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漢字的造字法有六種: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其中形聲字在我們常用的漢字中占有80%的大比額。所以本著“不會的字念半邊”的原則,蒙對的幾率還是比較高滴。但不是所有的字都能幸運的同時擁有聲旁和形旁,那么如果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怎么辦呢?我們今天的人可以借助網(wǎng)絡(luò)、實體字典查詢,但如果是古人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字該怎么辦呢?
實際上自周朝以來,古代各類釋字典籍層出不窮,最早的一部誕生于周宣王太史筆下的《史籀(zhòu)》,全書十五篇輯錄了常用簡單的文字,是教導(dǎo)當時八歲以上兒童的啟蒙字典。
隨之而來的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訓(xùn)詁書——《爾雅》,書中解釋了各類專有名詞,例如解釋人際關(guān)系的“釋親”“釋器”等,解釋天文地理名稱的“釋山”“釋水”等,解釋動植物的“釋獸”“釋木”等。《爾雅》不僅是一部字典,也是一部秦漢時期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晉代 郭璞注《爾雅》 日本天保十五年羽澤石經(jīng)山房景宋本
漢代古文學(xué)者許慎歷時四年編著完成的《說文解字》是一本以解析字形、考究字源為主的著作。全書收錄了九千多個漢字,除逐字分析字形、字源以外,大部分的字都會舉例考證其在史籍上的用法。文中開篇提及的“造字六法”即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戰(zhàn)國以來漢字研究的具體詮釋。除此以外,《說文解字》也開創(chuàng)了部首查字法的先河,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查找效率。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 明末汲古閣藏板北宋本???/span>
歷經(jīng)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篇》《經(jīng)典釋文》等釋字典籍后,迎來了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官修字典——《康熙字典》。作為一個8歲登基,14歲親政,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在平日使用各類字書時常常感嘆“或字有數(shù)義而不詳,或音有數(shù)切而不備。”在康熙皇帝的號召下,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位學(xué)者歷時六年完成了《康熙字典》的編纂工作。相較于以往字書,《康熙字典》的部首和部首中的各個字都是以筆畫數(shù)量排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查找方式。在具體的釋字過程中,《康熙字典》先標注字音,再解釋本義,然后還會標注出該字的別義、別音、古體、簡化、訛字等,若有編者的主觀理解,還會附加上“編者按”。
清代 張玉書等纂 《康熙字典》 清康熙55年內(nèi)府刊本 1716年
時隔二百零二年,作為生僻字的重要檢索工具——《康熙字典》一直沿用至今。后世字書的編纂體例也多仿自《康熙字典》,從此各類字書也開始改稱為“字典”。
預(yù)習了以上古代“字典”小考的同學(xué)們,不禁會問古人在面對生僻字的時候又是如何借助這些典籍了解字音、字義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