祖輩父輩都是傳統(tǒng)的手工金匠,受家庭的影響,丟勒幼年就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金飾刻畫的筆法技巧,這對他后來的繪畫幫助很大。但那種中世紀手工藝者學徒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滿足丟勒強烈的求知欲望,為了掌握更多技能,他離開了家鄉(xiāng)紐倫堡,游歷其他城市及鄰近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丟勒接觸到了人文主義哲學思潮與古典建筑學,他曾幾次到意大利和弗蘭德斯進行學習和交流,這些地方的藝術氛圍、創(chuàng)作思想以及藝術家受關注的程度都給他以很深的觸動。 創(chuàng)作于1498年的自畫像(現(xiàn)藏于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作為他早期的許多自畫像之一,從畫面造型樣式和用色特點來看,可謂是他最早展露才華的一幅。在這幅自畫像上,丟勒精心刻畫了面容和衣飾的細部,人物形象逼真而傳神,既證明他有將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加以再現(xiàn)的非凡才氣,也反映了他個人的信念:“越是能夠正確地將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來,作品就越顯得精彩?!弊髌分?,丟勒內(nèi)著白色百褶并飾有金色花邊的衣服;外穿白底黑邊的緊袖外套;左肩披著一個褐色的斗篷,編織的緞帶將斗篷與另一側外套連接起來,這既豐富了畫面的視覺層次感,同時也增添了畫面的張力;雙手戴著白色手套交叉握著平放于胸前;頭上所戴的黑白條紋相間的帽子與外套的紋飾也形成呼應。丟勒用精細的素描手法來表現(xiàn)眼睛的潤澤靈動;用貼近輪廓線的造型陰影來增添人物的立體感;用稀疏淡褐色的胡須、波浪式的披肩卷發(fā)來烘托人物的形象氣質(zhì)。身后的窗外,細致地刻畫了蜿蜒的河流、草木和山川,這也許是他想借此暗示自己的意大利之旅以及他并不是一位小地方的畫匠,而是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藝術家。德國藝術家很少表現(xiàn)人的肉體美,因為他們不像意大利人那樣接受過古希臘羅馬雕像的人體美的啟迪,德國藝術一般重在表現(xiàn)精神氣質(zhì),也許這正是日耳曼民族性格的一種繪畫體現(xiàn)。丟勒的許多作品,尤其是那些版畫作品哲理性往往更強些。 畫面的中下部,有丟勒對這幅作品的題詞:這是在我26歲時,我根據(jù)我的形象來畫的這幅畫。畫面的題詞和其后的署名表現(xiàn)了畫家非凡的自信。此時的他已經(jīng)結婚,擁有了自己的畫室,并接到了第一批重要的肖像畫人物創(chuàng)作,也使得他很快從一個不怎么知名的德國畫家成為了擁有很高名望的歐洲畫師。畫面中他堅定的表情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這是丟勒第一次在自畫像中擺出非常正式的姿勢,壓制了他在埃爾蘭根、利沃夫以及巴黎自畫像當中都非常突出的、毫無顧忌的自我展現(xiàn)因素,轉(zhuǎn)而強調(diào)與其地位相匹配的莊嚴。他熱愛自己的繪畫職業(yè)并引以為榮,希望自己國家的藝術家們能夠擁有如意大利藝術家同樣的社會地位。據(jù)同時代人著文回憶丟勒的長相時寫道:“他有一張表情生動的臉,一對明亮的眼睛,長著希臘人稱之為四角形的鼻子,長長的脖子,寬闊的胸脯,束緊了腰的腹部,大腿的肌肉十分發(fā)達,小腿也結實勻稱,樣子文質(zhì)彬彬。他那俏皮的言談舉止更令人陶醉,以致聽眾都覺得再也沒有比他結束講話時更令人惆悵的事了。他幾乎通曉天文地理、哲學美學,不僅懂得,還會口述出來?!边@種美譽即便有幾分夸張,也足以說明丟勒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現(xiàn)在我們來觀賞這一幅自畫像,也許可以從中悟出上述形容詞中某些可信的成分。 繪畫是藝術家內(nèi)在精神外化的結果。欣賞丟勒的《1498年自畫像》,仿佛始終能感受到一種虔誠的宗教精神,一種平靜和諧,又略帶憂愁的神秘美感。丟勒將他的自畫像里注入了自己的靈魂與力量,透過人物的眼睛我們能看到丟勒的本心與向往。總之,丟勒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自畫像與其說是畫家的肖像畫,不如說是畫家形象的自傳,他以自己的方式向觀眾呈現(xiàn)了他的藝術追求與精神理念。正如他曾經(jīng)表達過的一個愿望那樣:“希望自己點燃的微光能夠逐漸照亮全世界。”他所留下的藝術作品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愈發(fā)燦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為了藝術而努力探索的人們。 (責編:魯婧、王鶴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