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講到宋莊公恩將仇報,擅加干涉鄭國內(nèi)政,導(dǎo)致鄭國在之后的數(shù)年間內(nèi)憂外患不斷。這種忘恩負(fù)義的行為如果放在現(xiàn)在,那一定是萬人唾罵的。可在當(dāng)時,卻實在是司空見慣之事了。群雄割據(jù)的春秋,亂象叢生,很多諸侯國都過著所謂朝不保夕的日子,自家本是一團亂麻,哪還有精力和他人講什么“禮數(shù)”呢? 由此不難看出,失去了社會的導(dǎo)向與價值體系,人民失去國家綱紀(jì)的管理與約束,再加上不統(tǒng)一,這種亂象就是在所難免的。周王室衰敗,天子之權(quán)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諸侯國打著各自的算盤。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東周列國的強國,一個有著諸多美譽的諸侯國,它就是魯國。 魯國的位置在今天的山東省,定都于曲阜(fù),也就是偉大至圣先師孔子的誕生地了。世人皆說“周禮盡在魯矣”,作為“姬”姓的宗邦,魯國與周王朝最為親密了,全面繼承了周朝的禮法和體制。 知禮方能守節(jié),知禮才是為人之根本,這個道理,宋莊公他不懂,但是魯國的開國國君周公旦卻深知其禮,他認(rèn)為禮儀對國家和人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 周公旦是一位大孝子,他的父親便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談到周文王,我們不得不多講一句,那本曠世奇書,有著“萬經(jīng)之首”美譽的《易經(jīng)》便是出自于他老人家之手了。周公旦常年陪伴在文王的身邊,替他排憂解難,出謀劃策,在兄弟之間威望極高。 我們說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多是父子成仇,兄弟反目,這都是和西周相比較而言,看看周公旦與他的兄弟們,向來是一團和氣,彼此之間相處的非常融洽。周文王去世后,周公旦開始全心全意地輔佐他的哥哥姬發(fā),也就是周武王。 彼時商紂暴虐,百姓怨聲載道,武王姬發(fā)每日苦苦思忖討伐商紂的策略,無奈周國勢單力孤,僅憑一己之力實在難以對抗強大的商紂。于是武王把自己的顧慮說給了周公聽,周公聽后坦然地說道: “對我們周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高尚品格。對諸侯,我們以誠相待;對百姓,我們以德服人。只要我們堅守自己的德行,還怕天下人不跟從我們嗎?”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商紂王不正是因為昏庸無道,踐踏倫理綱常才失去了人心嗎?聽到周公的話,周武王茅塞頓開。 武王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周國和諸侯國的聯(lián)軍攻破了殷都的大門,斬殺了紂王,至此,商王朝的暴政宣告結(jié)束。站在殷王的宮殿里,周公旦手持大鉞(yuè),正氣凜然,他的弟弟召公持小鉞,倆人分別站在武王的左右,舉行“釁社之禮”。何謂釁社呢? 釁 社 宰殺牛羊,祭祀社神,向上天歷數(shù)紂王的種種罪行。和您說明一下,這個“社”神指的是土地,也可以解釋成為“土神”,我們經(jīng)常聽過一句話叫做“江山社稷”,其中“社稷”二字指的就是土地和“稷神”代表的谷物。當(dāng)然,這也是農(nóng)業(yè)社會當(dāng)中最重要的兩個神明了。 好,我們話說回來。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西周對禮數(shù)的重視,出師要有名,名正則言順了。 推翻商朝統(tǒng)治的第二年,武王患病,大臣們心下恐懼,想借占卜來辯明吉兇。周公旦擔(dān)心占卜的結(jié)果不好,武王反而會因此憂慮,于是示意群臣不要慌張,命人設(shè)下了三個神壇,向太王、王季、文王三位先祖的靈位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并說道:“武王不如我多才多藝,不會侍奉鬼神,如果三位先王在天有靈一定要人服侍的話,就讓我來代替武王吧!” 聽到此話,大臣們無不嘆服,周公旦這是把自己當(dāng)做人質(zhì)??!當(dāng)然,古人向來敬重鬼神,尤其在這種祭祀的場合下,只有真正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侍觳回?fù)有心人,第二天武王竟然奇跡般地痊愈了。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多年后武王去世,繼位的是成王,因為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擔(dān)心有人借此而生不臣之心,于是代替成王攝理朝綱,并命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前往魯國受封。 臨走之前,周公把自己的兒子叫到面前,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道:“孩子,你父親的地位在天下人中不算低了,每每遇到賢能之人前來拜訪,仍不敢有一絲一毫地怠慢,就算在吃飯,也要先吐出來,趕忙去迎接會見。希望你到魯國后也能這樣用心地去對待臣子,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是一國之君而有所輕慢啊!”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面對父親殷切期盼的眼神,伯禽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周禮帶到魯國,把父親的精神帶到魯國,要讓天下的人都以魯國為榜樣。 于是,以“禮”為開端,魯國的故事就此拉開了序幕。 |
|