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由可愛萌娃身著明朝皇太子(親王)常服的圖片迅速在網(wǎng)絡爆紅,真是樂翻眾人。有細心的網(wǎng)友把這組圖片和《大明衣冠》中的圖片進行對比,得出的結(jié)論是制作精細靠譜。其實各種靠譜服飾還是很多的,本人簡單為大家整理一下(各類漢服與Q版《大明衣冠》的對比圖)。 1.皇太子(親王)常服 《大明會典》記載皇太子常服:“永樂三年定,冠:烏紗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親、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色,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金織蟠龍一;帶:用玉;靴:皮為之?!庇H王常服“冠、袍、帶、靴俱與東宮同”,世子和郡王的常服也和皇太子、親王相同。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2.百官朝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jié)、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shù)區(qū)別品位高低。公爵冠八梁,侯爵、伯爵七梁。一品官員七梁,二品官員六梁,三品官員五梁,四品官員四梁,五品官員三梁,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官員二梁,八、九品官員一梁,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3.道袍 又稱褶子、海青等,是明代中后期男子最常見的便服款式之一,也可作為襯袍使用。《酌中志》記載:“道袍,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領耳。”定陵出土有8件明神宗的道袍,墨書標簽題作“大袖襯道袍”。 道袍通常的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小襟用系帶一對、大襟用系帶兩對作為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cè)各接出一幅內(nèi)擺,打褶后縫于后襟里側(cè)。內(nèi)擺的作用主要是遮蔽開裾的部位,使得穿在里面的衣、褲不會在行動時露出來,保持了著裝的端整、嚴肅。同時,擺上作褶又形成了一定的擴展空間,不會因為內(nèi)擺連接前后襟而使活動受限。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4.皇帝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即圓領),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后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侍?、親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但袍用紅色。(如同1.皇太子常服)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左圖為電影《大明劫》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5.皇帝曳撒 也寫作一散。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曳撒,其制后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币啡龅男沃戚^為獨特,它的前身部分(前襟)為上下分裁,腰部以上為直領、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形似馬面裙,正中為光面,兩側(cè)作褶,左右接雙擺。后身部分(后襟)則通裁,不斷開。明代前期皇帝日常多穿曳撒。尹直在《謇齋瑣綴錄》中說:“昔叨侍憲宗皇帝,觀解于后苑,伏覩所御青花纻絲窄檐大帽、大紅織金龍紗曳撒、寶裝鉤絳。又侍孝宗皇帝講讀于青宮,早則翼善冠、袞繡圓領,食后則服曳撒、玉鉤絳。而予家賜衣內(nèi),亦有曳撒一件,此時王之制,所宜遵也?!?/p>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6.皇帝直身 也稱直領?!蹲弥兄尽酚涊d:“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綴本等補。圣上有大紅直身袍?!敝鄙硇嗡频琅?,直領、大襟、右衽,衣襟用系帶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兩側(cè)開裾,大、小襟及后襟兩側(cè)各接一片擺在外(共四片),有些會在雙擺內(nèi)再各加兩片襯擺。雙擺的結(jié)構(gòu)是區(qū)分道袍和直身的標志。從明代的一些繪畫來看,綴有補子的直身應具有常服的功能,可用在出行或一些較為正式的政治活動中。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7.皇帝吉服 吉服是指在時令節(jié)日及壽誕、筵宴等各類吉慶場合所穿的服裝。明代皇帝吉服尚未正式進入制度,因此在具體形制上也沒有嚴格的標準。一般來說,皇帝吉服的款式與常服或便服相同(如圓領、直身、曳撒、貼里、道袍等),顏色多用紅色、黃色等喜慶色彩,紋飾則較常服、便服更為華麗精美,大多使用應景題材或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 南京御史孟一脈給明神宗的上疏中提到:“遇圣節(jié)則有壽服,元宵則有燈服,端陽則有五毒吉服,年例則有歲進龍服?!眽鄯榈酆髩壅Q日所穿,多飾有“萬壽”等與祝壽有關(guān)的紋樣;燈服為元宵節(jié)所穿,使用燈籠紋樣的衣料或補子;五毒吉服為端陽節(jié)所穿,飾有“五毒”紋樣;龍服即飾有龍紋的各式龍袍。這些服飾均屬于“吉服”。而明代皇帝畫像上所穿的“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也應是皇帝吉服的一種,但具體功能與穿著場合尚不清楚。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8.皇帝戎服 明代皇帝在狩獵、騎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動中穿著戎服。但明代服飾制度中并未專門列出皇帝戎服,因此具體的種類、形制、功能等均缺乏詳細的記載。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盔甲,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明代皇帝戎服實物。此外,像《出警圖》、《宣宗出獵圖軸》、《明宣宗射獵圖》等明代繪畫中也記錄了皇帝身著戎服的形象。通過這些形象與實物,結(jié)合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可以對明代皇帝的戎服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9.深衣 深衣,被認為是古代圣賢的法服,歷來備受儒家推崇,明代深衣繼承前人所定樣式,與幅巾、大帶一同穿著。在明代深衣主要用于冠禮、祭祀等場合,并不作為日常服飾。有些文人也在燕居時穿著,以示推崇古禮、不同俗流。但也有些人不以為然,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曳撒、貼里等上下分裁的服飾受了深衣制度的影響。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0.襖裙 襖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裝,音 ǎo qún這里說的“襖裙”是漢族傳統(tǒng)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shù)語 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后多用“襖”、“衫”,唐以后“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漫長的演變,它們的具體意思和細節(jié)都會有差別,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襖”為有襯里或夾層的上衣,“衫”為單衣。 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襖衫長度有長有短,有交領、豎領、方領、對襟等。此外,明代的女襖衫和男襖衫一樣,也有直袖和箭袖。很多人認為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實這種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畫中就很常見。無論是衣在內(nèi)還是衣在外,上衣下裙的兩截樣式,都是漢族女裝區(qū)別北方少數(shù)民族女裝的一大特點。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1.明制婚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青綠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婦則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于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2.飛魚服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wèi)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官服,由云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制成,佩繡春刀,是明代僅次于蟒服的一種賜服。如正德十三年曾賜一品官斗牛,二品官飛魚服色。據(jù)《明史》記載,飛魚服在弘治年間時一般官民都不準穿著。即使公、侯、伯等違例奏請,也要'治以重罪'。后來明朝規(guī)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著飛魚服。景泰、正德年以后,在品官制服之外賞賜飛魚服、斗牛服、麒麟服。斗牛服等級高于飛魚服。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3.文官常服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qū)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qū)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guī)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qū)別。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4.蟒袍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斗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龍袍是”五爪龍”,只有皇帝,太后,皇后,皇貴妃這4人穿的朝服才能叫'龍袍',而皇帝的龍袍以明黃,杏黃,正黃為主.親貴皇親的朝服只能叫”蟒袍”.最高的品級是”五爪蟒”.但是這里的蟒和龍在形態(tài)上完全沒有任何區(qū)別,就僅僅是名稱上的不同而已。在顏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左圖為現(xiàn)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
|
來自: wyj劍神卓不凡 > 《Q版人物中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