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金壇名醫(yī)王肯堂是明代常州著名醫(yī)家,其游歷南北,著述豐宏,對后世醫(yī)人尤其是清代孟河醫(yī)家影響深遠。王肯堂好交游,與人論學博而不雜,詳而又要,至于他與常熟名醫(yī)繆希雍的一段友情,更是早已成為醫(yī)壇的佳話。本文擇取其親身試驗繆希雍“資生丸”一事,以期窺先賢風貌于一斑。(編輯/姬毓)
王肯堂,字宇泰,一字損仲,號損庵,自號念西居士,江蘇金壇人。祖父王皋,父王樵,均進士。王皋任過知府,遷山東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 少年時的王肯堂因母親長期患病而有志于歧黃之術。有一次,其妹瀕死,經他治愈,事跡傳開后,百姓延診求方者甚多。為了不影響其讀書科舉,其父一再命令,不準他習醫(yī)。成年之后,他喜交游,興趣愛好更加廣泛。據其自云,其交游半天下,曾遇繆仲淳(繆希雍,字仲淳)于白下(今南京),切磋醫(yī)技,友誼頗篤;與來華傳教士利瑪竇有過交往,探討過歷算心得;更曾先后與郭澹論數緯,與董其昌論書畫,與曾柏大師論參撣。各種思想的沖擊融匯,對他改善知識結構,開展醫(yī)學研究是有大有裨益的。 明萬歷17年(1589年),王肯堂中進士,同年選為翰林檢討,備員史館4年,以博學多聞而名揚館閣。后因上書抗御倭寇事,被誣以“浮躁”降職,于萬歷20年引疾歸里。 罷歸后,他不忘初心,重操少時喜愛的醫(yī)學。居家期間,他邊療民疾,邊撰醫(yī)書,廣泛收集歷代醫(y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yī)學之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癥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yī)學家所推崇。 王肯堂著《證治準繩》 當此之際,常熟繆希雍亦譽滿醫(yī)林,與王肯堂一時瑜亮。據說王肯堂與繆希雍初次見面時,交談之間,發(fā)現(xiàn)繆希雍時不時地從袖子里拿出一顆藥丸,塞進嘴里咀嚼。此舉引起他的強烈好奇,便問繆希雍所食是何藥??娤S捍鹑眨骸按讼滴业弥貍?,饑者服之可飽,飽者服之即饑?!痹瓉恚宋端幫杳麨椤百Y生丸”,是他在四處游歷時得到的一個秘方,該方由人參、白茯苓、白術、白扁豆、陳皮、山藥、蓮子肉、砂仁、白蔻、薏苡仁、麥芽、神曲、芡實、桔梗、藿香、黃連、山楂、甘草諸藥所組成,擅治脾胃虛弱、腹瀉消瘦等癥??娤S焊嬖V王肯堂,此藥于調理脾胃方面尤見功效,饑餓之時服用,餓感頓消;飽食以后服用,又可健胃消食。 如此神奇之療效,實為聞所未聞,王肯堂遂向他索方閱之,分析之后,不禁嘖嘖稱奇。然實踐檢驗真理,藥到方能病除,此時的王肯堂尚不相信此方還具有消食之功。某日晚上,他飽餐一頓,借此機會來驗證資生丸的消食效果。他服食了2丸,然后直接臥床而睡。次日清晨,果真沒有停食飽脹之感,由此如獲至寶,益發(fā)相信此方之神效。 此后,他又將該方獻給父親。其父年高脾虛,食少痰多,因服食此藥而得以壽享九十余歲,而他自己亦以八十余歲之高齡無疾而終。人生七十古來稀,王氏兩代皆能高壽,這在醫(yī)學條件尚不發(fā)達的古代是極為罕見的,而這自然不能不歸功于資生丸的養(yǎng)生之效。
【人物簡介】 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秦,一字損仲,號損庵,自號念西居士,金壇人。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王樵是進士出身,官至刑部侍郎。王肯堂博覽群書,因母病習醫(yī)。萬歷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選為翰林檢討,官至福建參政。與傳教士利瑪竇有往來。萬歷二十年(1592年)因上書直言抗倭,被誣以“浮躁”降職,遂稱病辭歸。重新精研醫(yī)理,能做眼窩邊腫瘤切除手術,又能治愈瘋疾。歷11年編成《證治準繩》44卷,凡220萬字。另著有《醫(yī)鏡》4卷、《新鐫醫(yī)論》3卷、《郁岡齋筆塵》等,輯有《古代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今人輯有《王肯堂醫(yī)學全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