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小敏 《光明日報》( 2018年07月04日 02版)
【“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xiàn)象專家談】 前不久,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用一句“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來形容當下中學、大學教育倒掛的怪現(xiàn)象,引發(fā)社會各界持續(xù)關注 “快樂的大學”的確反映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某種弊病。君不見,大學課堂上,“翹課族”有之,“低頭族”有之,“睡覺族”有之;課堂之外,沉迷游戲者、沉迷購物者、沉迷賺錢者、沉迷吃喝玩樂者比比皆是。崇高的德行、淵博的學識、奮斗的精神、嚴謹?shù)目茖W精神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這些原本大學中最重要的內涵,卻與一些大學生漸行漸遠。在這樣的現(xiàn)狀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的口號,指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視本科教育的校長不是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是有極強的針對性的。 當然,這種情況的產生,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之一。以20世紀90年代末的擴招為標志,在本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在短時間內急劇擴張,迅速跨入國際標準所界定的“大眾化”階段。但客觀上由于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儀器設施、課程教學方式等無法相應地進行切實提升和有效跟進,學生培養(yǎng)上的量大、質優(yōu)難以同時保證,于是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上面臨著“批量生產”的諸多問題,教育質量的相對下降和就業(yè)壓力的陡然增加,更導致一部分大學生陷入失落和迷茫。而社會變化的日新月異,價值觀的日益多元,更誘使一部分學生和教師放棄了原有的理想和操守,大學精神面臨弱化的危機。 歸結起來,就是學風在發(fā)生變化。對于學生而言,一心讀書、鉆研學習、刻苦研究的人少了;對于老師來說,把教學放第一位,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愿意把時間花在學生身上,走教學相長、切磋琢磨道路的老師少了;對于學校而言,那些人性化的、服務性的、一切以學生和教師為本的味道少了,愈發(fā)嚴密的各種制度如同一架機器,正在異化大學的本質。學風和校風相互激蕩,使得學校和學校之間雖然千差萬別,但風氣變壞的危機卻始終如一。 比如開課,本來應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必須系統(tǒng)設計的課程,卻常常異化為服務于教師教學工作量的計算和對教師的考核,所以按時按量完成課時成為一部分教師教學的優(yōu)先考慮,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yǎng)則“靠邊站”。與此相應的是,學生學習和選課也服從規(guī)定學分的“硬任務”,挑肥揀瘦,不選對自己有利的,而是爭著搶著去選那些容易得分和學分多的課程。再加上學生評教的因素,甚至出現(xiàn)了所謂的“學分膨脹”,到了期末考試,教師給學生一個虛高分數(shù),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此學風之下,“快樂的大學”怎能不令人擔憂。 事實上,近年來教育部已經對學風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這就是“四個回歸”。一是回歸常識。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xiàn)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二是回歸本分。要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潛心教書育人。三是回歸初心。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促進專業(yè)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用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chuàng)新體系做,傾心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四是回歸夢想。要推動辦學理念創(chuàng)新、組織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傾力實現(xiàn)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 “四個回歸”是對當前高校學風的系統(tǒng)糾偏。其實道理也并不難懂,學習必須刻苦,教學必須用心,方向必須正確,理想必須高遠。沿著這四個方向回歸努力,高校學風必然重歸于正。但話說回來,對于學風而言,“樂”也并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真是樂于學習,樂于育人,樂于守正,樂于追夢,大學快樂甚至活潑一點,似也無妨。 (作者:楊小敏,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