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 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 那么,中國山水畫是如何發(fā)展和傳承的呢 請大家搬好小板凳 以下這篇文章帶你秒懂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簡史 1 始于魏晉 回溯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最早萌芽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開端,開始出現(xiàn)山和水的形象。體現(xiàn)“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藝術風格。 顧愷之 《洛神賦》局部 2 發(fā)展于隋唐 到了隋唐時期,山水畫進入快速發(fā)展的階段,開始成為獨立的畫科。 隋代山水畫家展子虔,開創(chuàng)了青綠山水的新風貌。他的代表作《游春圖》以俯瞰構圖的形式,實現(xiàn)了咫尺千里的效果,體現(xiàn)了當時畫家對透視的認識。 展子虔 《游春圖》 到了唐代,山水畫真正進入全面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不僅涌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還出現(xiàn)了風格完全不同的兩大流派。 一派叫“青綠山水”,使用礦物性顏料,以繪形為主,色彩鮮艷濃重。代表人物是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史稱 “大小李將軍”。尤其是李思訓創(chuàng)立了大斧劈皴,為此后山水畫中皴法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 另一派叫“水墨山水”,使用植物性顏料,以寫意為主。畫出的是黑白的山水,色彩簡單淡薄,代表人物是“畫圣”吳道子和“詩佛”王維。蘇軾曾經(jīng)評價王維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 《雪霽》 安史之亂以后,國家四分五裂,西蜀、南唐、中原三足鼎立,中國再次進入混亂時期,但也恰好迎來了藝術的再次繁榮。此時山水畫的發(fā)展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南唐地區(qū),以中原地區(qū)的荊浩、關仝,南唐的董源、巨然為代表。 荊浩、關仝的藝術風格,主要是描繪北方關陜一帶的風景。構圖頂天立地,被稱為大山大水的北派山水。 荊浩 《匡廬圖》 董源、巨然則是與之相反的南方山水,重在描繪南方山水的氤氳、朦朧。尤其是董源,獨創(chuàng)了點苔法及披麻皴,在山水畫描繪中尤為傳神。 董源 《瀟湘圖》 3 宋代發(fā)展到巔峰 正所謂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jīng)過了五代十國的動蕩不安,迎來了宋代的統(tǒng)一安定。尤其是宋代市民經(jīng)濟發(fā)展,為繪畫的繁榮提供了契機。五代北派山水畫發(fā)展到宋代,主要以李成、范寬和郭熙為代表,三人中尤其以李成、范寬成就突出。 郭熙 《窠石平遠圖》 范寬 《溪山行旅圖》 宋代文人中,有人極力反對五代時期院體畫的發(fā)展,從而形成了“文人畫派”。文人畫最早由蘇軾提出,并稱為“士人畫”。日后不斷發(fā)展,得到了文同、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支持。 這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由于擅長描繪南方山水,并且特別擅長描繪煙霧繚繞、氤氳朦朧之感,其畫風被稱為“米氏云山”。除此以外,貴族階層中也形成了以王詵、趙令穰等人為代表的“小景山水”。 米芾 《春山瑞松圖》 趙令穰 《陶潛賞菊圖》 然而,此時青綠山水的發(fā)展逐漸淡漠,但仍然產(chǎn)生了王希孟這樣的大畫家。其作品《千里江山圖》長達 18 米,被譽為“青綠山水第一長卷”。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南宋偏安一隅,在宋徽宗趙佶的影響下,主要以“院體山水”為主。突出代表是“宋四家”,分別為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夏圭 《溪山清遠圖》 馬遠 《梅石溪鳧圖》 4 元代文人山水 元代以后,文人山水畫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山水畫中的主流,最為典型的代表即為“元四家”,指的是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四人。 “四家”主張繪畫以自娛為主,并且極力營造出繪畫的文學性,實現(xiàn)詩書畫印的結合。四人中尤其以黃公望最為突出,其作品《富川山居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黃公望 《富川山居圖》局部 仇英 《漢宮春曉圖》 5 明代院體畫復興 明代時期,院體畫再次發(fā)作,反映在山水畫中則是明初的“浙派”,主要以戴進、吳偉為代表。但明代中期仍然出現(xiàn)了杰出的文人畫家,被稱為“吳門四家”,分別是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 沈周 《桃源盛景》 董其昌 《丹樹碧圖》 6 清代摹古為主 清代山水畫畫壇逐漸失去了生機,主要代表是以摹古為主的“四王”,分別是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他們重視筆墨,但作畫日趨模式化。發(fā)展至此,山水畫逐漸進入到平穩(wěn)發(fā)展的時期。 王時敏 《松鶴高士圖》 王鑒 《關山秋霽圖》 7 近代傳承 近代以來的海派,京派,嶺南派,長安畫派等流派風起云涌,中國山水畫藝術進入當代! |
|
來自: milano1895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