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etflix上線一部新劇。 看了之后有觀眾嗅到熟悉的感覺: 《黑鏡》? 嗯,《黑鏡》臺灣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以下簡稱《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聽上去怎么像……親子鑒定廣告。 別鬧,這話是認真的。 說到《黑鏡》,最大的特色就是—— 由現(xiàn)實,經(jīng)腦洞,入人心。 《你的孩子》也一樣。 《黑鏡》的主題關于科技與人性的嬗變,故事千奇百怪。 《你的孩子》的切面更小,把焦點集中于—— 中國式親子沖突。 千萬別懷疑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Sir相信世界上哪里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只不過這份愛,在畸形的文化外力下,扭曲、異化。 愛,會吃人。 《你的孩子》一共10集,每2集一個故事。 光聽劇情梗概,一個個都讓你瘆得慌—— 《貓的孩子》。 阿衍的成績不好。 每次家庭聚會,就被拿來和各種堂兄弟姐妹比較。 母親一直在找各種辦法提升阿衍的PR值(重要性),但還是經(jīng)常因為爭吵受到丈夫的家暴。 一天阿衍在樓頂發(fā)現(xiàn)了一窩可愛的小貓崽。 又發(fā)現(xiàn)一個平行世界—— 在那里,每殺死一只貓,現(xiàn)實世界中的PR值就會提升一點。 為了在家族面前抬得起頭,為了讓媽媽不再吃拳頭,阿衍他決定...... 《茉莉的最后一天》。 一向乖巧上進的茉莉突然跳樓自殺了。 媽媽是名校碩士,為了教育女兒成為家庭主婦,付出了全部,換來這樣的結果…… 她悲痛欲絕,卻怎么也想不明白。 為了尋找死因,她借助一項還在測試的新科技,進入到女兒的意識中。 由此她也看到了,在女兒的眼中,自己是如何一番面目…… 《孔雀》。 在貴族學校,巧藝一直在偽裝白富美。 不敢暴露媽媽是采茶女,爸爸是出租車司機的窮苦出身。 直到有一天,學校里的孔雀對她說話了:我能幫你,但你要付出代價。 巧藝答應了。 她換來了高級生日禮物,換來了中大獎。 但后來她發(fā)現(xiàn),父母也拿她,和孔雀做了交易…… 《必須過動》。 在未來世界,一切唯分數(shù)論。 因為政府會根據(jù)孩子的鑒定考試分數(shù),為家庭分配房屋:孩子分數(shù)越高,房子也就越豪華。 楊娟曾有一個考得滿分的兒子,卻意外喪生。 為此楊娟再次“申請”胚胎,生了女兒若娃,想把她按照哥哥來培養(yǎng),但若娃的成績一直不高。 楊娟相信,在這個社會,活得丟臉,比死還痛苦。 于是在女兒考試前,她心生一計。 而這時,若娃也發(fā)現(xiàn)了媽媽的“胚胎培養(yǎng)手冊”,哥哥的去世,似乎并不是一場意外...... 怎么樣,被稱為“臺灣版《黑鏡》”,不是沒有道理的吧。 它把溫情脈脈的家庭。 解析成了一部驚悚科幻劇。 有網(wǎng)友說:天吶,完全就是我被拆成好幾個不同主角的感覺??! 類似的親子題材,《黑鏡》也有。 第四季第2集,《方舟天使》。 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外界社會的傷害,父母可以為孩子植入可以追蹤定位的芯片,監(jiān)視孩子的一舉一動,甚至可以屏蔽掉他們認為的不良信息。 但《黑鏡》的討論止步于使用科技的界線。 而《你的孩子》則把解剖刀伸進了親情倫理,乃至民族的文化基因。 來具體說說第一個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 媽媽有一柄特殊的人生遙控器。 兒子小偉是國中三年級的學生。 但他卻總讓母親失望。 不務正業(yè)喜歡畫畫,即使送他到私立中學,他也總是跟狐朋狗友鬼混,連成績單都是偽造的。 突然有一天,小偉身上發(fā)生了奇怪的事。 每天起床,日歷都是星期三。 上學路上,會撞上同一個人;在學校中,都是重復的打鬧,玩笑;考試放榜,他上交了偽造的成績單…… 他的生活,再也走不出星期三。 當他重復了三天,再一次把成績單交到媽媽手中。 母親終于開口:“我不是都已經(jīng)給你三次機會了?” 此話怎講呢,小偉懵了。 原來媽媽的遙控器,可以讓兒子的人生倒帶。 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 你的人生就會一直卡在同一天 但小偉為什么要偽造成績單呢? 因為要求苛刻的媽媽,一定不滿意他的成績,她一不滿意,就不會讓他參加畢業(yè)旅行。 “如果是我爸,他一定會讓我去?!?/p> 是的,爸爸會放他去。 但開明的爸爸,早就因為受不了媽媽的神經(jīng)質(zhì),而跟她離婚了…… 媽媽不管什么畢業(yè)旅行,她只要她眼中的“正確”。 于是,她再一次按下了遙控器。 小偉幾乎崩潰。 但在母親的眼里,這個遙控器就是“資源”—— 你可以不斷、不斷修正錯誤,讓你的人生變得完美??! 你可以重復、重復再重復做幾十上百遍試卷,最后考得比所有人都好啊! 這樣的資源,你想不想要? 反正最后,小偉成功了,出人頭地了,什么都有了。 但他卻覺得一無所有。 因為他的人生,完全都不屬于自己…… 劇中不少鏡頭都值得深味。 媽媽和兒子對話的時候,臉部都處在不和諧的畫面邊緣。 逼迫感、沖突感呼之欲出。 媽媽把一個人偶放進水杯中,看得出神。 像是杯中窺人。 又像是在……養(yǎng)蠱。 雖然現(xiàn)實中,媽媽們并沒有遙控器。 但我們都被“遙控”過—— 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做題。 生活在奧數(shù)班、鋼琴班、游泳班幾個頻道間來回切換。 還有父母以過來人的身份,想要涂抹和修改那些他們犯過的錯誤…… 理由? 你太熟悉—— 媽媽是為你好 《媽媽的遙控器》,將這種病態(tài)愈演愈烈。 在“為了你好”的同時,也殺死了兒子生命中的美好。 殺死他的獨立人格。 甚至,“為你好”成了母親的統(tǒng)治宣言。 要求兒子,向?qū)W習和自己“宣誓效忠”。 殺死他的初戀。 小偉逃課,在圖書館邂逅了小嵐。 倆人認識不久,小嵐親自請小偉到家里做客。 小嵐的母親是畫家,父親是音樂家。 兩個孩子,兩種家庭,形成了鮮明對比。 他喜歡上了小嵐。 因為只有與她在一起,他才能去想象自由。 直到被母親發(fā)現(xiàn)—— 在餐廳,母親看著這兩個孩子。 小偉低著頭向母親說道:她媽媽是畫家,爸爸是音樂家。 這句話是解釋,但也不難聽出羨慕。 盡量保持笑容的母親,繼續(xù)逢場作戲一樣的攀談。 但她聽到的,更多是控訴。 在以前,父母總會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而現(xiàn)在,孩子也會藏著這句:“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 不由分說,母親找出各種借口,阻止二人繼續(xù)交往。 一個女孩才幾歲,就把頭發(fā)染成那個樣子 一看就知道是個不良少女 小偉終于站起來反駁。 直到母親再一次拿出了“遙控器”,按下倒帶鍵。 時光倒流,小嵐從沒認識他,小嵐的父親也是。 他站在小嵐家門口痛心地喊:“叔叔你怎么不認識我了?我是小偉啊!” 聲聲刺骨。 直到最后,殺死他的生命。 小偉自殺了,就可以逃避媽媽的控制嗎? 別忘了,媽媽還有一柄遙控器…… 老實說,Sir覺得這樣的媽媽(或爸爸)太普遍了。 前不久《少年說》讓中國孩子在天臺上對家長喊話。 一個男生就說—— 我這輩子 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蘋果和雞蛋有錯嗎? 沒錯,都是好吃、有營養(yǎng)的東西。 那孩子有錯嗎? 也沒錯。 錯的是一種把人逼到對原本很好的東西(比如蘋果、雞蛋、讀書……)產(chǎn)生心理陰影的教育。 但是在親子關系不平等的社會語境中。 孩子永遠說多錯多。 家長永遠有家長的道理—— 你看你長得這么帥 就是媽媽要你吃蘋果和雞蛋 這,不就太像《媽媽的遙控器》? 媽媽每天早上給兒子喝一杯苦瓜汁,做的菜也是炒苦瓜。 兒子吃到眼睛都發(fā)綠了。 媽媽卻依舊苦口婆心地教育他—— 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每當這種時候,Sir就越相信兩岸是同根同源的……) 你辯論不過你的父母,不是你太笨,也不是你的父母口才太好。 而是你生活的語境中,根本沒有為你提供說出自己心聲的話語資源。 我們的傳統(tǒng),講的是忠孝,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什么意思? 你對家長和對君王一樣,這種關系從一開始雙方就是不平等的。 你聽說過臣子犯了欺君之罪、謀逆罪、大不敬罪。 可你何曾聽說過君王對臣子犯過什么罪? 同理—— 你聽說過孩子的無數(shù)宗罪:叛逆、挑食、嬌生慣養(yǎng)、不愛學習…… 可你聽說過,父母有什么錯嗎? 而《你的孩子》說的是,父母也會犯錯的…… 我們總說如何如何教育孩子。 卻總是不明白,最需要教育的,恰恰是教育本身。 正如你無法用臟抹布擦干凈窗戶,無法用畸形的尺子丈量出曲直。 至今,我們的父母還是學不會這句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怎么能這么說呢,太大逆不道了啊。 可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句話出自詩人紀伯倫的《孩子》(On Children)。 哦,對了,人家早在1923年就寫出了這個簡單的道理。 而我們還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讀懂它呢? ps.:最后,希望每個父母,或者以后打算要成為父母的人,都可以心平氣和地讀一讀這首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