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式早教:促進寶寶身心健康的15種心理營養(yǎng)素心理營養(yǎng)素必須是極其豐富、多種多樣的,但孩子年齡不同,生活條件各異,心理基礎也不一樣,所以他們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也不盡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在選擇心理營養(yǎng)素(即廣義的早期教育內容和方法)時,務必遵循五大原則: 第一,親情關系應當寬松: 慈愛、愉悅、認真、嚴肅,說笑有度,有玩有學,能尊重孩子的需求,征求孩子的意見,既有認真的鼓勵,又有嚴格的要求,全家人在孩子面前保持親子態(tài)度的一致和教育的默契。家人在生活習慣、興趣愛好、言談舉止、人際關系、親和力方面,盡量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至少有一個使他快樂、信賴和崇敬的楷模。 人多時不能對孩子過分注意,嚴禁把孩子當玩具、當笑料、亂吹棒,也不準嚇唬孩子和侮辱他。孩子的心理特別稚嫩,成人稍有不慎,孩子的心理就會受到傷害,如:膽小、害羞、小氣、愛哭、驕傲、嫉妒、無禮、自私、不合群、攻擊行為等等,都是由于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害所致。 如果失去以上這種親情關系的原則,家里只知寵愛、嬌慣,孩子就像不好好吃飯一樣,再好的精神營養(yǎng)對他來說也缺乏吸引力,且食之無味。 第二,極大地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培養(yǎng)孩子的廣泛興趣,拓寬“興趣性發(fā)展”這座金字塔的底座,即構建好“人才大廈”寬厚的地基。 在激發(fā)孩子興趣的前提下玩和學。早期教育不分學科,不講系統(tǒng),不顧深淺,不求甚解,也不需要固定不變的課堂模式;生活中遇到什么就玩什么,孩子對什么產生注意就教什么。 給孩子“第二生命”以精神食糧,應當盡量多讓他接觸人類文化的精品,如高雅音樂、智慧玩具、經典童話、名家名篇、美術精華、科學小實驗、圍棋、國際象棋,參觀著名風景區(qū)、國內外文化遺產等。 第三,以給孩子積極、快樂和幸福的感受為主,同時也要給予適當的磨煉: 給孩子全面的精神營養(yǎng),決不只限于給他們快樂的、有趣的、溫暖的、舒適的、慈愛的、成功的、滿足的、安全的、光榮的種種心理體驗。他們雖然需要以獲得以上正面的感受為主,以使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勇敢和自信,但也不可沒有生活的挫折和磨煉,如:感受困難,經歷失敗,接受批評,承受病痛的折磨,摔跤擦破點皮,流點血……有時候,孩子不愿干的活也要讓他干,要教他克制強烈的欲望,還有的時候要讓孩子單獨生活,忍受孤獨,甚至經受與父母分離之苦。這些也是很必要的精神營養(yǎng)。如果只讓孩子在溫室中生活,糖水里泡大,只讓他滿足和如意,那么他所感受的世界是平面的、貧乏的、淺薄的,“身在福中不知?!焙筒磺筮M取的“懶惰心態(tài)”就產生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只要不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圍,并加以教育引導,挫折教育就能發(fā)展其良好的意志品質,并且擴大他的視野,提高他的認識感受能力。 有的家長和教師要求孩子冬天早起床,早鍛練,感受寒冷;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打針時不哭,感受如何征服疼痛;有的爸爸有意讓孩子到滂沱大雨中淋雨,讓孩子感受落湯雞的滋味;有的母親鼓勵孩子獨自走親戚,體會“離巢”的孤獨感,戰(zhàn)勝怯懦;還有的家長當孩子犯錯誤時,讓其接受憤怒的批評……這些都是很好的“磨煉教育”,不過要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第四,多給孩子真切、真實、有趣的生活感受: 不要滿足于用模擬的玩具游戲去代替生活,雖然人們公認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是嬰幼兒生活必不可少的伙伴。但玩玩具不可“偏食”,(如有的孩子只愛布娃娃,有的偏愛小手槍),玩具也不可淹沒孩子真實的生活。例如有的家庭給孩子買五花八門的大量玩具消磨他的大多數時間。青年人有“玩物喪志”的教訓,嬰幼兒何嘗沒有“玩物喪學”的危險?因為豐富多樣的實際生活才是最好的學習和鍛煉,千萬不要讓孩子脫離真實的生活世界。 誠然,玩具對兒童是必要的。比如適當的體育玩具、智力玩具和自己制作的玩具就不可缺少。但家長要知道,真實有趣、新奇的生活感受,要高于玩具的感受。難道釣真魚不比釣玩具紙魚更激動人心,更真切嗎? 所以,帶孩子做菜園籬笆,幫媽媽稱重量、量長短,跟爸爸進暗室洗相片,領略“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以及春天采野菜,刨蚯蚓喂鴨子等等生活,哪一項不比玩具游戲的感覺更好?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太梭利說得好:“兒童的快樂在于完成對他的年齡來說是偉大的工作。他真正的滿足是對手頭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他的幸福在于用最好的方式進行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他的身心和精神力量來自于獲得生活經驗”。如果“成人不為兒童提供從事嚴肅勞動的機會,而是為他準備各種昂貴而沒有多大教育意義的玩具,企圖用它來吸引兒童,以防兒童干擾大人,其結果不僅不能真正長時間地吸引住孩子,反而會成為兒童情緒受傷的根源。事實上,玩具提供給兒童的是一個無內容的環(huán)境,它不能使兒童精神集中,因為它沒有任何目的,卻只能使孩子誤入幻覺歧途?!彼?,脫離生活追求的游戲和玩具,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的。 第五,精神營養(yǎng)要富于啟發(fā),富于創(chuàng)造性: 例如,指導孩子認顏色,認識了黃色和藍色就能把它們調成綠色,那么再看看紅色和藍色能調成什么顏色呢?紅色和黃色又能調成什么顏色呢? 再例如,看螞蟻搬家,可以問孩子,知道螞蟻為什么排隊走嗎?螞蟻為什么有的頭大,有的頭小,螞蟻會打架嗎?怎樣讓螞蟻打仗?然后用一只死蒼蠅做引發(fā)螞蟻打仗的游戲。 再例如,有個孩子愛在地上寫字,爸爸說用粉筆在地上畫畫、寫字太臟了,用水也能寫。于是啟發(fā)4歲的兒子用瓶子灌滿水,塞上一個用海綿卷成的“筆頭”。用這支“筆”在地上寫寫畫畫,又好玩又不用擦地板,孩子感到更為新奇和有趣了…… 生活中處處可以被賦予創(chuàng)造的色彩。有了創(chuàng)造的色彩,生活就變得神奇而迷人了。如何搬椅子不發(fā)出響聲?開抽屜怎樣用力就開得輕松?爺爺的生曰應當送什么禮物?隔壁的大姐姐害重病應當怎樣慰問呢?怎么讓陀螺轉的時間更長?用鴨蛋殼做不倒翁,臉要怎樣畫?怎樣讓小雞聽指揮?怎樣捉泥鰍才能把它抓???怎樣抓螃蟹才能不被它們鉗疼?怎么劃火柴才安全?怎樣剝松花蛋才不剝破蛋肉?怎樣判斷一個完整的雞蛋是生的還是煮熟的?風箏為什么會翻筋頭?“清”、“晴”、“睛”、“蜻”這些字怎樣認得快,記得牢……只要抓住生活細節(jié),引導孩子創(chuàng)造性地思維,生活也就成了游戲,而這種游戲富有極大的樂趣。 根據以上的五大原則,“馮式立體早期教育法”創(chuàng)設了15個“早教區(qū)”,它既是全面養(yǎng)育孩子心理生命的營養(yǎng)“菜單”,又是心理鍛煉的“運動項目”,我這里做一下簡單概要的介紹: 1.訓練身體:眼、耳、鼻、舌、身和手指是人腦通向外界的窗口。孩子出生以后就要訓練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器官,以刺激腦神經元布網,完善大腦功能。例如讓寶寶看不同的色彩,不同形狀的物體,聽音樂和各種悅耳的聲音,嗅各種不同的氣味,嘗各種不同食品的味道,手和皮膚多觸摸不同的物品和玩具,大人還要常常揉捏他的小手指……總之,刺激孩子使他耳聰目明、手巧心靈,增強好奇心,激發(fā)求知欲,能將豐富的信息傳遞給大腦,使孩子越來越聰明。 2.體育運動:“三翻六坐九來爬,周歲會走叫媽媽”,對這些要稍作超前訓練,如2個半月時學翻身,7個半月學爬行(要常常爬,爬到兩歲)。會走路以后要多進行走、跑、跳、翻滾、拍球、投球等動作訓練,多玩大型兒童玩具和兒童體育器械,讓孩子養(yǎng)成愛運動的習慣。有條件的家庭可在寶寶1歲左右訓練游泳,2歲左右可訓練溜冰。孩子身體的靈活性、平衡性、柔韌性,以及合群玩樂、勇敢精神的培養(yǎng)都要在五六歲之前打好基礎。 3.禮貌交往:讓孩子喜愛交往,懂文明、講禮貌,有說有笑,落落大方。這方面培養(yǎng)得好的孩子有四個標準:(1).半歲不認生(2).周歲會串門(3).上幼兒園不哭(4).各種場合都能自然大方地說話;沒有膽怯、害羞、忸怩、猥瑣、傲慢、撒野和攻擊行為。培養(yǎng)這些良好的性格非常重要。正如卡耐基說的:人生的成就80%靠人際關系和溝通技巧,專業(yè)知識僅占20%。培養(yǎng)孩子交往能力的關健是尊重孩子和父母樹立榜樣。 4.認識萬物:從抱起來“看世界”開始,教孩子認識玩具、餐具、家具等物品;認識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磚瓦沙石、日月星辰、氣象變幻、各種建筑、交通工具……等等,見到什么就教什么,認識得越細越好,以擴大孩子視野,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好奇心,并豐富他的詞匯。我統(tǒng)計過,自然長大的孩子,一般5歲時能掌握2000個詞匯;而按“馮式立體早期教育法”認識萬物,5歲時竟能掌握30000個詞匯,詞匯量是普通小朋友的15倍。 5.音樂舞蹈:天天聽高雅音樂和兒童歌曲,經常觀看歌舞表演,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孩子對音樂、歌舞的喜愛,喜歡唱歌(但要輕輕唱,保護好童聲)、跳舞;提高對音樂歌舞的鑒賞能力,陶冶美好情操,開發(fā)右腦,發(fā)展想象力,使孩子更加活潑大方,更加熱愛生活。4~6歲時,在激發(fā)孩子極大興趣的前提下,鼓勵他學一種樂器。 6.美術造型:1歲多讓孩子看別人畫畫,以后開始學涂鴉,鼓勵孩子大膽涂抹,不斷地觀察、畫畫;并教孩子搭積木、捏泥、雕刻、剪紙等。經常帶孩子參觀美術展覽,攝影展覽,經常看畫報,仔細觀察顏色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這些都能開發(fā)右腦功能,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形成立體感、立體思維,同時培養(yǎng)起愛美的情操。 7.發(fā)展語言:語言是特別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包括聽覺語言、視覺語言和外語。發(fā)展語言要把小寶寶當作一個會說話、會認字的孩子,見到什么就對他講什么,做著什么就說什么,看到大字就念一念。多對孩子進行講故事、讀兒歌、背古詩、念成語、猜謎語等語言訓練活動。不論是聽覺語言、視覺語言或外語,寶寶都是在耳濡目染的模仿中學到的。 8.學習勞動:孩子會走路以后就要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能夠學會的一些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以培養(yǎng)孩子熱愛勞動的品德,同時增長體力、發(fā)展智力、養(yǎng)成良好習慣,從小孝敬父母,喜歡幫助他人。 9.制作玩具:動手動腦是科學發(fā)明的搖籃,也是發(fā)明家的搖籃。要幫助孩子制作不倒翁、陀螺、竹蜻蜒、紙飛機、風箏、風車、燈籠、萬花筒等小玩具和做各種科學小實驗。也允許孩子拆裝玩具,裝不好時幫他一把。必須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10.種植飼養(yǎng):教孩子種花、種草、種樹、種莊稼,如果沒有園地,也可在家居陽臺上用器皿播種,讓孩子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教他學會飼養(yǎng)幾種小動物,如小雞、小鴨、小鳥、小狗、小兔子等等,讓孩子從愛小動物開始學會關愛他人。這些活動還能讓孩子體驗生活,增長知識,培養(yǎng)耐心、責任心和認真做事的品格。 11.觀察提問:一定要特別培養(yǎng)孩子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引導孩子隨時隨地進行觀察、提問。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本來是豐富多彩的,但如果不去發(fā)現就會顯得十分貧乏、單調和無聊。愛觀察提問,就會使一生的生活都豐富而快樂。例如,二三歲時能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3歲左右能問為什么,只要他提問就應該多表揚。 可以采用討論的形式,讓孩子想想家里有多少種顏色的物品,看誰說得多;為什么這種聲音好聽,它叫什么音,那種聲音刺耳,叫什么音;小草為什么會長高,它“吃”什么,拔起來看一看:小貓走路為什么沒有聲音,抱起來看看它的腳;天上的雨是從哪里來的?大象的鼻子為什么特別長?樹葉為什么會掉下來?風是什么,為什么我們看不見……生活中無處沒有學習,無處沒有精神營養(yǎng),問題是你能不能發(fā)現它,并引導孩子去發(fā)現它。有了這種觀察提問的能力,何愁孩子不會學習思考,長大了不能自學成才! 12.認識自然:大自然是一本最豐富的百科全書,要盡可能地帶孩子到高山、森林、海洋、沙漠、田野、湖泊中去玩、去看、去問,盡量多地認識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之名,搜集標本、測量土地……這樣孩子就能見多識廣,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13.熟悉社會:社會也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教科書,要多帶孩子到工廠、農村、軍營、商店、超市、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寺廟、名勝古跡、少數民族地區(qū)等地方去玩、去看、去問、去搜集紀念品……并鼓勵孩子提許許多多的問題。 14.學數、形、時:讓l歲的寶寶開始學習數數,大人經常數東西給他看。數的東西要越來越多,數量逐步加大。例如幾盞燈、幾個人、幾只蘋果、幾把椅子、幾張床、幾級樓梯、幾個硬幣、幾顆紐扣;幾個象棋子,紅子有多少,黑子有多少,紅子多還是黑子多;5只香蕉吃掉3只,還剩幾只;你有5個字寶寶,我有2個字寶寶,我們倆一共有幾個字寶寶……孩子數多了,就會自然建立起數的概念來,就容易學習四則運算了。 數學啟蒙還應讓小朋友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并能分清長短、寬窄、厚薄、遠近、上下、高低、里外、前后、左右等等;逐步分清時間,學會認時鐘。 15.集體生活:孩子也必須在親子園、幼兒園中進行生活和游戲活動,因為人的許多重要的心理品質,離開了集體是無法培養(yǎng)起來的。例如語言交流、平等相處、團結友愛、互相關心、競爭意識、領袖能力、服從精神、遵守紀律、解決矛盾和沖突等重要品質,只有在集體活動中才能發(fā)展起來。 在“馮式立體早期教育法”的15種心理營養(yǎng)素之外,還有其他種種有趣的玩和學都是寶貴的心理營養(yǎng),如:下棋、集郵、閱讀、攝影、釣魚、游泳、編織、各種游戲、鍛煉及勞動等等,都是第二生命健康成長的優(yōu)質營養(yǎng)品,孩子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就是這樣培養(yǎng)起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