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因為被委以重任的鄧禹西征不利,連吃敗仗,劉秀無奈只得臨陣換將,其時的偏將軍馮異便接替鄧禹進取關中。
“原先,三輔地區(qū)就遭受王莽、更始帝的交替踐踏,災難深重,今又加上赤眉、延岑的輪番暴行,白骨遍野、生靈涂炭,老百姓甚至沒有地方訴苦。將軍此行就是為了討伐逆賊,安撫眾生,對那些投降的營寨,只能是摧毀營寨,遣散部眾,擒拿賊首送到洛陽,使其不能再聚眾作亂。出征并不單純是攻城略地,最重要的是平息叛亂、安撫百姓。所以你一定要對將領們勤加約束,不能像賊寇一樣燒殺擄掠,常常告誡自己不給百姓造成更大痛苦!”很是親民愛民的劉秀,親自送好基友馮異到了河南,并對他語重心長地告誡道。
對于領導的殷切期望,也很是忠君愛民的馮異當然是叩頭響應。他接受進軍命令之后,便率軍向西進發(fā),所到之處,秋毫無犯,軍威廣播,很多盜賊望風披靡,紛紛投降。
此時的三輔地區(qū),由于連年戰(zhàn)亂,饑荒嚴重,甚至于發(fā)展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城郭全空。有幸活著的只能筑起營寨自保,堅壁清野。赤眉軍眼看搶不到東西,面臨餓死的境地,又只好領兵東歸覓食,雖然其時還有二十余萬部眾,但一路上大家紛紛逃散,實力大減。
期間,馮異的西路軍與赤眉軍在華陰、湖縣一帶遭遇,相持兩月有余,交鋒達數十次,赤眉軍也曾有五千余人前來投降。
接下來,便到了我們要重點表一表的崤底之戰(zhàn),這一役馮異重創(chuàng)了赤眉軍,也就是馮異假扮赤眉軍打赤眉軍的那次頗有想象力的“戰(zhàn)爭杰作”,事后劉秀表揚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成語出處)的那次。
話說馮異帶著劉秀賜予的七尺尚方寶劍,威風凜凜地受命西征,一路布施威信,從者無數。
當馮異和東歸覓食的赤眉軍在華陰一線相持對抗之時,恰好西征無功而返的鄧禹與車騎將軍鄧弘有點頹廢地應劉秀安排引兵東歸,也到達了華陰,與馮異的部隊會師。看到我軍陣容強大,很想軍事翻身的鄧禹,立即要求與馮異聯合進攻赤眉軍。
然而,老天又一次讓鄧禹大失所望,一黑到底。
因為很想用一場久違的勝仗證明自己的鄧禹,越想勝利卻越是失敗,這回還是改寫不了敗局,他的部將車騎將軍鄧弘搶先攻擊赤眉軍,反被多次打敗過他們的赤眉軍擊潰,可謂是落花流水的那種慘敗,不知是不是士兵們也有了“恐赤癥”,反正就是贏不了,神了。
看到鄧弘兵敗如山倒,無奈鄧禹、馮異只得親率主力加以馳援,逼迫赤眉軍后退,解了燃眉之急。
然后,看到沒有勝算的馮異,好心勸說鄧禹暫且收兵。
然而心浮氣躁又求勝心切的鄧禹卻腦子拎不清地貪功追擊,被實力同樣強大的赤眉軍在回溪(今河南宜陽西北)反戈一擊,打得大敗,士卒們死傷無數,紛紛逃散,可謂是潰不成軍,甚至于作為主帥的鄧禹只帶了24騎倉皇逃回宜陽,狼狽不堪的樣子,一味沖動的懲罰也。
此戰(zhàn)還累及馮異棄馬狂奔,只帶幾個人徒步走回溪阪(今河南澠池縣南),逃回營寨,才撿回一條小命。
那是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春寒料峭的時候。
從前線狼狽敗歸的馮異,并沒有多大沮喪,反正勝敗乃兵家常事,不爭一時一地的得失。所以他此時最想迅速做好的工作就是收攏散兵,堅壁清野,整軍再戰(zhàn)。
很快,很有凝聚力的大樹將軍,通過收集潰卒以及投奔而來的當地地主武裝,一下子又聚攏了數萬大軍,果然是坐樹不言十分厲害的“人氣王”。
有了如此人氣,馮異也有了與赤眉軍決一死戰(zhàn)的底氣。不久,馮異軍與赤眉軍復戰(zhàn)于崤底(今河南澠池禮莊寨),并一舉擊潰了強大的敵軍。
此役,大戰(zhàn)雙方都傾巢而出,戰(zhàn)況慘烈,一直戰(zhàn)到太陽偏西之時。
戰(zhàn)前馮異先設下伏兵,為了迷惑敵軍,渾身是計的馮異先選精壯之士穿上赤眉軍軍服,假扮赤眉軍,伏于道旁,然后縱兵大戰(zhàn),等到赤眉軍筋疲力盡之時,讓伏兵殺出,兇猛地砍向赤眉軍,這“自己人打自己人”,什么對什么嘛,連電影橋段都沒這么神奇,于是難辨真假的赤眉軍立馬驚惶失措,陣腳大亂,也只能兵敗如山倒,被馮異迫降了八萬余人,可謂是振奮人心的大捷。
崤底大捷之后,心花怒放的劉秀,即刻下詔嘉許馮異,在這份叫《勞馮異詔》中,劉秀如此點贊馮異:“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大意就是說馮異先在回溪受挫,后在澠池獲勝。正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卻在日落的西邊打了勝仗,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于是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便典出于此,喻指“在這里失敗了,卻在那邊得到了勝利?!?/span>
劉秀還真是不折不扣的“成語帝”,出口成章也,連詔書語言都如此精彩,如其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