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寫下我在夢中聽過的旋律,可是徒勞無功。 ——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
提起《魔鬼的顫音》(Devil’s Trill Sonata),很多人會以為是帕格尼尼的作品。當然,誤傳追根溯源是德國DG公司曾經(jīng)出版過一張《帕格尼尼小提琴精選集》,并將曲名為“Diabolus in musica”的其中一首作為了主打。 由于這張選集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的演繹,他高超的琴技和當時最高水平的錄音技術完美結合,使得這張專輯受到大多數(shù)發(fā)燒友和音樂愛好者的追捧,再版翻錄無數(shù),依舊熱銷海內外。名稱上的相似,導致有些人將它翻譯成“魔鬼的顫音”,也使得許多人以為《魔鬼的顫音》是帕格尼尼的作品。 其實,《魔鬼的顫音》即《G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出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塔蒂尼之手,也是他全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關于這部曲子的誕生,歷來演繹著一個近乎荒誕的趣聞: 1713年,塔蒂尼一直想研究出一套別具匠心的超高琴技,卻日思夜想得不到靈感。一天在熟睡之后,塔蒂尼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個魔鬼出現(xiàn)了,對他說:“聽說你的小提琴拉的很棒,有膽量跟我比試一下?看看咱們誰更厲害?” 塔蒂尼接受了魔鬼的挑戰(zhàn),并簽下一紙合約:如果塔蒂尼勝出,魔鬼要做他的仆人;若輸了,要把靈魂交給魔鬼。一場生死對決在夢中上演,劍拔弩張的場面可想而知。魔鬼說他要先演奏…… 塔蒂尼把自己的小提琴遞給魔鬼,不過他懷疑這個魔鬼到底會不會拉琴,看著魔笛冷庫嚇人的面孔,誰都無法將其與音樂聯(lián)系在一起;出人意料的是,魔鬼將小提琴架在自己肩頭,熟練且沉醉地拉了起來。 魔鬼所演奏的小提琴奏鳴曲美妙得簡直超讓人忘記死亡,曲中包含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情調,讓塔蒂尼深感永遠依戀人間的幸福,忘記去尋找天堂。在這旋律中,塔蒂尼激動、沉醉、驚嘆,心花怒放,甚至欣喜若狂。他甚至詞窮,無法來描繪那一刻的心情…… 就在曲子將要終止的一刻,塔蒂尼驚醒了,他急忙拿起自己的小提琴去追捕夢中的旋律,但始終不能如愿將夢中的全部曲調都記下來。 塔蒂尼再也無法入睡,他冥思苦想著夢中的旋律,將能夠回憶起來的音符慢慢鏈接……天亮時候,終于勉強小有所成。 事后,塔蒂尼興奮地給朋友寫信,“我驚異異常,它的小提琴演奏得多么美妙??!那首奏鳴曲簡直美極了,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就在這個晚上,終于!我寫出了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并給它取名《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但我還是覺得它與我夢中的旋律相差很遠很遠。如果能再讓我聽一次,哪怕就一次,我寧可砸碎自己的琴,并放棄音樂事業(yè)……” 這個故事太過傳奇浪漫了,所以引來無數(shù)的藝術家駐足,由于曲中很多優(yōu)美且極高難度的顫音,所以這部作品被稱為《魔鬼的顫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