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宋太祖趙匡胤在得了后周天下之后,曾經(jīng)立下“太祖誓碑”,規(guī)定宋朝必須要善待柴氏家族,并賜給他們丹書鐵券。雖然這是傳言,但是宋朝基本上真的做到了善待柴家。 在后周太祖郭威起兵反抗后漢之時,郭威的兩個兒子以及柴榮的三個兒子,都被漢隱帝劉承祐所殺。柴榮后來又有四個兒子,最長者就是你哪有的柴宗訓了,他后來“禪位”給宋太祖趙匡胤,退位時年僅七歲。他后來被趙匡胤封為鄭王,但是他并沒有過上太祖答應(yīng)的幸福生活——在二十歲時,他不明不白地死了。他的王位傳給了兒子柴永崎,但是“王”沒有保住,卻保住了“公”——從此柴家后人受封鄭國公。到了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時期,柴宗訓的嫡系血脈就斷了,宋仁宗在柴家找出一位最長者,讓他奉后周宗廟,一直延續(xù)到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gòu)建立南宋之后,在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他又找到了柴家后人柴叔夏,封他為崇義公,奉后周宗廟。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也曾經(jīng)介紹過柴榮另外三個兒子的結(jié)局——柴熙讓不知所終,據(jù)說是為了躲避趙匡胤的追殺而改姓寧;北宋王铚的《默記》以及王鞏的《隨手雜錄》都記載柴熙謹被趙匡胤賜給大將軍潘美收養(yǎng),從此終生不再過問。柴熙謹被改名為潘惟吉,曾經(jīng)被宋真宗派往遼國給遼圣宗祝壽。他的血脈一直延續(xù)至今。 柴熙誨一說也被潘美收養(yǎng),一說被將軍盧琰收養(yǎng),改名盧璇。 但是,《新五代史·卷二十·周家人傳第八》記載,“皇朝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