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手型就是運動時的型樣和狀態(tài),含有三種主要手型,那就是拳、掌、勾。 一、掌——掌的部位含有掌指、掌心、掌根、掌背、掌外緣。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互不靠攏,但也不要太開,五個手指基本在一個平面上,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圓開,掌心微微內(nèi)凹,俗稱荷葉掌,不用拙力;不要太凹或太張,以自然舒適為度。太極拳論指出:“其根在腳,發(fā)與腿,主宰與腰,形于手指”首先手指在太極拳運行中由腳而腿而腰的節(jié)節(jié)貫穿,指明了太極拳的運行方向,有助于神意氣的統(tǒng)一。在練時手掌不要繃勁,不宜用勁坐腕,手腕不能耷拉。坐腕和耷拉都會使全身血液循環(huán)不暢,耷拉就是懈沒有掤力。掌型有如下11種: 1、立掌:手心向前。如拳架“攬雀尾”按勢的雙推掌、“摟膝拗步”“扇通臂”的單推掌、“肘底捶”的上掌等。手掌向前微俯,手掌松塌在腕骨上。如拳架“倒攆猴”的前掌。 2、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拳架“高探馬”的后拉掌、“翻身撇身掌”的背擊掌。 3、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拳架“白鶴亮翅”的左掌、摟膝掌等。 4、橫掌:手心向前,橫向擺掌,如拳架“高探馬”的右手之掌。 5、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拳架“轉(zhuǎn)身擺蓮”開始的雙掌。 6、垂掌:手掌指尖向下,如拳架“起勢”、“收勢”垂落腿側(cè)的掌。 7、直掌:手掌伸直,如“起勢”雙手往上抬起的掌。 8、側(cè)掌:掌心向里或偏向里,不論手指尖向何方都是側(cè)掌。如拳架“掤手上勢”、“攬雀尾”的掤臂之掌。 9、插掌:擊打的勁道貫通到手指尖的掌,橫向的插掌如拳架“海底針”的右手撩插之掌、“白蛇吐信”的左穿掌。 10、合掌:兩掌心在意念、勁道相合的掌,如拳架“提手上勢”。 11、美人手掌:該手掌由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傳授出來,手型若古典美人,手腕平平,手不露筋。相對于傳統(tǒng)的豎掌,在作用上有極大差別。首先,腕部松開后,從指到掌到腕,乃至肘、肩一路而上均放松凈盡,于是敏感度較豎掌強。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勁點,分清勁點所在之處,能有助于意到氣到勁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勁點在全掌或掌根,橫掌在掌外緣,仰掌、俯掌在虎口或中指、食指等等。無論是練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勁點是十分重要的。楊式太極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與防的意識,所以對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運轉(zhuǎn)要講究用意,不宜隨意出手。 二、拳——拳的部位含有:拳心、拳背、拳面、拳輪、拳眼。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攏卷握,拇指扣壓在食指、中指的指骨上。拳眼中能容下一食指。 用拳的類型有: 1、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為立拳,如拳架“搬攔捶”的拳等。 2、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拳架“雙峰貫耳”的雙拳;拳腕稍向內(nèi)扣,如“左右摟膝指襠捶”的拳,該拳用拳背或腕骨擊人。 3、仰拳:拳心向上,如拳架“撇身捶”的拳。 4、俯拳:拳心向下的拳,如“摟膝栽捶”的拳。楊式太極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勁點。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三、勾手——又稱抓子,也有人叫鉤手、鉤子、吊手。勾的部位含有勾尖、勾頂,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攏下垂,勾尖朝下。具體練法是:五指第一指節(jié)自然捏攏,屈腕。掌心含空,五指不可用力。掌心可容一小球,勾頂和腕關(guān)節(jié)處無繃緊感。如“單鞭”拳勢的右直勾手。勾手的勁點在腕根。勾手的勾頂或勾尖可以擊打。 另外,位于手臂上的肘,也附在手型一起介紹。肘的部位含有肘尖、肘臂,推手時使用小臂滾截或滾捋就稱肘勢的動作,相對較為安全;散手使用肘尖就稱肘擊的動作,容易傷人,切要慎用。師承于楊露禪宗師之高足王蘭亭的李派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李瑞東 (1851~1917年)所傳拳法體系中,有幾套秘不外傳的肘法絕技(含七星肘、五行肘、五行連環(huán)肘等)。 (廣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