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一部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歷來被稱為“兵經”、“武經”,不但為我國歷代軍事家所推崇,也得到世界各國軍事家的高度重視和崇高評價,影響極為深遠。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年我國杰出的軍事家孫武(生卒年不詳)。孫武字長卿,本是齊國安樂(今山東惠民縣)人,后因戰(zhàn)亂,出奔吳國,被吳王闔廬用為將,在公元前509年協(xié)助伍子胥打敗楚國,對吳國的強盛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兵法大概是他為了建議吳王闔廬攻打楚國而作的。現存《孫子兵法》十三篇是經過曹操根據漢以前流傳的各種版本刪削編定的。
《謀攻》選自《孫子兵法》 作者:孫武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全、破:都用作使動。使......完整,使......破。軍:古時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旅:古時五百人為旅。卒:古時一百人為卒。伍:古時五人為伍。善之善者:高明中更高明的人。屈:使......屈服。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國家就差些;使敵人全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軍就差些;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卒就差些;使敵人全伍完整的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差些。所以百戰(zhàn)百勝,算不上高明的軍事家;不經過交戰(zhàn)而使敵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軍事家。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伐交:阻止敵人與別國聯合。櫓:樓櫓,望樓。轒輼:古代一種掩護士卒攻城用的戰(zhàn)車。距堙:為了偵察敵情和居高臨下地攻擊守敵,在城外筑起高過敵城的土山,叫距堙。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敵人的計謀,其次是阻止敵人與別國聯合,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等的策略是攻打敵軍的都城。攻城的辦法,是不得已采用的。修繕望樓、戰(zhàn)車、準備攻城用的器械,起碼三個月的時間才完成準備工作。筑起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如果將帥克制不住自己的焦躁憤怒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墻攻城,敵人殺傷爬城墻的士兵三分之一,但是城仍舊沒有攻破,這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通過打仗而使敵人的軍隊屈服投降,不通過攻城,而使敵人的城市攻下,不需要長期作戰(zhàn),而使敵人的國家摧毀。必定用最完善的策略來爭奪天下,所以軍隊不受挫傷而勝利能完全取得,這就是謀劃進攻的方法。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隙:缺陷。縻軍:牽制軍隊。權:權變。引勝:奪走自己的勝利。引:引退,這里有奪走的意思(依曹操注)。
所以用兵的原則,兵力十倍于敵軍,就圍殲他們;兵力五倍于敵人,就實施攻擊他們;兵力為敵人的二倍,就分散敵人兵力;敵我力量相等就能戰(zhàn)勝敵人;我們力量少,就脫離敵人,把軍情隱藏起來;兵力不如敵軍,就避免與敵軍決戰(zhàn)。所以弱小的軍隊硬拼死守,就要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助。輔助得縝密周詳那么國家就強大,輔助得有疏忽缺陷那么國家就衰弱。所以,國君危害軍隊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前進時硬叫他們前進;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后退時硬叫他們后退,這就是束縛軍隊;不知道全軍的軍事卻參與干涉軍政事務,那么將士就無所適從。不知道全軍的指揮,卻去指揮全軍,那么將士們就疑慮了。全軍既迷惑又疑慮,那么各國諸侯的進攻就要來到了。這就是擾亂自己的軍隊,坐失勝利的時機。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
虞:預料。殆:危險。
所以預見勝利的情況有五種:預見到戰(zhàn)爭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勝;懂得軍隊多和軍隊少的用法的,勝;國內上下,全軍上下,同心同德的,勝;以有充分準備對待毫無準備的,勝;將帥有指揮才能的而國君不加以干預的,勝。這五種情況是預見勝利的基本方法。所以說:知道對方了解自己的,每一次戰(zhàn)斗都不會有危險;不知道對方而了解自己的,勝負的機率各半;不知道對方又不了解自己的,每戰(zhàn)必敗。
孫武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經驗,從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對戰(zhàn)爭作了全面的分析,特別是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論述,有很多精辟的見解,閃爍著樸素的辯證法的光輝,在我國以至世界軍事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
現代不少人把《孫子兵法》的戰(zhàn)略展示靈活運用在商戰(zhàn)上,在為人處事上,居然也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想不到的成效。
本篇主要是講如何謀劃進攻的問題。它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指揮員的作用、取勝的條件等方面進行了論述。軍事是流血的政治,從屬于政治,優(yōu)秀的軍事家同時也是優(yōu)秀的政治家。因此,本文提出“上兵伐謀”,把政治攻勢放在第一位,這是戰(zhàn)略家的眼光。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這一重要的軍事觀點,影響極為深遠。后來的軍事家在政治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劇,都是這一光輝思想的發(fā)揚光大。
本文論述精當,層次清楚,行文流暢,語言簡潔,有說服力。
孫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